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阅读答案与翻译-晁错《论贵粟疏》

发布时间: 2022-06-10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①,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②有七年之旱,而国亡③捐瘠者④,以蓄积多而备先具也。人情,一日不再食⑤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注释】①食(sì)之:给他们吃。②汤:商汤,商朝开国君主。③亡:同“无”,没有。④捐瘠者:被遗弃的人和瘦弱的人。⑤再食:吃两顿饭。
10.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2分)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12.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认为明主在治国时应注重什么。(至少答出两点)(3分)


10.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评分意见】本题2分。错画、漏画、多画均不得分。
11.示例:即使是慈母也不能保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
【评分意见】本题3分。关键词“虽”“安”翻译正确,语句通顺即可。
12.示例:君王在治国时应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重视粮食储备、防患于未然,才能够使百姓安居乐业,得到人民的支持。
【评分意见】本题3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


【参考译文】
在圣明的君王统治下,百姓不挨饿受冻,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织布匹给他们穿,而是由于他能给人民开辟财源。所以尽管唐尧、夏禹之时有过九年的水灾,商汤之时有过七年的旱灾,但国内没有因饥饿而死的人,这是因为贮藏积蓄的东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准备。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保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相关阅读
1 桓公伐孤竹原文_文言文桓公伐孤竹翻译赏析

文言文《桓公伐孤竹》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查看全文】

2 苏轼的《赤壁赋》中运用借代的手法,描写船儿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

(1)苏轼的《赤壁赋》中运用借代的手法,描写船儿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的句子是 , (2)古诗词中,小楼常常作为主人公抒怀的平台,思念、愁苦、感伤 【查看全文】

3 《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

(1)《屈原列传》中运用对比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创作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陆游 【查看全文】

4 于江原文_文言文于江翻译赏析

文言文《于江》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乡民于江,父宿田间,为狼所食。江时年十六,得父遗履,悲恨欲死。 夜俟母寝,潜持铁槌去,眠父所,冀报父优。 【查看全文】

5 《咏雪》阅读答案与翻译-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咏雪 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 【查看全文】

6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阅读答案与翻译-《贞观政要·卷二直谏(附)》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诏书已出,策使未发。魏徵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而言曰:陛下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