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作事专心志,竭计虑阅读答案与翻译-《看牡丹诗自序》

发布时间: 2019-04-22
凡作事专心志,竭计虑,穷日夜而为之者,曰不遗余力,曰惟日不足,若余之寻花是也。忆辛丑年,自昆山而太仓,而嘉定,而南翔,看牡丹三十五家,有文记之。乙巳,寻牡丹于工阴,以无向导,废然而返。久闻洞庭山牡丹多名种,今年三月,遂不远百六十里,涉太湖之波涛,二日而到山。结伴寻花,或與或杖,僻远之地无不至;有初至不得入者,辄再三往,必得观而后已。
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见者。昼则坐卧花前,夜则沉醉花下,如是数日。兴尽则挂帆渡湖,至虎丘观花市而归;复遍历昆山域内外有花之所。浃辰①之间,看花五十余家,殆所至不遗余力,惟日不足者,其可谓狂且癖矣!
客曰:“周濂溪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以子之贫贱,毋乃不宜!”余曰:“吾贫则无儋石矣,而性慷慨,喜豪放,无贫之气;贱为韦布矣,而轻世肆志,不事王侯,无贱之骨。安在与花不宜?”客又曰:“欧阳公,儒者也,以壮丹为花妖。子何好之甚?”余曰:凡物之美者,皆能为妖,何独花也。溺其美而动其中,皆足以丧身。吾不得于世,借以娱目肆志而已,何妖之为!”惟诸诗皆信口率笔,以适一时之兴,无意求工,贻笑作者,吾无辞焉。
(取材于归庄《看牡丹诗自序》)
【注】①浃辰:十二日
1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必得观而后已 已:停止
B. 殆所至不遗余力 殆:大概
C. 溺其美而动其中 动:动摇
D. 贻笑作者 贻:赠送
1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若余之寻花是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至虎丘观花市而归 吾尝终日而思矣
C. 以适一时之兴 以弱天下之民
D. 吾无辞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1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结伴寻花,或與或杖,僻远之地无不至。
(我与友人)结伴寻访牡丹,有时乘车,有时拄杖步行,可惜偏远之地没有到达。
B. 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见者。
山中有名的牡丹花,大多都看到了,很多是平生我没有见过的。
C. 以子之贫贱,毋乃不宜!
以你的贫贱身份(却喜爱富贵的花),恐怕不合适吧!
D. 吾不得于世,借以娱目肆志而已,何妖之为?
1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作者为寻访牡丹,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B. 作者喜爱牡丹成癖,看见名花,就日夜与其相件,如醉如痴。
C. 作者说牡丹是富贵之花,而自己性情慷慨豪放,与牡丹相宜。
D. 作者认为所有美丽的事物,只要你沉溺其中,都会危害自身。
1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乙已,寻牡丹于江阴,以无向导,废然而返。
(2)欧阳公,儒者也,以牡丹为花妖。子何好之甚?
16. 归庄,明末清初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归有光曾孙,为文个性独具,曾作《传砚斋记》。文章首段:“戌申春,余至嘉定。严舜工,洞庭山人,而寓居焉。台余于底斋中而请曰:我六世祖彰德守芥舟公,有一砚,传于子孙,今百年矣。念先世之遗泽,以‘传砚’名其斋,请为之记。”下面内容节选自该文的尾段,请用斜线(/)断句。
吾愿舜工常以此砚置之案头临摹古帖挥洒诗书画以自娱勿使子弟磨墨吮毫作经义策论千进之具以为砚羞此乃善用先生之传器者也。
【答案】11. D 12. C 13. A 14. C
15. (1)乙巳年,到江阴去寻找牡丹,因为没有人引导,结果毫无收获而返。(2)欧阳修是(宋代的)儒者,他认为牡丹是花中之妖。你为什么喜欢它如此厉害呢?
16. 吾愿舜工常以此砚置之案头/临摹古帖/挥洒诗书画以自娱/勿使子弟磨墨吮毫/作经义策论干进之具,/以为砚羞/此乃善用先生之传器者也。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本题中,D项,“贻”,应是“遗留,留下”的意思。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或相似都可以。A项,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承接;第二个“而”,连词,表修饰。C项,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D项,第一个“焉”,句末语气助词;第二个“焉”,为什么。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明确:古文翻译,是学习古文必做的训练,翻译是为了准确的理解文意,对朗读背诵也有一定的帮助。翻译句子,先理解大意,再抓关键字词,最后疏通句子。翻译要做到准确、通顺,完整。本题中,A项,“僻远之地无不至”应解释为“偏远之地没有不到达的”。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文中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 “作者说牡丹是富贵之花”有误,不是作者说的,原文“周濂溪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明确:古文翻译,是学习古文必做的训练,翻译是为了准确的理解文意,对朗读背诵也有一定的帮助。翻译句子,先理解大意,再抓关键字语,最后疏通句子。翻译要做到准确、通顺,完整。①句中重点词语有:“于”,状语后置标志,到;“以”,因为;“无”,没有;“返”,返回。②句中重点词语有:“……也”,判断句式,……是……;“以”:认为;“为”:是;“子”:你;“好”:喜欢;“甚”:表达程度深;“好之甚”是“甚好之”的倒装。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吾愿舜工常以此砚置之案头/临摹古帖/挥洒诗书画以自娱/勿使子弟磨墨吮毫/作经义策论干进之具,/以为砚羞/此乃善用先生之传器者也”。“以此砚置之案头”为介宾短语,后边断开;“古帖”做“临摹”的宾语,后边断开;“以自娱”状语后置,后边断开;“磨墨吮毫”做“子弟”的谓语,后边断开;“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前边断开;“此”做句子主语,前边断开。
参考译文
凡是做事专心致志、竭尽心思、日夜不息去干的,叫做“不遗余力”,叫做“只觉时日不够”。我寻访名花好像就是这样。回想辛丑年,我从昆山到太仓,到嘉定,到南翔,看过牡丹三十五处,还写下了文章记录当时的情况。乙巳年,到江阴去寻找牡丹,因为没有人引导,结果毫无收获而返。我早就听说洞庭山的牡丹品种很多,今年三月,就不以一百六十里路为远,渡过太湖的波涛,走了两天才到洞庭山。(我与友人)结伴寻访牡丹,有时乘车,有时拄杖步行,偏远之地没有不到的;有的地方初次不能进去,就二次三次地去,一定要看到牡丹花才成。
山中有名的牡丹花,大多都看到了,很多是我平生没有见过的。白天就坐卧在花前,夜晚就醉饮于花下,像这样过了好几天。兴致尽了就乘船挂帆渡过太湖,到虎丘看花市才回来;再走遍昆山城内外所有有花的地方。
有宾客说:“周濂溪说‘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花’。以你的贫贱身份(却喜爱富贵的花),恐怕不合适吧?”我说:“我确实贫穷没有几石米,可是我的性情慷慨,喜欢豪迈,没有穷人的寒酸气;我确实低贱是个布衣之人,可是我藐视社会放纵个性,不去侍奉王侯,没有下贱的软骨头。为什么与牡丹花不相宜呢?”宾客又说:“欧阳修是(宋代的)儒者,他认为牡丹是花中之妖。你为什么喜欢它如此厉害呢?”我说:“所有美丽的事物,都能成为妖,何止是花呢?沉溺在它的美丽里面而动摇了你的内心,都能够使人丧命。我与世道不相合,借(赏花)来愉悦眼目放纵心志罢了,怎么能认为它是妖呢?” 只是这些诗都是信口直说,来满足我一时的兴致,本来也没有特意追求多么工巧,如果作者被人讥笑,那我是无话可说的。



相关阅读
1 陆游书房阅读答案与翻译

陆游书房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 【查看全文】

2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阅读答案与翻译-《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 【查看全文】

3 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阅读答案与翻译

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人有言乐府本不难作,从东坡放笔后便难作,此殆以工 【查看全文】

4 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两句表现出客吹洞箫的音乐效果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客吹洞 【查看全文】

5 宋·苏轼《魏武帝论》唐·朱敬则《魏武帝论》阅读答案与翻译

文本一: 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古之所谓大智 【查看全文】

6 孔子见齐景公原文_文言文孔子见齐景公翻译赏析

文言文《孔子见齐景公》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