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四年,帝诏叡都督众军。叡先攻二城。既而魏援将杨灵胤帅军五万奄至,众惧不敌,请表益兵。叡曰:“吾求济师,彼亦征众。‘师克在和不在众’,古人之义也。”因战,破之。
③七年,迁左卫将军。会司州刺史马仙琕自北还军,为魏人所蹑,三关扰动。诏叡督众军援焉。叡至安陆,增筑城二丈余,更开大堑,起高楼。众颇讥其示弱。叡曰:“不然,为将当有怯时。”是时,元英复追仙琕,将复邵阳之耻①,闻叡至乃退。
④十五年,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第三子棱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叡每坐使棱说书,其所发擿,棱犹弗之逮。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叡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⑤叡雅有旷世之度。莅人以爱惠为本,所居必有政绩。景宗②时与群帅争先启之捷③,叡独居后,其不尚胜率多如是,世尤以此贤之。
(节选自《南史•韦叡列传》)
【注】①邵阳之耻:魏中山王元英曾围攻钟离,韦叡前来支援,在邵阳之战中大败元英。②景宗:指梁将曹景宗。《南史•曹景宗列传》记载其“为人自恃尚胜”,众军受命齐援钟离时,景宗“欲专其功”而险些孤军独往;后韦叡与其合作共解钟离之困。③启之捷:上报获胜的消息。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皆莫汝逮也( ) (2)且吾求济师( )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师克在和不在众( )
A. 胜任 B. 能够 C. 取胜 D. 教训
(2)为魏人所蹑( )
A. 超越 B. 效法 C. 践踏 D. 追踪
17. 把第④段画直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6分)
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18.第③段画线句对表现韦叡的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上文加以分析。(3分)
19.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 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叡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20.综观全文,结合注释,分析第⑤段“世尤以此贤之”的原因。(4分)
答
15.(1)及;(2)增援
16.(1) C (2) D
17.(韦叡)上奏章请求辞官,(帝)颁发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先后任官所得的俸禄和奖赏,(他)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当时(他)虽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学习。
18.以元英“乃退”衬托韦叡的赫赫威名、英勇战绩,表明所谓的“怯”实则是一种不恃勇、不逞强的作战谋略,凸显韦叡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
19.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散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20.评分角度:以何贤之(“不尚胜”)1分,为何尤以此贤之3分(对文中、注释中景宗等人特点的概括1分,由此对韦叡“不尚胜”精神的内涵理解和价值分析2分)。
答案示例:从上文和注释来看,景宗尚胜好强,韦叡“独居后”甘于退让,团结景宗,符合其“师克在和”的一贯思想,“不尚胜”是其不慕名利、不与俗俯仰的高尚精神的表现,更是以国事和百姓为重、顾全大局的表现;众将“争先”的普遍风气映衬下,不尚胜所体现的旷世之度, 更显得难能可贵。
参考译文
韦叡,字怀文,京兆杜陵人。当时韦叡的妻兄王橙、姨弟杜恽,一同在乡里都有很大的名声。他的伯父韦祖征对韦叡说:“与橙、恽相比,你认为自己怎么样?”韦叡谦逊不敢回答。祖征说:“你的文章比起他们来或许略为逊色,但学识应当超过他们,在参与国家大事、为国建功立业方面,他们都比不上你啊。”
天监四年,粱武帝下诏让韦叡统领各路军马。韦叡先攻下这两座小城。不久北魏援兵的将领杨灵胤率领五万军队忽然到达,众人害怕不敌魏军,请求上表朝廷增派援兵。韦叡说:“我请求增兵,对方也增兵,‘军队打胜仗在内部团结,而不在人数众多,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于是跟杨灵胤交战,打败了他。
天监七年,韦睿升任左卫将军,恰逢司州刺史马仙理北伐,率军返回,被魏国军队跟踪,一时各个边关骚动不已,高祖下诏命令韦叡率领各支军队前往支援。韦叡到达安陆,将城墙加高了二丈多,又挖掘深沟,筑起高楼,许多人讥讽他这是向敌人示弱。韦叡说:“这不是示弱,作为将领应当有畏惧的时候。“当时元英仍在追击马仙理,想雪邵阳战败之耻,得知韦睿到来,就退兵了。
天监十五年,上表朝廷,请求辞去官职,高祖颁发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先后任官所得的俸禄和奖赏,(他)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当时(他)虽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学习。第三个儿子韦棱,尤其精通经史,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广闻博识。韦叡常常在座中而韦棱请他讲解书经,他所阐发的内容,往往比韦棱更加精辟。高祖当时正专心信奉佛教,天下百姓也都从风而化,韦叡不愿意被世俗所左右,其举止跟往日没有两样。
韦叡向来具有世人无法比拟的器度,管理人民以慈爱仁惠为宗旨,在所任职的地方都留下执政的业绩。曹景宗当时与众将领争先恐后地上报获胜的消息,但只有韦睿甘居后人,他不求胜过别人,大多时候都是如此。当时的人们尤其因为这点推崇他。
相关阅读
1 病说原文_文言文病说翻译赏析
文言文《病说》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客有患郁湮之疾者,龙子过而问焉,见其兀然而坐,偃然而息,日饭三鬴,食之尽器。龙子曰:子病乎?曰:病矣。 【查看全文】
2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乙】吏部尚书唐俭与太宗棋阅读答案与翻译【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 【查看全文】
3 松风阁记阅读答案与翻译-刘基松风阁记 (明)刘基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 【查看全文】
4 【甲】送东阳马生序【乙】王冕僧寺夜读阅读答案与翻译-2021年中考题【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 【查看全文】
5 《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始皇为了防止百姓反抗,实行愚民政策,相关句子(1)《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风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查看全文】
6 此术之接物之道原文_文言文此术之接物之道翻译文言文《此术之接物之道》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人主仁而境内和矣,故其士民莫弗亲也;人主义而境内理矣,故其士民莫弗顺也;人主有礼而境内肃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