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阅读答案与翻译-王羲之

发布时间: 2020-08-12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流水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C.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D.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和,东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
B.癸丑,此处指癸丑年,属于干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互相配合来纪年,简称“千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
C.修禊,古代传统民俗。季春时,官吏及百姓都到水边嬉游,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
D.流觞曲水:觞,古代酒器;曲水,弯曲的水道。古代的风俗,夏历三月上旬的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祓除不祥。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思考,深深地烙上了主观感情的印记。
B.第二段以抒情议论为主,引出“死生”这一人生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之感。
C.作者在生死的看法上和当时颇为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极其相似。
D.本文语言朴实,清新疏朗,句法上骈散兼行而以短句为主,具有清俊流动的自然之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参考答案
(1)D.译文: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2)A.“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错误。应该是:皇帝少则一个年号,多的甚至有十多个年号,明清时期大多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后世即以年号作为对他们的称呼。
(3)C.“极其相似”分析有误,据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可知,作者认为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作者在生死的看法上和当时颇为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思想不相似。
(4)①“盛”,繁盛场面;“觞”,名词用作动词,喝酒;“咏”,唱歌;“幽情”,幽深的感情。译文: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②“虽”,即使,纵使;“殊”,不同;“所以”,……的原因;“致”,思乡情趣;“一”,一样。译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相关阅读
1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

江淹宇文通,济阳考城人也。少孤贫好学,沉靖少交游。起家南徐州从事,转奉朝请。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转巴陵王国左常侍。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多失德。景 【查看全文】

2 萧望之传原文_文言文萧望之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萧望之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 【查看全文】

3 王履吉墓志铭阅读答案-文征明

王履吉墓志铭 文征明 呜呼悲哉!王君已矣,不可作矣!君文学艺能,卓然名家,而出其绪余,为明经试策,宏博奇丽,独得肯綮,御史按试,辄褒然举首,一时声称甚藉,隐为三吴之望。 【查看全文】

4 虎求百兽而食之原文_文言文虎求百兽而食之翻译赏析

文言文《虎求百兽而食之》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 【查看全文】

5 归钺,早丧母,父娶后妻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

归钺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钺,父大怒逐之。钺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 【查看全文】

6 【甲】晋太元中【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