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

发布时间: 2020-08-28
①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②余谪③居于黄,过歧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③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④,余在歧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④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⑤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
【注释】
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③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④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2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
B. 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 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D. 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
2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余既耸然异之         他植者则不然
B. 使骑逐而射之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C. 晚乃遁于光、黄间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 呼余宿其家           其皆出于此乎
24.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是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门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⑥
2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带,自得其乐。
B.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 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从这个意义上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2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22. C    23. B   
24. C    25. D   
26. ⑴(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⑵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广博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其次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千万别答非所问;然后逐项检查验证,一定要结合句子来判断,有的还要扩展到原文,若遇到生僻词语,可以借助排除法。
C项,“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
故选C。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B“而”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
A“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
C“于”:介词,在/介词,比。
D“其”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
故选B。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特别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辨别。
本题要求“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其中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和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是描述他的“侠”,可以排除。
故选C。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A项,“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从第四段“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可见,他家并不贫寒,且第一段说“稍壮,折节读书”,可见也并非“自幼苦读”,而是成年后才苦读;
B项,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C项,“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理解有误,这句话是“独念方山子少时”,即方山子少年时的情境,不能回答晚年时方山子自己作为“异人”时能否见到“异人”的问题。
故选D。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环堵”应理解为“四壁”;“而”应理解为“然而”;“妻子”应理解为“妻子、儿女”;“自得”应理解为“怡然自乐”。
第二句中,“(其)因与余(于)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是省句;“论用兵”应理解为“谈论起用兵之道”;“自谓一世豪士”是判断句;“自谓”应理解为“自认为”。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黄河以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相关阅读
1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

江淹宇文通,济阳考城人也。少孤贫好学,沉靖少交游。起家南徐州从事,转奉朝请。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转巴陵王国左常侍。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多失德。景 【查看全文】

2 【甲】晋太元中【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 【查看全文】

3 归钺,早丧母,父娶后妻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

归钺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钺,父大怒逐之。钺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 【查看全文】

4 虎求百兽而食之原文_文言文虎求百兽而食之翻译赏析

文言文《虎求百兽而食之》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 【查看全文】

5 王履吉墓志铭阅读答案-文征明

王履吉墓志铭 文征明 呜呼悲哉!王君已矣,不可作矣!君文学艺能,卓然名家,而出其绪余,为明经试策,宏博奇丽,独得肯綮,御史按试,辄褒然举首,一时声称甚藉,隐为三吴之望。 【查看全文】

6 萧望之传原文_文言文萧望之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萧望之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