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乙】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①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②。”其意气相期如此。在晋阳,尝为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觑郗③,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
(选自《晋书·刘琨传》)
注释:①枭,这里指“消灭”。 ②著鞭:指的是“驱马加鞭”,指奋发向前。③觑郗:觑,看;郗,地名。
11.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 行拂乱其所为
B. 及渡江 针石之所及也
C. 睿素无北伐之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D. 尝为胡骑所围数重 尝贻余核舟一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
答:
(2)琨乃乘月登楼清啸
答:
13.祖逖、刘琨都是晋代名将,两篇文段同时记叙了二人少有大志、北伐抗敌的故事,流传下来的成语分别为闻鸡起舞和 。外敌入侵,二人积极抗敌,但记述的侧重点不同,【甲】文通过 、 事件(每空限4字)表现了祖逖誓死北伐的志向和决心,【乙】文则通过
事件表现了刘琨面对强敌的智慧和胆识。(4分)
参考答案
11. (2分)D
12. (共2分)每句1分 (1)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已经遭到残害,人人想着奋发自励
(2)刘琨在月夜登上城楼,发出阵阵清亮的啸声
13. (共4分)每空1分,枕戈待旦 请缨北伐 中流击楫 智退敌军(吹笳退敌)
翻译
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外族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如果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二
刘琨从小就怀大志,有纵横天下之才,善于结交才能比自己强的人,但喜欢说夸张的大话。他和范阳祖逖是朋友,听说祖逖被朝廷任用,在给亲友的书信上写道:“我每日枕戈待旦,立志剿灭逆贼,常常担心祖逖赶到了我前面。”其昂扬的意气和自信就是这样。在晋阳时,曾被胡人骑兵包围数重,城中无计可施,刘琨乘着月色登上城楼,舒声清啸,城下敌人听到后,都为他凄然长叹。半夜时又奏胡笳,敌人听到都嘘唏流泪,有思家之念。天亮时再次吹奏,敌军撤围而去。
相关阅读
1 顾恺之,字长康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父悦之,尚书左丞。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 《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 恺之每食甘蔗,恒 【查看全文】
2 创鹜之报阅读答案与翻译创鹜之报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余, 【查看全文】
3 张岱《湖心亭看雪》袁宏道《满井游记》阅读答案与翻译[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查看全文】
4 陈元方年十一时阅读答案与翻译陈元方 陈元方年十一时,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①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②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 【查看全文】
5 【甲】鱼,我所欲也【乙】梁惠王曰阅读答案与翻译【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查看全文】
6 上与群臣论止盗阅读答案与翻译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