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早疫被吴越,民饥懂疾疗,死者后半,来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优劳,州县推布上恩,从从尽其力。公所指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缓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诊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同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于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更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二)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日:“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人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解漏,张皇幽吵。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干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醴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题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神。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选自韩愈《进学解》)
(三)
元和九年月日,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柳宗元谨上史馆。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宗元尝出入岐周邠斄间,过真定,北上马岭,历亭障堡戍,窃好问老校退卒,能言其事。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选自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10.下列对文中画改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所以/经营绥提先后终始之际/委会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B.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C.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D.所以经营缓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条:救灾的具体条规、办法。
B.闳其中而肆其外:指文章内容丰富而且文笔豪放。
C.状:逸事状。“逸事状”为行状的变体,要详细记载死者的世系、名字、爵里、行实、寿年。
D.执事:旧时书信中对对方的敬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段(一)作者从赵公救灾中总结出一系列辩证关系,通过“民病而后图之”与“先事而为计”的不同、“不习而有为”与“素得之者”不同等,对比进行阐释。
B.语段(二)写“生徒驳诘”,学生针对先生的训示,进行有力地反驳,完全推倒了先生的论点。虽未直斥有司之不明、不公,却己隐含此意。
C.语段(二)先歌颂先生业精、行成,然后指出先生“无幸”被重用,遭遇可悲。从肯定到否定,意念来了个巨大转折,文章也显示出波澜起伏之美。
D.语段(三)一方面强调了太尉事迹的确凿可信,另一方面强调了人们所谓段太尉的保持大节、取名天下,只是“一时奋不虑死”而为之的看法,与三件逸事起到相互印证、互为补充的作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2)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挨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答
10.D
11.C
12.D
13.(1)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一举一动都受到指责。
(2)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分析】
10.
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断句的能力。
“所以”,用来……的,后面“经营绥提”等,为具体方法,“所以”后面不需要断开,排除A项。
“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为并列结构,“于一时”做状语,此处状语后置,不需要断开,排除B项、C项。
句意: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
故选D。
11.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项,“要详细记载”错误。“逸事状”为行状的变体,对死者的世系、名字、爵里、行实、寿年皆不详载,只记逸事。
故选C。
12.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强调了人们所谓段太尉的保持大节、取名天下,只是‘一时奋不虑死’而为之的看法”错误。结合“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等分析,纠正了人们所谓段太尉的保持大节、取名天下,只是“一时奋不虑死”而为之的错误看法。
故选D。
13.
本题主要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见”,表被动,被;“然而公不见信于人”,“于人”为状语(状语后置句、被动句);“助”,帮助;“跋前踬后”,意思是比喻进退两难;“咎”,归罪,责备,指责。(2)“卒”,通“猝”,突然,仓猝;“惊”,惊慌;“无故”,无任何的原因和理由;“挟持”,指抱负,胸襟;“远”,高远。
参考译文:
(一)
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皇上勤于政务,我们州县的官员更应该效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是,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吗?
(二)
话没有说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侍奉先生,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终年劳累。先生的学习可以说勤奋了。抵制、批驳异端邪说,排斥佛教与道家的学说,弥补儒学的缺漏,阐发精深微妙的义理。探寻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钻研和继承它们。指导异端学说就像防堵纵横奔流的各条川河,引导它们东注大海;挽救儒家学说就像挽回已经倒下的宏大波澜。先生您对于儒家,可以说是有功劳了。心神沉浸在古代典籍的书香里,仔细地品尝咀嚼其中精华,写起文章来,书卷堆满了家屋。向上效法法虞、夏时代的典章,深远博大得无边无际;周代的诰书和殷代的《盘庚》,多么艰涩拗口难读;《春秋》的语言精练准确,《左传》的文辞铺张夸饰;《易经》变化奇妙而有法则,《诗经》思想端正而辞采华美;往下一直到《庄子》、《离骚》,《史记》;扬雄、司马相如的创作,同样巧妙但曲调各异。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是内容宏大而外表气势奔放,波澜壮阔。先生少年时代就开始懂得学习,敢于实践,长大之后精通礼法,举止行为都合适得体。先生的做人,可以说是完美的了。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一举一动都受到指责。刚当上御史就被贬到南方边远地区。做了三年博士,职务闲散表现不出治理的成绩。您的命运与仇敌相合,不时遭受失败。冬天气候还算暖和的日子里,您的儿女们哭着喊冷;年成丰收而您的夫人却仍为食粮不足而啼说饥饿。您自己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这样一直到死,有什么好处呢?不知道想想这些,倒反而来教导别人干什么呢?”
(三)
现今称赞太尉大节的不外乎是认为武夫一时奋不顾身,没考虑到死,以此来扬名天下,不了解太尉的为人并不是这样。我曾往来于歧、周、邠、斄之间,经过真定,北上马岭,经历亭岗堡垒哨所等,私下里喜欢询问年老的军校和退役的士卒,他们都能说一些当时的事情。太尉为人和颜悦色,经常低头拱手走路,说话的口气谦恭温和,未曾以不好的脸色待人。人们见到他,倒像个读书人。遇到不能赞同之事,一定要实现自己的主张,决不是偶尔这样做。适逢永州刺史崔公来,说话信实,行事正直,详备地获得了太尉的遗事,再次核对没有什么疑问。有的事实恐怕还有散失遗漏,未集中到史官手里,斗胆将这篇行状私下送交给您。郑重地写下这篇逸事状。
相关阅读
1 虎求百兽而食之原文_文言文虎求百兽而食之翻译赏析
文言文《虎求百兽而食之》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 【查看全文】
2 王履吉墓志铭阅读答案-文征明王履吉墓志铭 文征明 呜呼悲哉!王君已矣,不可作矣!君文学艺能,卓然名家,而出其绪余,为明经试策,宏博奇丽,独得肯綮,御史按试,辄褒然举首,一时声称甚藉,隐为三吴之望。 【查看全文】
3 萧望之传原文_文言文萧望之传翻译赏析文言文《萧望之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 【查看全文】
4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江淹宇文通,济阳考城人也。少孤贫好学,沉靖少交游。起家南徐州从事,转奉朝请。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转巴陵王国左常侍。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多失德。景 【查看全文】
5 归钺,早丧母,父娶后妻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归钺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钺,父大怒逐之。钺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 【查看全文】
6 【甲】晋太元中【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