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韩愈

发布时间: 2019-08-11
师说
韩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3.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君子不齿
(3)圣人无常师 (4)术业有专攻
14.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惑而不从师 / 而耻学于师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句读之不知
C. 而耻学于师 / 不拘于时
D. 其皆出于此乎 / 其可怪也欤
15.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6. 本文论证方法多样,请结合文章简析。

【参考答案】
13. (1)本来
(2)并列
(3)固定的
(4)研究
14. A
15. (1)我(向他)学习的是道,哪里(难道)需要去了解(考虑)他的出生之年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呢(吗)?(我学习的是道,哪里(难道)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2)(如果)拜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为师,就足以让人感到羞耻;(如果)拜官位(比自己)高的人为师,就会让人感到近乎谄媚。
16. 对比论证(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和“于其身则耻师焉”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和士大夫耻于相师对比【任选一例】),讽喻时弊,来阐述从师的重要;例证,以当时备受人们崇敬的孔子“无常师”为例;引证,引“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一句,来阐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这是以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理解。本题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从“固”的位置来看,处于主谓之间,应是副词,而“固”作为副词,一般解释为“本来”,再结合语境来看,前面说“生乎吾前”,生在自己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自然应该比自己早,这是理所应该的事情,故“固”应解释为“本来”。“君子不齿”中的“齿”本来是名词,此处前面有否定词,否定词后跟名词,名词一般要活用为动词,从文中的语境来看,君子是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的,不愿意与他们同列,“齿”应解释为“同列”。“圣人无常师”,从后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这一情况来看,“常师”应是指固定的老师,“常”是指“固定”。“术业有专攻”,前面说老师不一定要比弟子贤能,弟子也不一定就比比不上老师,因为每个人技能学术各有研究方向,“攻”应解释为“研究”。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相同的一项”,考生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两个“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却。B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之”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中“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标志。C项,“而耻学于师”中“于”是介词,向;“不拘于时”中“于”是介词,表被动,被。D项,“其皆出于此乎”中“其”是副词,表揣测,大概,恐怕;“其可怪也欤”中“其”是副词,表反问,难道。故选A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师”,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庸”,哪里,难道;“知”,了解、知道;“其年之先后生于吾”状语后置句,“于”是标志。第二句中,“卑”,地位低;“足”,可,够得上;“羞”,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羞耻;“盛”,高大;“谀”,阿谀、谄媚;“则”,如果……就。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文论证方法多样,请结合文章简析”,这要求考生先明确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然后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如文章第二段主要是使用正反对比论证,先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再以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作法;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于相师作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智不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作者分别用“愚”、“惑”、“可怪”来揭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的不正常。由于对比的鲜明突出,作者的这种贬抑之辞便显得恰如其分,具有说服力。第三段又从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论和实践,说明师弟关系是相对的,凡是在道与业方面胜过自己或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为师。这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进一步论证,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于师事“位卑”者、“年近”者的现象进一步批判。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相关阅读
1 传是楼记阅读答案与翻译-[清]汪琬

传是楼记 [清]汪琬 ①昆山徐健菴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 【查看全文】

2 秦攻魏,取宁邑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战国策·赵策四》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 【查看全文】

3 戴胄犯颜执法阅读答案与翻译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 【查看全文】

4 魏高祖游华林园,观故景阳山阅读答案与翻译-《资治通鉴·齐纪六》

魏高祖游华林园,观故景阳山,黄门侍郎郭祚曰:山水者,仁智之所乐,宜复修之。帝曰:魏明帝以奢失之于前,朕岂可袭之于后乎!帝好读书,手不释卷,在舆、据鞍,不忘讲道。善 【查看全文】

5 沈君理传原文_文言文沈君理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沈君理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也。祖僧畟,梁左民尚书。父巡,素与高祖相善,梁太清中为东阳太守。侯景平后,元帝 【查看全文】

6 《答段缝书》阅读答案与翻译

答段缝书 [宋]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