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菑人主父偃上书。其辞曰阅读答案与翻译-《通鉴纪事本末》

发布时间: 2022-04-08
临菑人主父偃上书。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昔秦皇帝并吞战国,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千戈之事。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以攻越。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强,不变之患也。今徇南夷,朝夜郎,降羌、僰,略薉州,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龙城,议者美之。此人臣之利,非天下之长策也。”
书奏,天子召见,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皆拜为郎中。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
B.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
C.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
D.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皇帝,简称“高帝”,为开国皇帝的谥号之一,文中指秦始皇。
B.和亲,文中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达成的政治联姻。
C.南夷,指南方的少数民族,因当时这些地方的人多未开化,故称。
D.郎中,汉代专指帝王侍从官,其职责主要为护卫、陪从、建议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父偃认为,从进攻匈奴的历史来看,匈奴蒙昧野蛮、迁徙流动性非常强,一时难以制服。
B.李斯、成进等谏臣都认为,盲目进攻也会使得民不聊生、社会动荡,造成内忧外患的后果。
C.汉高帝也曾率军向北到达代谷攻打匈奴,结果平城被围,只得派刘敬前往缔结和亲的盟约。
D.严安认为周朝和秦朝的灭亡都因不改变国策而造成,以此来劝谏皇帝要为国做出长远规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
(2)降羌、僰,略薉州,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龙城,议者美之。
14.“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主父偃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话?(3分)


10.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从上古的虞、夏、殷、周时代,就没有督责规范他们,对他们像禽兽一样畜养,不当作人类看待。陛下不向上看虞、夏、殷、周的传统策略,却要遵循近代的失误,这是令我最担忧的,也将会给百姓带来疾苦。”
“及”的宾语为“虞夏殷周”,所以应该在“周”后面断开,排除B、D。
“夫”为句首语气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所以应在“夫”前面断开,排除A。故选C。
11.A    .“文中指秦始皇”错误。从上文“盖天下始畔秦也”和“及至”来看,文中的“高皇帝”绝非秦始皇,而是指汉高帝,即刘邦。故选A。
12.B.“民不聊生、社会动荡”错误。由原文“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可知,李斯、成进都没有提及“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等“内忧”之事。故选B。
13.(1)这难道是兵力不足,装备不齐吗?是因为客观形势不允许啊。
(2)(朝廷)降服了羌人和僰人,攻占薉州,建筑城邑,深入匈奴内地,焚烧他们的龙城,议论的人都称赞这样的做法。
14.句意: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记作战的准备,必然会给国家带来危险。引用原因:劝谏皇帝不能穷兵黩武,要认清形势,现在不宜进攻匈奴。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是”,这;“备”,齐全、完备;“势”,形势;“岂……哉”,表示反问,难道……吗?
(2)“降”,降服,使……投降;“略”,攻占;“燔”,焚烧。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翻译为: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记作战的准备,必然会给国家带来危险。
主父偃是在给皇帝的上书中引用的这句话,所以他是想要对皇上起劝谏作用,通过后面所举的李斯、成进以及严安的例子,都是在劝说皇上不能穷兵黩武,现在不宜进攻匈奴。所以主父偃引用这句话是劝谏皇帝不能穷兵黩武,要认清形势,现在不宜进攻匈奴。

参考译文:
临菑人主父偃上书。他在奏书中写道:“《司马法》说:‘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记作战的准备,必然会给国家带来危险。’从前,秦始皇吞并六国后,追求胜利的欲望没有休止,又想攻打匈奴。李斯劝阻说:‘不可以这样做。匈奴人没有城郭可定居,没有储备的粮食可守,迁徙流动如鸟飞,很难制服他们。派军队轻装深入匈奴境内,粮食必然断绝;粮食随军而行,会因负重贻误战机。即使得到匈奴的土地,也不会为国家带来利益,俘获他们的百姓,也不能调教役使他们防守。’秦始皇不听劝告,就派蒙恬率军攻打匈奴,军队在外十多年,死亡的人数也数不清,却最终不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兵力不足,装备不齐吗?是因为客观形势不允许啊。男子拼命地耕作,也不够粮饷,女子纺纱织布也不够做帷幕,百姓疲惫不堪。孤寡老弱得不到抚养,路上的死人接连相望,所以天下人开始反叛秦朝。后来直到汉高祖平定天下,攻略边塞的土地,听说匈奴的部队聚集在代谷之外,想攻打他们。御史成进进言劝阻说:‘不可进攻匈奴。匈奴人的习性,如同野兽一样聚集,又像飞鸟一样忽然分散,追赶他们像捕捉影子。现在凭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认为很危险。’汉高帝不听他的劝告,于是率军向北到达代谷,果然发生平城被围的事件。高皇帝后悔不已,便派刘敬前往缔结和亲的盟约,此后天下安定下来,便都忘记双方动干戈的事了。匈奴难以制服,不是一代了。侵扰掠夺人畜财物,成为他们的职业,他们的天性就这样。从上古的虞、夏、殷、周时代,就没有督责规范他们,对他们像禽兽一样畜养,不当作人类看待。陛下不向上看虞、夏、殷、周的传统策略,却要遵循近代的失误,这是令我最担忧的,也将会给百姓带来疾苦。”严安上书说:“从前秦始皇踌躇满志,好大喜功,只想威扬海外,于是派蒙恬率兵向北攻打匈奴,又派尉屠睢率领水军攻打越人。在这个时期,秦朝兵连祸结,在北方与匈奴作战,南方又陷入百越之地,军队驻扎在无用之地,只能进而不能退。经过十多年,成年男子当兵打仗,成年女子转运粮食,生活艰难困苦,活不下去,纷纷自尽于道旁的树上,死的人一个接一个。等到秦皇帝去世,天下叛乱,秦的后代被灭,断绝了祭祀,这就是穷兵黩武带来的灾祸。所以,周王朝的灭亡是因其衰弱,秦王朝的灭亡是因其强盛,都是不改变国策造成的结果。现在,朝廷征服南夷,诱使夜郎国前来称臣,降服羌人和僰人,攻占葳州,建筑城邑,深入匈奴内地,焚烧他们的龙城,议论的人都称赞这样的做法。实际上这样做只是群臣得到好处,对国家来说并不是长久的计策。”
奏书上呈汉武帝,武帝召见他们,问他们:“你们原来都在哪里?为什么这么晚我们才相见!”任命他们做了郎中。



相关阅读
1 《咏雪》阅读答案与翻译-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咏雪 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 【查看全文】

2 于江原文_文言文于江翻译赏析

文言文《于江》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乡民于江,父宿田间,为狼所食。江时年十六,得父遗履,悲恨欲死。 夜俟母寝,潜持铁槌去,眠父所,冀报父优。 【查看全文】

3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阅读答案与翻译-《贞观政要·卷二直谏(附)》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诏书已出,策使未发。魏徵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而言曰:陛下为 【查看全文】

4 桓公伐孤竹原文_文言文桓公伐孤竹翻译赏析

文言文《桓公伐孤竹》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查看全文】

5 《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

(1)《屈原列传》中运用对比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创作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陆游 【查看全文】

6 苏轼的《赤壁赋》中运用借代的手法,描写船儿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

(1)苏轼的《赤壁赋》中运用借代的手法,描写船儿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的句子是 , (2)古诗词中,小楼常常作为主人公抒怀的平台,思念、愁苦、感伤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