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舜发于畎亩之中【乙】越国大饥,王恐阅读答案与翻译

发布时间: 2020-01-20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
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而吴亦饥,使人请食于越,越王弗与,乃攻之,夫差④为禽⑤。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②卑:谦恭,恭顺。③伞(di):买进谷物。④夫差:吴国君主。⑤禽:同“擒”,捉住。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行拂乱其所为  乱:_____________  (2)曾益其所不能  曾:_____________
(3)发于声  发:_____________      (4)而后喻 喻:_____________
(5)乃使人请食于吴  使:喻
1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_________________的一类人。【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体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_________________”。(2分)
16.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4分)


13.(1)扰乱(2)同“增”,增加(3)显露,流露(4)了解,明白(5)派遣(5分,每小题1分)
14.(1)这样之后,才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2分)
(2)吴国非常富足,财富有余。(2分)
15.经受磨难后成就伟大事业(1分,意思对即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
16.示例:忧患意识并不是杞人忧天,是用来提醒自己切不可在一片赞美声中迷失。为人须心中时时有志向,要始终给自己留有一点压力,并将其转化为动力,不能沉迷于享乐之中,须时时奋进,处处小心,防微杜渐。(4分,言之成理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越国遭受严重的饥荒,越王很害怕,把范惫找来商量。范蠡说:“您忧虑什么呢?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吴国的祸患。吴国非常富足,财富有余,他们的君主年轻,缺少智谋和才能,喜欢一时的名声,不考虑后患。您如果用贵重的礼物、谦卑的言辞去向吴国买粮,粮食就可以得到。得到粮食,最终越国必定会占有吴国,您又何必忧虑呢?”越王说:“好!”于是就派人向吴国请求买粮。不到三年,吴国也遭受饥荒,派人向越国请求买粮,越王不给,反而攻打吴国,吴王夫差便被活捉了。



相关阅读
1 张岱《湖心亭看雪》袁宏道《满井游记》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查看全文】

2 创鹜之报阅读答案与翻译

创鹜之报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余, 【查看全文】

3 陈元方年十一时阅读答案与翻译

陈元方 陈元方年十一时,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①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②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 【查看全文】

4 【甲】鱼,我所欲也【乙】梁惠王曰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查看全文】

5 顾恺之,字长康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父悦之,尚书左丞。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 《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 恺之每食甘蔗,恒 【查看全文】

6 上与群臣论止盗阅读答案与翻译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