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生行状阅读答案与翻译-洪榜

发布时间: 2019-01-26
戴先生行状
[清]洪榜
先生姓戴,讳震,字东原,世为休宁人。生而体貌厚重,性端严。生十岁,乃能言。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右经一章以下,问其塾师曰:“此何以知其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其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先儒子朱子所注云尔。”即问:“子朱子何时人也?”曰:“南宋。”又问:“孔子、曾子何时人也?”曰:“东周。”又问:“周去宋几何时?”曰:“几二千年矣。”又问:“然则子朱子何以知其然?”师无以应,大奇之。
先生读书,每一字必求其义,塾师略举传注训解之,先生意每不释然。师不胜其烦,因取汉许叔重《说文解字》十五卷授之。先生大好其书,学之三年,尽得其节目。又取《尔雅》、《方言》及汉儒笺注之存于今者,搜求考究。一字之义,必贯群经、本六书以为定诂。由是尽通前人所合集《十三经注疏》,举其辞无遗。
时郡守何公,常以月某日,延郡之名人宿学,讲论经义于书院之怀古堂。婺源江先生永治经数十年,精于《三礼》及步算、钟律、声韵、地名沿革,博综淹贯,岿然大师。先生一见倾心,因取平日所学就质正焉。江先生见其盛年博学,相得甚欢。一日,举历算中数事问先生曰:“吾有所疑,十余年未能决。”先生请其书,谛观之,因为剖析比较,言其所以然。江先生惊喜,叹曰:“累岁之疑,一日而释,其敏不可及也。”先生亦叹江先生之学,周详精整,日从江先生从容质疑问难。盖先生律历声韵之学,亦江先生有以发之也。
东吴惠定宇先生栋,自其家三世传经,其学信而好古,从学之士甚众。先生于乾隆乙亥岁北上京师,见惠于扬州,一见订交。嘉定光禄王君鸣盛尝言曰:“方今学者,断推两先生,惠君之治经求其古,戴君求其是,究之,舍古亦无以为是。”王君博雅君子,故言云然。其言先生之学,期于求是,亦不易之论。
先生行己严介,不苟然,必絜以情理,不为矫激之行。先生接物待人以诚,谋人之事,如恐其不遂,扬人之善,如恐其不闻。其教诲人,终日矻矻,不以为倦也。先生之言,平正通达,近而易知,博极群书,而不少驰骋,有所请,各如其量以答之。凡见先生者,未尝不有所得也。先生之学,虽未设施于时,既没,其言立,所谓不朽者与!
(节选自《初堂遗稿》,有删改)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去宋几何时 去:距离
B. 本六书以为定诂 本:根据
C. 断推两先生 推:荐举
D. 如恐其不遂 遂:完成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戴震读书天赋异禀,好学多思,他不满足于课堂的简单教授,塾师只得给他《说文解字》;凭着这种精神,戴震读透了《十三经注疏》。
B. 戴震谦虚好学,师从婺源大儒江永,倾心求教,深入探讨,从而获益匪浅,尤其是律历、声韵方面的学问,多有启发。
C. 王鸣盛评价戴震时,将其与东吴大儒惠栋对比,分析两人学术宗旨的不同。同时,肯定了戴震的学术成就,认为他的学说是不可更改的定论。
D. 戴震乐于教导他人,并能因材施教,根据求教者水平的不同,给予相应的指点,保证让每个人都能学有所获。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无以应,大奇之。
(2)先生请其书,谛观之,因为剖析比较,言其所以然。
(3)先生之学,虽未设施于时,既没,其言立,所谓不朽者与!
9. 根据全文,简要概括戴震治学的特点。
【答案】6. C 7. C
8. (1)塾师没法回答,对他大感惊异。
(2)先生请求这本书,仔细看这书,就为(江先生)剖析比较,说明它是这样的原因。
(3)先生的学问,虽然在当时没有被施用,去世以后,他的学说得以确立,称得上(是古人)所说的“不朽”了吧!
9. 善于质疑,勤于请益(勤学好问);精于考据,期于求是(追求结论的正确);立说平易。
【解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C。做这种题时,除了将实词放入上下文推断它的语境义,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也是判断正误的非常有效的方法。C项,“推”根据下文“惠君”和“戴君”可知,意思应为“推重,推崇”。故选C。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认为他的学说是不可更改的定论”错,应是作者认为王鸣盛对戴震的评语是不可更改的定论。故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首先浏览句子,看有无特殊句式,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通假之类的词语,然后将句子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翻译时一定注意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1)要点:无以,没有······的办法;奇,意动用法,认为很奇特。(2)要点:谛,仔细;因为,古今异义,省略句,“因为之”,于是为他;所以,······的原因;然,这样。(
3)要点:设施,古今异义,施用;于,被动句的标志;既没,去世以后。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根据第一段“问其塾师”的叙述,可以看出戴震善于质疑,勤学好问;根据第二段“先生读书,每一字必求其义”“一字之义,必贯群经、本六书以为定诂”,可以看出他善于考据;根据第四段嘉定人光禄寺卿王鸣盛的语言 “方今学者······戴君求其是”,可以看出他在学术上追求精准;根据第五段“先生之言,平正通达,近而易知”,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易于理解。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先生姓戴,名震,字东原。世代是休宁人。生来就体态相貌敦厚持重,性情端庄严谨。长到十岁的时候,才会说话。从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出来,每天能背几千字还不肯停下来。塾师教授《大学章句》右经一章以下的内容,戴震就问塾师道:“这些内容根据什么知道它是孔子的话并由曾子加以阐述的呢?又根据什么知道它是曾子阐述的大意并由门人记载下来的呢?”塾师回答道:“这是先儒先师朱子的注释这么说的。”戴震马上追问道:“先师朱子是什么时代的人呢?”塾师回答道:“南宋人。”戴震又问道:“孔子、曾子又是什么时代的人呢?”塾师回答道:“他们是东周时期的人。”戴震又问道:“东周距离宋朝有多久呢?”塾师回答道:“将近两千年了。”戴震又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先师朱子又凭什么知道应该这样的呢?”塾师没法回答,对戴震大感惊异。
先生读书,每个字都非要探求它的含义。塾师约略地举出儒家《传》《注》上的释义来解释说明,先生内心的疑惑常常不能完全消除。塾师不能忍受他的烦扰,因而取出东汉许慎撰著的十五卷本《说文解字》来给他。先生十分喜好这本书,研读了三年,完全掌握了这本书的关键。又取来《尔雅》、《方言》以及在当时还留存的汉代经师的笺注,进行广泛、深入的搜求、考索、研究。一个字的含义,一定要在儒家各部典籍中都能解释得通,并能够依据汉字六种造字以及用字法进行追溯,这才把它作为确定的含义。通过这种方式,完全读透了前人集合历代《传》《注》而成的《十三经注疏》,穷尽该书的所有字词,无一字一词遗漏。
当时徽州知府何公,经常在每月的某一天,延请本地的名师大儒,在紫阳书院的怀古堂评讲论说经书的义理。婺源的江永先生研究经学有几十年,对于《三礼》以及在步算、钟律、声韵、地名沿革方面都深有造诣,博古通今,学究天人,是一位高山仰止的大师。先生求见了一次就仰慕不已,于是带上平时的研究所得,向江先生请教质询。江先生见他年纪轻轻,却学识渊博,甚感投缘,相处愉快。有一天,江先生列举出历算中的几件事情来问先生道:“我有个疑惑,十多年不能解决。”先生请求(江先生出示)这本(他存有疑惑的)书,仔细观看这书,然后就给江先生剖析比较,说明它是这样的原因。江先生大为惊喜,叹服道:“多年的疑惑,一下子就消除了,你的精敏,不可能赶得上啊!”先生也叹服江先生的学问,周到详尽、精严整饬,每天跟随江先生从容地质疑辩论。而先生在律历、声韵方面的学问,也是由江先生启发的。
东吴惠栋惠定宇先生,他的家族自三代祖先以来都是传授经学的,他的学问,讲求实据,尊奉古义,跟从他学习的读书人甚为众多。先生在乾隆乙亥那年北上京城,在扬州晤见惠先生。见面一次就结为好友。嘉定人光禄寺卿王鸣盛先生曾经说过:“如今研究学问的诸位先生中,一定要推重两位先生,惠先生研究经学追求古义,戴先生追求正确的结论,从根本上说,如果不遵从古义,也就无法成为正确的结论。”王先生是学识渊博的君子,因此他的评论一语中的。他评价先生的学问,追求的是正确的结论,这也是不可更改的定论。
先生立身处世严肃耿介,从不随便,一定要用合情合理来要求自己的言行,不做出奇异偏激的行为。先生用诚意来待人接物,帮他人做事,就怕这事没做成;称扬他人的善行,就怕他人没听见。他教导他人,整天勤劳不懈,不觉得疲倦。先生的言论,平和中正,而又通情达理,贴近日常生活,容易让人理解,虽然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却一点也不脱离实际,任意发挥,有人请教,各自按照各人不同的水平来给予答复。但凡见过先生的人,从来没有得不到收获的。先生的学问,虽然在当时没有被施用,然而,去世了以后,他的著作学说得以完成确立,也称得上是古人所说的“不朽”了吧!



相关阅读
1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阅读答案与翻译-《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 【查看全文】

2 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两句表现出客吹洞箫的音乐效果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客吹洞 【查看全文】

3 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阅读答案与翻译

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人有言乐府本不难作,从东坡放笔后便难作,此殆以工 【查看全文】

4 孔子见齐景公原文_文言文孔子见齐景公翻译赏析

文言文《孔子见齐景公》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 【查看全文】

5 宋·苏轼《魏武帝论》唐·朱敬则《魏武帝论》阅读答案与翻译

文本一: 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古之所谓大智 【查看全文】

6 陆游书房阅读答案与翻译

陆游书房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