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 材料二: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

发布时间: 2023-04-24
材料一: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节选自《管子·牧民》)
材料二: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①。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赢师以张之。"楚大夫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王毁军而纳少师。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李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赢,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牷肥腯,粢盛②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簇蠡③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悦而息神乏主裁鼎独违甚何逼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摘编自《左传·桓公六年》)
【注】①董成:主持和谈。②粢盛: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③簇蠡(cù Ií):一种畜病。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3分)涂黑。
今A民B各C有D悦E而F息G神H乏I主J裁K鼎L独M违N甚O何P逼Q之R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的是(3分)
A.间,指挑拨离间,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的“间”字意思相同。
B.馁,指饥饿,与《送东阳马生序》中"无冻馁之患矣"的"馁"字意思相同。
C.慝,通“匿”,指存有邪念,与成语中“销声匿迹”的“匿”字意思不同。
D.五教,在文中指五种伦理道德,也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武王带兵入侵随国,攻打到瑕地后,就在当地驻扎,派出使者莲章与随国谈判,随国也派少师来主持和谈。
B.斗伯比认为少师狂妄自大,就建议楚武王隐藏军队实力,以此助长他的狂妄,少师果然中计,率军追逐楚军。
C.季梁认为国君祭祀时的牲畜又大又肥,黍稷也丰盛完备,但如果对百姓没有好处,这样的祭祀就不能取信于神明。
D.季梁建议随侯应关注农事,教化百姓,使他们和睦相处,这样百姓才能团结一心,神灵也会降下福气,做事就会成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
(2)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14.在治理国家方面,管子和季梁的共同理念是什么?他们分别是怎样说的?请结合文本概括。(3分)


10.(3分)E J N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以上不给分)
11.(3分) A (“道芷阳间行”的“间”指抄小路的意思)
12.(3分) B (“少师果然中计,率军追逐楚军”错,原文中季梁阻止了随军的追击)
13.(8分)
(1)凡是拥有封地治理百姓的君主,应该致力于遵从四时(保证生产),确保粮食贮备(4分。大意2分,“牧”“务”各1分)
(2)国君您暂且(先)修明政治,亲近兄弟国家,或许就能免于祸难。(4分。大意2分,“修”“庶”各1分)
14.(3分)答案示例:
二人的共同理念:以民心为重。
管子认为,政令能否顺利推行,在于是否顺应民心。季梁认为,君王应该以民为先,民和才能取信于神。(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译文】
凡是拥有封地治理百姓的君主,应该致力于遵从四时(保证生产),确保粮食贮备。国家财富积累得多,远方的人就前来投奔,土地充分开辟,百姓就长居而不会离去:仓库寇实,民众就懂得礼节。龙食充足,民众就珍惜荣誉 元

离耻辱;在上位者衣着、器物等有法度,百姓的家庭就六亲和睦而稳固,高扬礼义廉耻,君主政令就能推行。所以精简刑罚的关键,在于禁止奢侈;捍卫国家的法度,在于强化礼义廉耻四大纲领;教化民众的大法,在明示鬼神之礼,敬奉山川神灵,敬事宗庙祖先,善待亲戚故旧。政令能够推行,在于它顺应民心;政令废弛,是因为它违背民心。

材料二:【译文】
楚武王入侵随国,先派薳章去求和。把军队驻扎在瑕地以等待结果。随国人派少师主持和谈。斗伯比对楚武王说:“我国在汉水东边不能达到目的,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扩大军队,整顿装备,用武力逼迫别国,他们害怕因而共同来对付我们,所以就难于离间了。在汉水东边的国家中,随国最大,随国要是自高自大,就必然抛弃小国。小国离心,对楚国有利。少师这个人很狂妄,请君王隐藏我军的精锐,而让他看到疲弱的士卒,助长他的狂妄。”楚国大夫说:“有季梁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斗伯比说:“这是为以后打算,因为少师可以得到他们国君的信任。”禁武王故意损毁军容来接待少师。
少师回去,请求追逐楚军,随侯准备答应。季梁劝阻说:“上天正在帮助楚国,楚国军队显得疲惫懈怠的样子,是引诱我们。国君何必急于出兵?下臣听说小国之所以能够抵抗大国,是小国有道,而大国君主放纵无度。所谓道,就是忠于百姓而取信于神明。上边的人想到对百姓有利,这是忠;祝史真实不欺地祝祷,这是信。现在百姓饥饿而国君放纵个人享乐,祝史浮夸功德来祭祀,下臣不知怎样行得通。”随侯说:“我祭祀用的牲口都既无杂色,又很肥大,黍稷也都丰盛完备,为什么不能取信于神明?”季梁回答说:“百姓,是神明的主人。因此圣王先团结百姓,而后才致力于神明。所以在奉献牺牲的时候祝告说‘牲口又大又肥’,这是说百姓的财力普遍富足,牲畜肥大而繁殖生长,并没有得病而瘦弱,又有各种优良品种。在奉献黍稷的时候祷告说“洁净的粮食盛得满满的”,这是说春、夏、秋三季没有天灾,百姓和睦而收成很好。在奉献甜酒的时候祝告说‘美酒又好又清’,这是说他们上下都有美好的德行而没有坏心眼。所谓的祭品芳香,就是人心没有邪念。因此春、夏、秋三季郝努力于农耕,修明五教,敦睦九族,用这些行为来祭告神明。这样百姓便和睦,神灵也降福,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现在百姓各有各的想法息神没有依靠,国君一个人祭祀丰富,又能求得什么福气呢?国君您顿且(先)修明政治,亲近兄弟国家,或许就能免于祸难。"随侯感到恐惧,从而修明政治,楚国就没有敢再来攻打。



相关阅读
1 留耕堂记阅读答案与翻译-(宋)叶适,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留耕堂记 (宋)叶适 ①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余孩稚时,闻田野传诵,已识其趣;出游四方,所至闾巷无不道此相训切。今葛君自得遂取□名堂,盖其词意质而劝戒深,殆非文于言 【查看全文】

2 醒心亭记阅读答案与翻译-曾巩

醒心亭记 曾巩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宾客者游 【查看全文】

3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阅读答案-2019年中考文言文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 【查看全文】

4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原文_文言文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文言文《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读书如同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 【查看全文】

5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阅读答案与翻译-《昌黎先生集》

圬①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 【查看全文】

6 六一泉铭并序阅读答案-苏轼

六一泉铭并叙 [北宋] 苏轼 予昔通守钱塘①,见公②于汝阴而南,公曰:西湖僧惠勤③甚文,而长于诗。吾昔为《山中乐》三章以赠之。予到官三日,访勤于孤山之下,抵掌④而论人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