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江南录》阅读答案与翻译-王安石

发布时间: 2021-07-05
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1】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2】,箕子之说【3】,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4】。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他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他所诛者又可知矣。
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释:【1】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2】《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3】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讲商的恶,只讲存亡之理。【4】晋人……假道之谋: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虞君不要应允,虞君因不听劝,为晋回军时所灭。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但:只
B. 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治:治理
C. 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    类:相似
D. 践亡国之祸    践:遭受
8.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    何以知其然
B.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    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
C. 武王观兵于孟津    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
D.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    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
9.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以杀忠臣之罪
把(南唐后主)残杀忠臣的罪过历数出来加以斥责。
B. 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
那么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一定有滥杀忠臣之事。
C. 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我知道潘佑已死是确信无疑的,没有什么罪过,一定是徐铉藏匿了他的尸首。
D. 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
所以隐瞒了潘佑的忠臣行为而用其它的罪名诬蔑他。
10.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起首议论,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有违实录精神,所以不符合《春秋》之义。
B. 第二段作者指出国君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将会导致国家破亡,并列举史实证明了这一观点。
C. 第三段作者以儿时所闻、潘佑谏表、诸父之言认定潘佑是因直言被杀的,为下文论徐氏之录与徐氏其人做了准备。
D. 最后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之所以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因为其品质低劣。
11.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②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12. 请简述王安石对《江南录》及其作者徐铉的看法,并结合选文内容谈谈王安石的读书方法带给你的启示


【答案】7. B    8. C    9. C    10. A  
11. ①这样说来,忠臣是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忠臣在则国在,忠臣被杀则国家也跟着灭亡。
②一般说来,诋毁是由嫉妒而产生的,嫉妒是由己不如人而产生的,这是人之常情啊。  
12. 王安石认为《江南录》虽非实录,但却也符合《春秋》之义;而其所记潘佑之死这件事,实属胡编乱造,刻意歪曲。在王安石看来,徐铉品行不端,嫉贤妒能且不以国事为重。王安石的读书方法启示我: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不可盲目接受;读书要与已有的见识相勾连、相印证。

【解析】
【7题详解】
B项,“治”,是大治的意思,指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故B错误。
故选:B。
【8题详解】
A项,连词,表转折,然而/代词,这样;意义和用法不同,故A错误;
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结构助词,的;意义不同,故B错误;
C项,都是介词,在,意义和用法相同,故C正确;
D项,代词,他/代词,他的;意义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9题详解】
C项,“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的翻译断句有误,应为“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可以翻译为我确信潘佑是无罪而被杀的;“是乃徐氏匿之耳”中“之”不是指代“他的尸首”,而是指代事实的真相。
故选:C。
【10题详解】
A项,“不符合《春秋》之义”说法错误,原文是说在(遵守)《春秋》臣不言君过之大义上,徐氏的写法算是恰当的,故A错误。
故选:A。

参考译文:
已故的散骑常侍徐铉奉(宋)太宗的命令撰写《江南录》,当写到李煜亡国的时候,他不谈君主的过错,只按历代存亡的旧例来谈论这件事。这虽然愧于实录,但在(遵守)《春秋》臣不言君过之大义上,徐氏的写法算是恰当的。
但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时,(国君)一定有大的恶行,恶行没有比杀害忠臣更大的。国君即使无道,但如果不杀害忠臣,(那么)虽然不会得到大治,但也不至于亡国。商纣王做国君,残暴到了极点。周武王在孟津巡视军队时,诸侯都请他去讨伐纣王,武王说还不行。等到听说杀了王子比干,然后知道商纣王要灭亡了,所以一发兵就取得了胜利。季梁在随国当政的时候,随国虽然十分混乱,但楚国却不敢攻打它。虞侯因为没有采纳宫之奇的意见,晋国才有了要得到璧玉而假装借路的计策。这样说来,忠臣和国家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忠臣在则国在,忠臣被杀则国家也跟着灭亡。
我从小时起,就听说过南唐的臣子潘佑因为直言进谏而被杀,当时大宋趁机派兵前来征讨,历数南唐后主残杀忠臣的罪过。等得到潘佑上谏李后主的表章,拿来看,言辞和用意都十分正直坦率,这是忠臣的言论呀。我的诸位伯父叔父以前有很多做过南唐的官员,他们说到南朝的事情十分详细,我(从他们那儿)听到关于潘佑的死因应该是可信的。既然这样,那么李煜的灭亡,就不是平白无故的。
现在看徐铉的《江南录》中写潘佑的死,极像是胡编乱说,与我过去听说的很不相同。不止是对潘佑的死,其他被杀的人,(《江南录》认为)都是因为犯罪而被处死,为什么呢?我感到很奇怪。如果用商纣王和随国国君的旧事来衡量这件事,那么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一定有滥杀忠臣之事,由此我确信潘佑是无罪而被杀的,这一定是徐铉隐瞒了事实的真相。
凭什么知道它一定是这样的呢?我是根据人之常情推知的。一般说来诋毁是由嫉妒产生,嫉妒是由己不如人产生的,这是人之常情啊。我听说,潘佑和徐铉都是李煜的臣子,并且都以有文采学问被称道,十余年间在朝廷争夺名位。在李氏王朝危机之时,潘佑直言相谏,徐铉却不上一句谏言。在潘佑被杀时,徐铉又不能极力劝谏,最终使自己的国君落了个杀忠臣的罪名,遭到灭国之祸,这都是徐铉的缘故啊。徐铉害怕这个过失被人知道,又为贤能比不上潘佑而羞耻,所以隐瞒了潘佑的忠臣行为而以其他的罪名诬蔑它。从(对待)潘佑的事来看,其他被杀的人,也能够推知(其他原因)了。
唉,如果真有这样的事的话,我认为徐铉不只是大大的诬蔑了忠臣,他对我们大宋君主的欺骗不也是很严重吗?



相关阅读
1 《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始皇为了防止百姓反抗,实行愚民政策,相关句子

(1)《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风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查看全文】

2 松风阁记阅读答案与翻译-刘基

松风阁记 (明)刘基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 【查看全文】

3 此术之接物之道原文_文言文此术之接物之道翻译

文言文《此术之接物之道》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人主仁而境内和矣,故其士民莫弗亲也;人主义而境内理矣,故其士民莫弗顺也;人主有礼而境内肃矣, 【查看全文】

4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乙】吏部尚书唐俭与太宗棋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 【查看全文】

5 【甲】送东阳马生序【乙】王冕僧寺夜读阅读答案与翻译-2021年中考题

【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 【查看全文】

6 病说原文_文言文病说翻译赏析

文言文《病说》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客有患郁湮之疾者,龙子过而问焉,见其兀然而坐,偃然而息,日饭三鬴,食之尽器。龙子曰:子病乎?曰:病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