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河决之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B.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C.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D.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河,相传大禹治水时位于黄河下游的九条大河。禹疏九河,疏导黄河水东流入海,至汉代九河故道早已淤塞,踪迹难寻。
B.中二千石,汉代官员薪俸等级。这里的“石”是古代容量单位,与《马说》中的“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石”意思相同。
C.冀州,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将天下分为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主要在今天的河北省,所以河北简称“冀”。
D.光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年号。古代称呼皇帝可称庙号、谥号、年号,如汉高祖是庙号,隋炀帝是谥号,乾隆是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代尤其是成帝时,黄河屡次决口,损失巨大,朝廷想尽各种办法治河,但效果不明显,而且耗费巨大。
B.在讨论治河方案时,人们试图找到九河故道.但实际上黄河屡次改道,河道淤塞,已经很难寻觅踪迹了。
C.在治理黄河时,竟然出现黄河水决口,任由泛滥不去堵塞的情况,是因为国用不足,朝廷没有能力治理。
D.治河也有成功的案例,其中王延世、王景都有不错的成绩,王延世还因此被加官进爵,获得丰厚的赏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资其不忧职,自杀。
(2)兖、像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
14.请简要概括贾让提出的治河三策。(3分)
答
10.D【解析】“于此分杀水力”是介词宾语,前面应断开,由此排除A、B项。“泄暴水”“备非常”是同样的结构,后而断开,由此B、C顶。
11.D【解析】光武是刘秀的谥号。汉高祖是谥号,隋炀帝是庙号c
12.C【解析】成帝鸿嘉四年秋不堵决口,是想通过任由河水自流,顺应水势,从而找到适合的河道。
13(l)御史大夫尹忠因为奏对治河的方案粗疏不切合实际,皇上严厉地斥责他不尽职尽贵,尹忠自杀。
(“对”,回答、奏对:“疏阔”,粗疏不切实际;“切”,严厉;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兖州、豫州的百姓哀怨叹息,认为朝廷总是兴办其他工程,不把老百姓的急难当作优先考虑的事。
(“恒兴”,总是兴办;“先”,把……当作优先考虑的事:“急”(急难: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上策是迁徙冀州部分百姓,以此泄洪,放河入海。
②中策是多修水渠,引黄灌溉,分减水势。
③下策是修复旧堤,增高加厚。
(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汉成帝建始四年夏季四月,黄河在东郡金堤决口。在此之前,清河郡都尉冯逡上奏说:“清河郡处在黄河的下流,近年较长时期没有发生大水灾害,是因为屯氏河通畅,这样就有两条河道分流黄河水入海。现在屯氏河已经堵塞,鸣犊口又史加流水不畅,如今只有一条黄河承受数条河流的水量,即使加高堤防,最终也不能使它顺畅宣泄U大禹时代修筑的九河故道,如今很难寻找,屯氏河刚刚淤塞不久,容易疏通:又由于黄河与屯氏河分流的汉口处在高处,在这里修筑分减水力的工程,从路途上看也非常方便,可以重新疏通屯氏河以辅助黄河,宣泄洪水,防备非常情况的发生。”成帝将冯逡的奏章交给丞相审查办理,丞相认为现国家经费不足,暂且不必疏通。三年之后,黄河果然在馆陶和东郡全堤决口,冲毁官署驿站,以及民房近四万所。建始四年冬季十一月,御史大夫尹忠因为奏对治河的方案粗疏不切合实际,皇上严厉地斥责他不尽职尽责.尹忠自杀。汉成帝河平元年春季、杜钦将王延世推荐给王凤,派他去负责堵塞黄河决口。王延世用竹编成长四丈、九人合围的竹篓,里面盛上小石头,用两条船夹着运栽,投入到决口处。经过三十六天奋战,河堤修成。三月,成帝下诏任命王延世为光禄大夫,领取中二千石俸禄,赐关内侯爵位,赏黄全一百斤。西汉成帝河平三年秋季八月,黄河再次在平原郡决口,所造成的损失是建始四年的一半。鸿嘉四年秋,黄河水泛滥,冲毁官署驿站,以及民房四万多所。平陵人李寻上奏说:“讨论治河之策的人常想要寻找九河原来的河道贯通它,现在趁着黄河自己决口,可暂时不进行堵塞,先观察水的流势,如果黄河想占据那条道路,它渐渐就会自己形成河川,再沿河川挑出河床的沙土,然后按其自然状况进行治理,就一定会成功。”于是停止堵塞不再筑堤。待诏贾让上奏说:“治理黄河有上、中、下三策。将面临洪水冲击的冀州人民迁走,放黄河的水使其向北流入大海。黄河向西临近大山,向东面靠近全堤,从水势上看不会流得太远,洪水,泛滥一个月就能平定下来。这一工程如能实施,黄河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是上策。多开凿运河渠道,既能使百姓灌溉农田,又可分减水势。兴利除害,可以支持数百年,称为中策。如果只是修理完善原有的堤防,不断把低矮的堤坝增高,把薄的堤坝加厚,所耗费的人力劳力没有止境,且依然屡屡遭遇灾害,这是最下策。“汉平帝时,黄河、汴水曾经决口,长久没有修复。到了建武十年,汉光武帝打算进行治理,浚仪县令乐俊上奏说:“民众新近遭受战争的创伤,不宜兴起摇役”于是停止。兖州、豫州的百姓埋怨叹息,认为朝廷总是兴办其他工程,不把老百姓的急难当作优先考虑的事。恰在这时有人推荐王景,说他有治水才能,夏季四月,汉明帝下令征发民工数十万人,,派王景与将作谒者王吴修筑汴渠堤防。王景虽然减省工程费用,然而所用钱财仍要用百亿未计异。十三年夏四月,汴渠修成,黄河、汴河分流,恢复了过去的样子。
相关阅读
1 《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
(1)《屈原列传》中运用对比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创作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陆游 【查看全文】
2 桓公伐孤竹原文_文言文桓公伐孤竹翻译赏析文言文《桓公伐孤竹》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查看全文】
3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阅读答案与翻译-《贞观政要·卷二直谏(附)》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诏书已出,策使未发。魏徵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而言曰:陛下为 【查看全文】
4 苏轼的《赤壁赋》中运用借代的手法,描写船儿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1)苏轼的《赤壁赋》中运用借代的手法,描写船儿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的句子是 , (2)古诗词中,小楼常常作为主人公抒怀的平台,思念、愁苦、感伤 【查看全文】
5 《咏雪》阅读答案与翻译-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咏雪 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 【查看全文】
6 于江原文_文言文于江翻译赏析文言文《于江》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乡民于江,父宿田间,为狼所食。江时年十六,得父遗履,悲恨欲死。 夜俟母寝,潜持铁槌去,眠父所,冀报父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