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
B. 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
C. 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
D. 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屈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于,汉朝时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后也可用“单于”泛指外族首领。
B. 元鼎,年号。年号是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一种名号,先秦至清皆有年号。
C. 节,旄节,多以竹为杆,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常持节。
D. 大行,文中指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外交官员,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封为大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氏国王被匈奴单于杀死,月氏人对此心生怨恨,却找不到一起攻打匈奴的人,此时汉武帝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应募出使。
B. 张骞出使经历坎坷,被匈奴长期扣留,后匈奴内部混乱,张骞与甘父找到机会逃出,回到汉朝,此时他被困匈奴已达十三年之久。
C. 张骞认为应当趁着汉军新败匈奴单于的时机,与乌孙联合,这样乌孙西面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来成为汉的藩臣,汉武帝采纳了张骞的建议。
D. 张骞到达乌孙国后,向乌孙王昆莫传达了汉武帝的谕旨,希望汉与乌孙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拒匈奴,这样匈奴一定会被打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复为匈奴所得。
(2)今诚以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
14. 汉武帝最初派遣张骞出使月氏的本意是什么?文中张骞出使西域最终的成效如何?
答
10. C
11. B “先秦至清皆有年号”错误。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的做法,而改用民国纪年。
12. B “此时他被困匈奴已达十三年之久”错误。
13. (1)张骞停留了一年多,始终不知道月氏人的打算,于是返回汉朝,又被匈奴俘获。
(2)现在如果把丰厚的财物赠送给乌孙,招引他们向东扩张(领土),与我国结为兄弟,依据形势他们会听从我朝调遣。
14. 第一问:传达汉武帝的旨意,希望联合月氏来攻打匈奴。第二问: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使西域各国开始与汉朝联系、往来。
参考译文:
起初,匈奴投降汉朝的人说:“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个强国,匈奴冒顿击败了它。老上单于杀了月氏国王,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心中怨恨匈奴,却没人愿意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皇上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途经匈奴所控制的地区,被匈奴单于俘获,扣留在匈奴十多年。张骞找机会逃脱,向西方的月氏国走去,经数十日,到了大宛国。大宛人听说汉朝物产丰富,想通使结好,却一直未能实现,见到张骞,非常高兴,为他安排向导和翻译,送他到康居国,又转送到大月氏国。原月氏国的太子做了国王,进攻大夏国后,占领了它的土地定居下来,没有向匈奴复仇的想法。张骞停留了一年多,始终不知道月氏人的打算,于是返回汉朝,又被匈奴俘获。拘留了一年多,适逢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逃回长安。皇上任命张骞为太中大夫。张骞刚出发时有一百多人,一去十三年,只有他们两人活着回来。汉武帝元鼎二年,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之后,汉军将匈奴驱逐到沙漠以北,从盐泽以东,见不到匈奴的踪迹,去往西域的道路可以畅通了。于是张骞向武帝建议说:“乌孙王昆莫本来臣服于匈奴,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事奉匈奴,匈奴派兵攻打他,不能取胜而远去。现在匈奴单于刚刚被我军击败,而过去的浑邪王辖地又空无人烟。现在如果把丰厚的财物赠送给乌孙,招引他们向东扩张(领土),与我国结为兄弟,依据形势他们会听从我朝调遣。与乌孙联合后,它西面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来成为我国的藩臣。”汉武帝认为他说得有理,便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牛羊数以万计,随身携带价值数千万钱的黄金与布帛,又任命多名持符节的副使,只要路途方便,就派他们出使其他各国。张骞到达乌孙国后,乌孙王昆莫接见了他。张骞向他转达汉武帝的谕旨说:“乌孙如果能回到原来东面的故地居住,汉朝就把公主许配给昆莫做夫人,并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拒匈奴,匈奴一定会被打败。”乌孙王认为离汉朝太远,不知汉朝大小,且长期以来一真臣服于匈奴,且又靠近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徒到东西去,张骞在乌孙国滞留了很久,一直没得到明确的答复,便分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等附近的国家进行联络。乌孙派翻译和向导送张骞回国,又派使节数十人,随张骞到汉朝答谢,并令他们了解汉朝的大小强弱。这年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任他为大行。一年多以后,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与各国的使臣一起回到长安,于是西域各国开始与汉朝联系往来。
相关阅读
1 《咏雪》阅读答案与翻译-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咏雪 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 【查看全文】
2 于江原文_文言文于江翻译赏析文言文《于江》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乡民于江,父宿田间,为狼所食。江时年十六,得父遗履,悲恨欲死。 夜俟母寝,潜持铁槌去,眠父所,冀报父优。 【查看全文】
3 苏轼的《赤壁赋》中运用借代的手法,描写船儿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1)苏轼的《赤壁赋》中运用借代的手法,描写船儿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的句子是 , (2)古诗词中,小楼常常作为主人公抒怀的平台,思念、愁苦、感伤 【查看全文】
4 桓公伐孤竹原文_文言文桓公伐孤竹翻译赏析文言文《桓公伐孤竹》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查看全文】
5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阅读答案与翻译-《贞观政要·卷二直谏(附)》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诏书已出,策使未发。魏徵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而言曰:陛下为 【查看全文】
6 《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1)《屈原列传》中运用对比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创作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陆游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