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取材于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
二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取材于司马迁《报任安书》)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痛心
②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穷:贫穷
③靡不毕见 靡:没有
④不获世之滋垢 滋:滋润
⑤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考察
⑥草创未就 就:完成
A.①⑥ B.②④ C.②⑤ D.③⑥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邪曲之害公也 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B.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C.悲其志 传之其人
D.想见其为人 然此可为智者道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方正之不容也 B.信而见疑
C.蝉蜕于浊秽 D.虽万被戮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谗谄之蔽明也
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
B.举类迩而见义远
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C.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自从上疏后,就掉入了污泥浊水之中
D.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也想探求天道与人事的关系,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
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离骚》讽谏了当时的政事,阐明了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
B.司马迁读《服鸟赋》,因不能与屈原同生共死而怅然若失。
C.《史记》记载从黄帝至当时的历史,探求成败兴衰的规律。
D.司马迁希望完成《史记》并传于后世,即使受辱也不后悔。
6.屈原作《离骚》与司马迁著《史记》的原因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并根据文段内容作分析。(5分)
答
1.(3分)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②“穷:贫穷”错误。“馋人间之,可谓穷矣”意思是:馋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穷”,处境困窘。
④“滋:滋润”错误。“不获世之滋垢”意思是:不沾染世俗的污垢。“滋”,污垢。
故选B。
2.(3分)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的。
B.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来,用来。
C.第一个“其”,代词,代指屈原;第二个“其”,代词,指这,这个。
D.第一个“为”,动词,做;第二个“为”,介词,与“道“连用,意思是”对.……说”。
故选B。
3.(3分)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A.被动句,语意被动;
B.被动句,“见“表被动;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蝉于浊秽蜕。
D.被动句,“被”,表被动。
故选C。
4.(3分)C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自从上疏后,就掉入了污泥浊水之中”错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意思是: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疏”,动词,疏远,远离;“濯淖”,污浊。
5.(3分)B “因不能与屈原同生共死而怅然若失”错误。司马迁读《服鸟赋》,是因为文中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感到怅然若失。
6.(5分)答案要点:
都处于极度困厄之中,都为了抒发内心的忧愁愤懑。
译文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诗经》中的国风,描写爱情而不淫荡,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切愤怒。屈原的《离骚》诗,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他)远古提到帝誉,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从污秽中脱壳那样,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二
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这些人都是(因为)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真实性,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的言论。刚开始草创还没有成书,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怨怒之色。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再让它广传于天下。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使一万次被杀戮,难道会后悔吗?然而,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相关阅读
1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乙】吏部尚书唐俭与太宗棋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 【查看全文】
2 此术之接物之道原文_文言文此术之接物之道翻译文言文《此术之接物之道》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人主仁而境内和矣,故其士民莫弗亲也;人主义而境内理矣,故其士民莫弗顺也;人主有礼而境内肃矣, 【查看全文】
3 松风阁记阅读答案与翻译-刘基松风阁记 (明)刘基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 【查看全文】
4 【甲】送东阳马生序【乙】王冕僧寺夜读阅读答案与翻译-2021年中考题【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 【查看全文】
5 病说原文_文言文病说翻译赏析文言文《病说》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客有患郁湮之疾者,龙子过而问焉,见其兀然而坐,偃然而息,日饭三鬴,食之尽器。龙子曰:子病乎?曰:病矣。 【查看全文】
6 《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始皇为了防止百姓反抗,实行愚民政策,相关句子(1)《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风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