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徇国:为国家利益奉献。②稽颡(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夙夜尽心 ( )
(2)卒用玄龄之策 ( )
(3)或以事被谴 ( )
(4)辄累日诣朝堂 (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若己有之 何陋之有
B. 不以己长格物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 与杜如晦引拔士类 似与游者相乐
D. 玄龄虽蒙宠待 虽欲言,无可进者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
4. 为什么“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请用文中原句作答。(2分)
答
1.(1)早,早晨(2)最终(3)有时(4)到,到达
2. C 【解析】A项中的“之”,前者为代词,它;后者为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中的“以”,前者为介词,用;后者为连词,因为。C项中的“与”都为连词,和。D项中的“虽”,前者为转折连词,虽然;后者为假设连词,即使。
3.唐太宗每次和房玄龄商议政事,一定要说:“不是杜如晦就不能决定。”
4. “玄龄善谋,如晦能断”“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参考译文】
房玄龄通晓政务,又有文才,早晚尽心尽力,唯恐有一事做得不好。他施行法令宽容公正,听说别人有长处,就像自己有一样,不用求全(的标准)来选拔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人。与杜如晦一起举荐选拔士大夫,常常好像不如杜如晦。至于修筑宫殿的规模,都是由二人拟定的。唐太宗每次和房玄龄商议政事,一定要说:“不是杜如晦就不能决定。”等到杜如晦来了,最终还是采纳房玄龄的策略。这就是房玄龄善于谋划,而杜如晦能决断吧。二人深相投合,同心为国家利益奉献,所以唐代能称作贤相的,首推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虽然深受唐太宗宠信,(但)有时因为某事被谴责,总是一连数日到朝堂,磕头请罪,恐惧得好像无地自容。
相关阅读
1 《答段缝书》阅读答案与翻译
答段缝书 [宋]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 【查看全文】
2 传是楼记阅读答案与翻译-[清]汪琬传是楼记 [清]汪琬 ①昆山徐健菴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 【查看全文】
3 沈君理传原文_文言文沈君理传翻译赏析文言文《沈君理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也。祖僧畟,梁左民尚书。父巡,素与高祖相善,梁太清中为东阳太守。侯景平后,元帝 【查看全文】
4 戴胄犯颜执法阅读答案与翻译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 【查看全文】
5 魏高祖游华林园,观故景阳山阅读答案与翻译-《资治通鉴·齐纪六》魏高祖游华林园,观故景阳山,黄门侍郎郭祚曰:山水者,仁智之所乐,宜复修之。帝曰:魏明帝以奢失之于前,朕岂可袭之于后乎!帝好读书,手不释卷,在舆、据鞍,不忘讲道。善 【查看全文】
6 秦攻魏,取宁邑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战国策·赵策四》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