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如楚,及汉,闻康王卒,欲还阅读答案与翻译-《国语·鲁语》

发布时间: 2023-06-04
襄公如楚,及汉,闻康王卒,欲还。叔仲昭伯曰:“君之来也,非为一人也,为其名与其众也。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诸大夫皆欲还。子服惠伯曰:“不知所为,姑从君乎!”叔仲曰:“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夫义人者,固庆其
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闻畏而往,闻丧而还,苟芈①姓实嗣,其谁代之任丧?王太子又长矣,执政未改,予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曰不如先君?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已贰?求说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说侮不懦,执政不贰,帅大仇以惮小国,其谁云待之?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且夫君子计成而后行二三子计乎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
反,及方城,闻季武子袭卞,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荣成伯曰:“不可。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②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鲁,诸姬不获窥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
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君其入也!”乃归。
(节选自《国语·鲁语》)
【注】 ①芈姓:楚国的姓。②夙:即季武子,春秋鲁国正卿,名夙(一作宿)。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多选少选漏选均不得分。(3分)
若 A 从君 B而 C走 D 患 E 则不如 F 违 G 君 H 以避 Ⅰ 难 J且夫 K 君子 L 计成 M 而后行 N二三子 O计 P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襄公如楚”与“宗庙之事,如会同”(《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如”含义不同。
B. “诸姬不获窥焉”与“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过秦论》)两句中的“窥”含义不同。
C. “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与“冯虚御风” (《赤壁赋》)两句中的“御”含义相同。
D.“出楚师以伐鲁”与“平伐其功”(《史记·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伐”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夫叔仲昭伯认为鲁襄公这次来楚国,不是为了楚康王一个人,而是慑于它的大国盟主的身份和强大的军队。
B.大夫叔仲昭伯认为鲁襄公如果认为楚国有道义,理应庆贺其喜吊慰其忧,如果是因为畏惧楚国,更应该前往楚国。
C.大夫叔仲昭伯认为君主的权威很大,如果依靠他国诸侯力量处理本国事务,会使他国诸侯轻视自己。
D.大夫荣成伯认为鲁襄公可以把自己攻打季武子的行为看作是酒醉后发怒,不如将卞城赠予季武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4分)
(2)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4分)
14,季武子袭占了卞城,鲁襄公想请楚国出兵讨伐,荣成伯为何反对?请简要说明。(3分)


10. E J N
【解析】原文句: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且夫君子计成而后行/二三子计乎
“从君而走”指“跟随国君中途回国”, “患”指遭致祸患,是“从君而走”的结果,且“则”是连词,一般放在句首,故在“患”后断开;“违君以避难”与“从君而走患”在结构上对仗, “难”是“避”的宾语, “且夫”一般放在句首,故在“难”后断开; “计成”与“后行”是两个动作的顺承,故在“后行”后断开。
11. A
【解析】 A 项中“襄公如楚”的“如”是到、去的意思,“宗庙之事,如会同”(《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如”是或者的意思,含义不同:B项“诸姬不获窥焉”中的“窥”是窥视的意思,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过秦论》)中的“窥”也指窥视,含义相同。;C项“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中的“御”是抵挡、抵御的意思,“冯虚御风” (《赤壁赋》)中的“御”指驾,含义不同; D项“出楚师以伐鲁”中的“伐”是讨伐、进攻的意思,“平伐其功”(《史记·屈原列传》)中的“伐”指自夸、炫耀,含义不同。
12. С
【解析】“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这是大夫荣成伯所说的话。“暱”是亲近的意思。
13. (1) (如果在国内,听说楚国有丧,我们也将前去吊丧,现在听到有丧反要回去,谁能说这不是(对楚国的)侮辱呢?
【解析】“将”副词,将要;“举”动词,指吊慰,;“其”表示反问的语气词,“侮”指轻侮。
(2)而鲁国人当时并未反对季武子夺取卞城的举动,他们一定会听从他的命令,防守一定会牢固。
【解析】“违”指违背,“夙之取卞”指前文提及的季武子夺取卞城的举动;“用命”指听命、效命;“固”指牢固。
14. (1)依靠别国诸侯力量解决国内的矛盾,有损国君威严,且其他诸侯国也不会亲近。
(2)鲁国人民若不反对季武子的袭占,便会听从命令抵御楚国军队。
(3)若楚国战胜,继而征服天下,鲁襄公无国可守;若楚国战败,鲁襄公也无法回到鲁国。
(4)顺水推舟,将卞城送给季武子,季武子出于感恩事奉国君,也不敢不改过。
【解析】第一点从“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可得出;第二点从“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可得出:第三点从“若楚之克鲁,诸姬不获院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可总结;第四点从“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可看出。四点中概括三点可得分。

译文:
鲁襄公到楚国去(朝见楚王),走到汉水那里,听说楚康王死了,想转身回国。叔仲昭伯说: “您的来,并不是因为(楚王)一个人,而是因为他的盟主名位和他的土地广,兵甲多。现在楚王死了,但他的盟主之名没有改换,他的军事力量没有衰败,为什么要回国? ”(同去的)各大夫都想回,子服惠伯说: “(我)不知道做什么,姑且随着君主呀!”叔仲说:“您的来,不是要使自身安逸,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所以不怕辛劳路远到楚国去,听从它的命令; (我们去)不是认为楚国有道义,而是害怕它的(盟主)名位和军事力量。认为别人有道义,本当是要贺别人的喜、吊别人的忧,何况我们是害怕楚国向楚国屈服呢?听到他的可怕之处前往,听说他死了就回还,如果芈姓继承王位,将有谁能代替他担当丧主呢?王太子又长大了,执政的人没有变动,我们因为(他们的)先君来, (他们的先君)死了,(我们就)回去, (他们)将有谁肯说(自己的德行)不如先君? (如果在国内,听说楚国有丧,我们)也将前去吊丧。现在他们有丧,反而回去,将有谁肯说(鲁国)不是轻慢他们?事奉他们的君主,担当国君委任的政事,将有谁肯从自己这时候起(容许诸侯)有叛离之心?(他们)谋求除去那次轻侮,将比他们的前一代人更加急切, (我们和他们之间的)那种怨仇不是扩大了吗?除掉轻侮不示弱,执政的人没有二心,他们率领有大仇的人以为难我们小国,将有谁能抵御他们?如果随从君主走向祸患,就不如违反君主的意愿避免灾难。君子办事,计谋成熟了以后再行动,你们几位谋划吧!有抵御楚的办法而又有保卫我们国家的准备,就可以回去;如果没有,不如前往。”于是(他们)就前进了。
返回时,走到方城,听说季武子袭取了卞邑。襄公想转身回(楚国),请求楚国出兵攻打鲁国的季氏政权,荣成伯说: “不行。君对于臣,他的威势可大了,不能在国内发号施令,而依靠别的诸侯(维持统治),诸侯们将有谁肯亲近他?如果取得楚兵攻打鲁国,鲁国官员过去不反对季孙夙袭取卞邑,现在必然听命于他,防守必定牢固。如果楚军胜了鲁,各姬姓国家不敢对楚窥视,何况您呢?他们将把他们的同姓安置在鲁国使东夷宾服,而大肆排斥华夏诸国,将统治整个中国,这对您有何益处?难道会将卞邑给您吗 如果不能胜鲁,您借用蛮、夷的兵力攻打了他,而又要回到国内为君,必定达不到目的了,不如将卞邑给他。季孙夙事奉您,不敢不改(过去的不是)。(您要攻打他)等于是酒醉后发怒; (决定不攻打他)等于是酒醉后的高兴,有什么关系?您尽管进入国内。”(鲁君)于是回国。



相关阅读
1 刘鄩传原文_文言文刘鄩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刘鄩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末帝①遣鄂屯兵魏县。庄宗②入魏,鄩以为晋兵悉从庄宗赴魏,而太原可袭,乃结草为人,执以旗帜,以驴负之往 【查看全文】

2 《明史·戚继光传》阅读答案与翻译,“戚家军”为什么会名闻天下?

戚继光,字元敬。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继光至浙 【查看全文】

3 祖无择传原文_文言文祖无择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祖无择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祖无择字择之,上蔡人。进士高第。历知南康军、海州,提点淮南广东刑狱、广南转运使,入直集贤院。时拟封 【查看全文】

4 陶渊明《桃花源记》载孚《广异记·秦时妇人》阅读答案与翻译

(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 【查看全文】

5 刘基《饮泉亭记》阅读答案与翻译-2021年宜宾中考题

饮泉亭记 [明]刘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 【查看全文】

6 王禹偁,字元之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史·列传第五十二》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世为农家,九岁能文。端拱初,太宗闻其名,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赐绯。即日献《端拱箴》以寓规讽。时北庭未宁,访群臣以边事。禹偁献《御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