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B.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C.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D.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是指中国古代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后,由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在本名之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
B.“会稽”,古地名,绍兴的别称,因会稽山得名,文化积淀深厚。文人雅士留下了众多佳作。
C.“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D.“致仕”,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公亮为官有能。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名声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百姓晚上不用关闭大门。
B.曾公亮通晓典章。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请求派有勇有谋的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
(2)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答
7.【答案】D 解析:根据“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要有主语,所以排除掉A项和B项,再根据语意判断出“至上前”为句子的状语,所以排除掉C项。
8.C 解析:主管“户口、土地”的部门为户部。
9.A 解析:根据原文“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 境至夜户不闭。”可以看出“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名声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的情况是曾公亮担任郑州知州时出现的。
10.(1)曾经有使者丢失袋子中财物,发布文书要求追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管辖的境内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关键词“亡”“ 诘”“殆”各1分,大意2分。)
(2)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关键词“锡”“虔”“必”各1分,大意2分。)
相关阅读
1 《答段缝书》阅读答案与翻译
答段缝书 [宋]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 【查看全文】
2 魏高祖游华林园,观故景阳山阅读答案与翻译-《资治通鉴·齐纪六》魏高祖游华林园,观故景阳山,黄门侍郎郭祚曰:山水者,仁智之所乐,宜复修之。帝曰:魏明帝以奢失之于前,朕岂可袭之于后乎!帝好读书,手不释卷,在舆、据鞍,不忘讲道。善 【查看全文】
3 秦攻魏,取宁邑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战国策·赵策四》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 【查看全文】
4 沈君理传原文_文言文沈君理传翻译赏析文言文《沈君理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也。祖僧畟,梁左民尚书。父巡,素与高祖相善,梁太清中为东阳太守。侯景平后,元帝 【查看全文】
5 戴胄犯颜执法阅读答案与翻译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 【查看全文】
6 传是楼记阅读答案与翻译-[清]汪琬传是楼记 [清]汪琬 ①昆山徐健菴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