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曰“呜呼!秦之失道,有自来矣。岂独始皇之罪?自商鞅变法,以殊死为轻典,以参夷为常法。人臣狼顾胁息,以得死为幸。何暇复请?方其法之行也,求无不获,禁无不止,鞅自以为轶尧、舜而驾汤、武矣。及其出亡而无所舍,然后知为法之弊。夫岂独鞅悔之,秦亦悔之矣。荆轲之变,持兵者熟视始皇环柱而走,莫之救者,以秦法重故也。李斯之立胡亥,不复忌二人者,知威令之素行,而臣子不敢复请也。二人之不敢复请,亦知始皇之鸷悍而不可回也,岂料其伪也哉?周公曰:‘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孔子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矣乎!’夫以忠恕为心,而以平易为政,则上易知而下易达。虽有卖国之奸,无所投其隙,仓卒之变,无自发焉。然其令行禁止,盖有不及商鞅者矣,而圣人终不以彼易此。商鞅立信于徙木,立威于弃灰,刑其亲戚师傅,积威信之极,以及始皇。秦人视其君如雷电鬼神之不可测也。古者公族有罪,三宥然后制刑,今至使人矫杀其太子而不忌,太子亦不敢请,则威信之过也。故夫以法毒天下者,未有不反中其身,及其子孙者也。汉武与始皇,皆果于杀者也。故其子如扶苏之仁,则宁死而不请,如戾太子①之悍,则宁反而不诉,知诉之必不察也。戾太子岂欲反者哉?计出于无聊也。故为二君之子者,有死与反而 。李斯之智,盖足以知扶苏之必不反也。吾不表而出之,以戒而后世人主之果于杀者。”
(选自苏轼《始皇论》,有删节)
【注释】①戾太子:名刘据,汉武帝嫡长子,皇后卫子夫子。汉武帝晚年,刘据牵涉于巫蛊案中,难以自明,矫诏抓捕江充,发兵与丞相刘屈氂会战,后辗转被围,自杀身亡,汉宣帝时追谥“戾”,故史称“戾太子”。
21.请从下面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虚词填入上文结尾的“ ”处( )(1分)
A.也 B.焉 C.矣 D.已
22.根据本文观点,下面关于秦亡具体原因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皇帝的残暴固执 B.臣子的懦弱驯服
C.秦法的烦重严苛 D.叛贼的乘隙发难
23.请分析本文举秦始皇和汉武帝二人的太子为例的作用。(5分)
24.请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答
21(1分)D
22(3分)D(答B给2分)
23(5分)秦始皇的太子扶苏受赵高李斯的赐死矫诏而不敢有所怀疑和哀求,汉武帝太子刘据受到奸佞诋毁陷害,无以自明,选择起兵抗争,说明秦始皇和汉武帝都独断专行,执法严苛,权力巨大,果于杀戮,臣下都难以有机会有勇气自我辩解。作者以此说明严刑苛法最终会反过来害了君主自己以及他们的后世子孙,以此强调苛法之害。
24(4分)《始皇论》探讨太子扶苏接受李斯赵高矫诏赐死的原因,联系汉武帝太子刘据起 兵抗争的故事,说明皇帝的苛法重刑导致的恶果,以此告诫后世君主不要果于杀戮,而应当忠恕平易为政。
相关阅读
1 《咏雪》阅读答案与翻译-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咏雪 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 【查看全文】
2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阅读答案与翻译-《贞观政要·卷二直谏(附)》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诏书已出,策使未发。魏徵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而言曰:陛下为 【查看全文】
3 桓公伐孤竹原文_文言文桓公伐孤竹翻译赏析文言文《桓公伐孤竹》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查看全文】
4 《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1)《屈原列传》中运用对比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创作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陆游 【查看全文】
5 苏轼的《赤壁赋》中运用借代的手法,描写船儿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1)苏轼的《赤壁赋》中运用借代的手法,描写船儿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的句子是 , (2)古诗词中,小楼常常作为主人公抒怀的平台,思念、愁苦、感伤 【查看全文】
6 于江原文_文言文于江翻译赏析文言文《于江》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乡民于江,父宿田间,为狼所食。江时年十六,得父遗履,悲恨欲死。 夜俟母寝,潜持铁槌去,眠父所,冀报父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