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内咨阁臣可也/如用揭帖上下/俱有弊/且非后世法
B. 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内咨阁臣可也/如用揭帖/上下俱有弊/且非后世法
C. 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内咨阁臣可也/如用揭帖/上下俱有弊/且非后世法
D. 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内咨阁臣可也/如用揭帖上下/俱有弊/且非后世法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畿,是古代王都所领辖方圆千里的地方,后泛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
B. 祖宗,泛指祖先,也是对尊长者的敬称,有时也用于特指帝王的祖先。
C. 中官,本为古官名,后又指宫内宦官、朝内之官,又指星位或星区名。
D. 内阁,是封建时代皇帝的咨政机构,明朝权力逐渐增大成为行政中枢。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皇帝想设置左右掖的问题,刘大夏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是提到祖宗的做法;他的意见被皇帝采纳后,受到内臣的诬陷。
B. 皇帝深信刘大夏,无论兵饷问题还是兵政之弊,统统采纳刘大夏的意见,由此使刘大夏遭到中官的嫉恨,皇上对此感到十分悲伤。
C. 刘大夏趁京师大旱的时机提出彻底改革军队弊政并最终使得皇帝下定决心,由此皇上更加器重刘大夏,甚至想要予以特权。
D. 在用人治政方面,刘大夏主张应交给内外臣子分别处置,让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如此,才顺应天理,天下太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第祖宗来设置此辈已久,安能遽削之。
(2)大夏条上十事,上览奏嘉纳, 命所司一一行之。
14. 刘大夏的建议为什么都能被皇帝采纳,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答
10. C
11. D “咨政机构”错误,内阁制是建立于明朝永乐帝朱棣时期的皇帝的非法定的咨政机构,后来权力增大并逐渐成为明朝的行政中枢。
12. B “使刘大夏遭到中官的嫉恨,皇上对此感到十分悲伤”错误,“悲伤”是对原文“恻然”的解释。皇上感到恻然,是对于光禄寺耗费巨大的问题。
13. (1)你说得对,只是从祖宗开始就设置了这些人的职位,已经很久了,哪能突然就削减他们的俸禄呢。
(2)刘大夏奏陈十条兵政弊端,皇上看了他的奏折十分高兴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命令主管官吏一件一件地施行。
14. ①擅长借用祖宗名义来表达自己主张。②顺势为政。③论事中肯,切中要害。④皇帝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参考译文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十月,孝宗想在京郊地方组织操练人马,设置左右掖。就这件事询问刘大夏,刘大夏回答说:“在京西保定这个地方单独设立都司,统领五卫。追思祖宗也就是这个意思吧。”于是孝宗就将保定两班军队一万人,发回五卫组织操练。于是就有人捏造流言贴在宫门上,来诬陷刘大夏。皇上召见刘大夏给他看,说:“皇宫哪里是外人可以到的地方?一定是内臣气愤不能够私自役使军队才做了这件事罢了。”皇上又问刘大夏:“兵饷为什么常常缺少?”大夏心里想要削弱镇守的宦官,就回答说:“臣所在的两广地区,然而两广地区的城抚,按,总兵三个衙署合起来的供应,都不能比得上一个宦官的耗费,军饷怎么会不缺少呢?”皇上说:“你说得对,只是从祖宗开始就设置了这些人的职位,已经很久了,哪能突然就削减他们的俸禄呢。现在一定要让官员像邓原、麦秀那样廉洁的才能任用。”皇上又对大夏说:“各部门上报弊政已经很详细了,但是却没有涉及到御马监、光禄寺,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没有比这两个部门更严重的弊政了。”大夏说:“皇上详尽地了解了这个情况,真的是让我感觉太幸运了。他们的弊政就在于独断专行啊!这之前,光禄寺供奉内府,本来是有定额的。但是,成化以来,内府官员渐渐增加,固定的供奉已经不够了。于是,他们就责令京师大户人家来供应,非常紧迫。”到这个时候,大夏趁机进言光禄寺每天的置办烦琐浪费,每天都要杀几百头牲畜,既损失百姓的财产,又亏损皇上吝惜万物的仁德。皇上因为这件事非常悲伤,立即下令清理裁革人员。光禄卿艾璞曰:“刘东山这次上奏,每年节省光禄寺八十多万的金钱。古人称赞仁德的人说的话,它的利益很大,说的就是他啊!”然而宦官因此更加畏惧大夏了。这年夏季五月,京城大旱,兵部尚书刘大夏趁机对皇上说:“兵政的弊端,没有完全革除。“请求辞官回乡,孝宗不答应,要他将各应该革除的弊端更详细地全部奏闻,刘大夏奏陈十条兵政弊端,皇上看了他的奏折十分高兴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命令主管官吏一件一件地施行。皇上又在便殿召见大夏,对大夏说:“遇到不能决断的事情,每次都想召见您来商量,又因为不是您职权范围而作罢。以后有事情的实行或者罢止,您可以用揭帖(文书)呈上来给我。”大夏回答说:“不敢。”皇上问:“为什么?”大夏说:“臣用揭帖进谏,朝廷按照揭帖实行,与前代(唐代中宗)斜封墨敕有什么不同!陛下应该远效法古时明君,近效法祖宗,对事情的决定,外边的交付政府部门,内部的向阁臣咨询就行了。如果用揭帖,上下都易滋长弊病,而且不可作为后世效法。”又说:“求治不能太性急,只不过用人行政,就召见内阁,和执政大臣一起商议,恰当的再实行,只要时间长了,天理顺了,天下自然太平。”孝宗称好。
文言文《桓公伐孤竹》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查看全文】
2 《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1)《屈原列传》中运用对比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创作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陆游 【查看全文】
3 于江原文_文言文于江翻译赏析文言文《于江》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乡民于江,父宿田间,为狼所食。江时年十六,得父遗履,悲恨欲死。 夜俟母寝,潜持铁槌去,眠父所,冀报父优。 【查看全文】
4 《咏雪》阅读答案与翻译-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咏雪 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 【查看全文】
5 苏轼的《赤壁赋》中运用借代的手法,描写船儿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1)苏轼的《赤壁赋》中运用借代的手法,描写船儿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的句子是 , (2)古诗词中,小楼常常作为主人公抒怀的平台,思念、愁苦、感伤 【查看全文】
6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阅读答案与翻译-《贞观政要·卷二直谏(附)》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诏书已出,策使未发。魏徵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而言曰:陛下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