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橘逾淮为枳》

发布时间: 2019-09-21
橘逾淮为枳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4. “橘逾淮为枳”的意思是___________
5. 晏子一番话的主要目的,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告诉楚王“橘生准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客观现象。
B. 分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产生的原因。
C. 巧妙回敬了楚王的侮辱。
D. 智慧化解了楚王的困惑。
6. 选文结尾处画线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4. 橘树生在在淮北就变成枳树。
5. C
6. 神态上写出楚王的尴尬,语言上写出了楚王的自嘲,反衬出晏子的机智善辩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题作答可依据“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来理解作答。其意思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枸枳树。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5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章内容来看,晏子一番话是针对楚王“齐人固善盗乎?”来说的。晏子引用“化橘为枳”的故事,说明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叶徒相似,味实不同,原因在于水土、地气不同然后采用类比推理,指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则盗,正是楚之水土地气,即社会环境使然。既巧妙地摆脱了楚王的侮辱,并进行了有力的反击。据此,答案为C。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句子的表达作用。语句“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是在晏子对其进行了有力反驳之后,对楚王的语言和神态进行描写。通过语言和神态的描写,写出楚王的尴尬神情和语言上的自我嘲解,从侧面反衬出晏子的机智善辩的特点。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他们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楚王问道:“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他是一个齐国人,犯了偷窃的罪。”
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站起身来,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枸枳树,叶子虽然相类似,但是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这样的原因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淮南淮北的水土不一样。现在百姓出生成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让百姓变得善于偷盗了吗?”
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相关阅读
1 陈元方年十一时阅读答案与翻译

陈元方 陈元方年十一时,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①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②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 【查看全文】

2 【甲】鱼,我所欲也【乙】梁惠王曰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查看全文】

3 顾恺之,字长康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父悦之,尚书左丞。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 《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 恺之每食甘蔗,恒 【查看全文】

4 创鹜之报阅读答案与翻译

创鹜之报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余, 【查看全文】

5 张岱《湖心亭看雪》袁宏道《满井游记》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查看全文】

6 上与群臣论止盗阅读答案与翻译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