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高劢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发布时间: 2020-12-03
高劢字敬德,渤海蓚人也,齐太尉、清河王岳之子也。幼聪敏,美风仪,以仁孝闻,为齐显祖所爱。年七岁,袭爵清河王。十四,为青州刺史,历右卫将军、祠部尚书、开府仪同三司。性刚直,有才干,甚为时人所重。斛律明月雅敬之,每有征伐,则引之为副。及后主为周师所败,劢奉太后归邺。时宦官放纵,仪同苟子溢尤称宠幸,劢将斩之以徇。太后救之,乃释。刘文殊窃谓劢曰:“子溢之徒,言成祸福,何得如此!”劢攘袂曰:“今者西寇日侵,朝贵多叛,正由此辈弄权,致使衣冠解体。若得今日杀之,明日受诛,无所恨也。”文殊甚愧。后主弃邺东遁,劢恒后殿,为周军所得。武帝见之,因问齐亡所由。劢发言流涕,悲不自胜,帝亦为之改容。高祖为丞相谓劢曰齐所以亡者由任邪佞公父子忠良闻于邻境宜善自爱劢再拜谢曰劢亡齐末属恩幸已多 高祖甚器之,拜楚州剌史,民安之。先是,城北有伍子胥庙,其俗敬鬼,祈祷者必以牛酒,至破产业。劢叹曰:“子胥贤者,岂宜损百姓乎?”乃告谕所部,自此遂止,百姓赖之。七年,转光州刺史,上取陈五策,又上表曰:“叔宝肆其昏虐,毒被金棱。数年以来,荒悖滋甚。有功不赏,无辜获戮,烽燧日警,未以为虞。民神怨愤,灾异荐发,天时人事,昭然可知,臣以庸才,猥蒙朝寄,频历藩任,与其邻接,密迩仇雠,知其动静,天讨有罪,此即其时。”高祖览表嘉之,答以优诏。及大举伐陈,以劢为行军总管,从宜阳公王世积下陈江州,以功拜上开府,赐物三千段。陇右诸羌数为寇乱,朝廷以劢有威名,拜洮州刺史。下车大崇威惠,民夷悦附,其山谷间羌卜相率诣府称谒。前后至者,数千余户。后卒于家,时年五十六。
(节选自《隋书·高劢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为丞相/谓劢曰/齐所以亡者由/任邪佞/公父子忠良闻/于邻境宜善自爱/劢再拜/谢曰/劢/亡齐末属/恩幸已多/
B.高祖为丞相/谓劢曰/齐所以亡者/由任邪佞/公父子忠良闻于邻境/宜善自爱/劢再拜谢曰/劢/亡齐末属/恩幸已多/
C.高祖为丞相/谓劢曰/齐所以亡者由/任邪佞/公父子忠良闻于邻境/宜善自爱/劢再拜谢曰/劢/亡齐末属/恩幸已多/
D.高祖为丞相/谓劢曰/齐所以亡者/由任邪佞/公父子忠良闻/于邻境宜善自爱/劢再拜/谢曰/劢/亡齐末属/恩幸已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府常指古代高级官员等成立府署,选置僚属,得授“仪同三司”加号者可以得到与“三公”一样的待遇。
B.后主指后代的君主,即嗣君;也可称一个王朝的末代君主,如三国蜀国刘禅、南朝陈国陈叔宝、南唐李煜等。
C.烽燧也称为烽火台,古时遇敌人来犯,边防人员点烟火报警,被认为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D.臣的本义指奴仆,因臣与君如同奴仆与主子一样,因此可引申指官吏,臣也是古代官员面对上级时的自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劢内外兼美,备受器重。他自幼容貌风度出众,仁义孝顺,受到齐显祖喜爱,继承清河王爵,也因此被当时人看重,尤其受到斛律明月器重。
B.高劢不惧祸患,忠心报国。在宦官专横、敌寇侵逼、朝中权贵叛国投敌的危难局面下,他不顾个人安危,要将仪同苟子溢杀头示众,大义凛然。
C.高劢体恤民生,治理有方。担任楚州刺史期间,他废除过去滥祭伍子胥庙的做法,节省了民众财物,百姓得到实惠,生活安定。
D.高劢洞悉形势,勇担重任。他向隋高祖上书灭陈的策略,分析用兵的有利形势,深得高祖赞赏,讨伐陈国时担任行军总管一职,并立下大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主弃邺东遁,劢恒后殿,为周军所得。武帝见之,因问齐亡所由。
(2)下车大崇威惠,民夷悦附,其山谷间羌卜相率诣府称谒。


10.B
11.D(“臣也是古代官员面对上级时的自称”错误,应是“官吏面对君主时的自称)
12.A(“也因此被当时人看重”错,原文为“有才干,甚为时人所重)
13.(1)后主弃离邺城向东逃跑,高劢常常殿后,被北周军队俘获。周武帝见到他,就问他北齐灭亡的原因。(关键词“遁”“为……所”“所由”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高劢)到任后振扬威严广行仁惠,百姓夷人悦服归顺,那些山谷中的羌人相随到州府称颂拜见。(关键词下车”“诣”“谒”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高劢字敬德,是渤海蓚县人,北齐太尉、清河王髙岳的儿子。高劢自幼聪明慧敏,风度仪容美好,以仁爱孝顺闻名,受到北齐显祖喜爱。七岁时,承袭清河王的爵位。十四岁,任青州刺史,历任右卫将军、祠部尚书、开府仪同三司。(高劢)性格刚直,有才干,很受当时人敬重。斛律明月素来钦敬他,每次有征伐,就任用他为副帅。等到齐后主被北周军队打败后,高劢护卫太后回邺城。当时宦官专横放纵,仪同苟子溢尤其受到宠幸,高劢将要斩他示众。太后救他,才将他释放。刘文殊私下对高劢说:“子溢等人,信口生祸,怎能这样做呢?”高劢捋袖奋臂说道:“现今西方敌寇日渐侵逼,朝中权贵反叛众多,正是因为这等人弄权误国,致使百官弃离。如果能今天杀掉他,纵使明天我被处死,也不后悔。”文殊非常惭愧。后主弃离邺城向东逃跑,高劢常常殿后,被北周军队俘获。周武帝见到他,就问他北齐灭亡的原因。高劢说话泪流不止,悲伤不能自持,周武帝也为之变了神色。高祖杨坚此时任丞相对高劢说:“北齐之所以灭亡,是由于任用邪佞之人。您父子患良闻名于邻国,应蒉自珍爱。”高劢两次下拜谦逊地说:“我,是亡国的下等官僚,受到的恩德已经很多。”高祖非常器重他,让他担任楚州刺史,百姓安定。在这之前,城北有一座伍子胥庙,当地风俗敬鬼事神,祈祷的人必须杀牛备酒,以致败家破产。高劢感叹道:“伍子胥是贤人,怎么会损害百姓呢?”于是告诫辖区之内,从此停止滥祭,百姓多亏了他。开皇七年,高劢改任光州刺史,进献攻取陈国的五项策略,又呈进表章说:“陈叔宝肆虐昏庸,荼毒金陵。多年以来,荒唐悖乱更加严重。有功的人不予奖赏,无辜的人被杀,边境每天都有警讯,却不以为虑。人神共愤,灾害和异常现象频频岀现,天意民心,显然可知。下臣以庸劣之才,蒙朝廷寄予厚望,连经州郡任职,与陈国接壤,接近敌人,了解他们的动静,天兵讨伐其罪恶,现在正当其时。”高祖看过表后称赞不已,回复诏书褒奖勉励。等到大举进攻陈国时,任高劢为行军总管,跟从宜阳公王世积攻下陈国江州,以军功拜封为上开府,赐予各色帛三千段。陇右羌人各部多次叛乱侵扰,朝廷因为高劢很有威名,任命他为洮州刺史。(高劢)到任后振扬威严广行仁惠,百姓夷人悦服归顺,那些山谷中的羌人相随到州府称颂拜见。先后前来的,有好几千户。后来高劢在家中去世,享年五十六岁。



相关阅读
1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

江淹宇文通,济阳考城人也。少孤贫好学,沉靖少交游。起家南徐州从事,转奉朝请。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转巴陵王国左常侍。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多失德。景 【查看全文】

2 归钺,早丧母,父娶后妻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

归钺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钺,父大怒逐之。钺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 【查看全文】

3 【甲】晋太元中【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 【查看全文】

4 萧望之传原文_文言文萧望之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萧望之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 【查看全文】

5 王履吉墓志铭阅读答案-文征明

王履吉墓志铭 文征明 呜呼悲哉!王君已矣,不可作矣!君文学艺能,卓然名家,而出其绪余,为明经试策,宏博奇丽,独得肯綮,御史按试,辄褒然举首,一时声称甚藉,隐为三吴之望。 【查看全文】

6 虎求百兽而食之原文_文言文虎求百兽而食之翻译赏析

文言文《虎求百兽而食之》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