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里中一富儿素悭,亦能从事于忍。遇仇家欲嫁祸,乃贿一乞丐,于元旦托乞,故出言詈①之,富儿不为动;已复詈其妻子,富儿不胜忿,持梃挞之,一击而毙,为仇家所持,竟坐②偿。此知从事于忍,至于难忍,而卒不能忍者也。
刘忠宣公里居,舟行水畔,一人方帽青衫,呼公名大骂,若为不闻也者。其人骂至五里许,倦而返。不逾月,一主政以公差舟行,前一人复骂主事,如骂刘公者;主政曰;“何物怪人?横逆至此。”命抶③之二十,不数日死。 及死,乃知其宗室而病心④者,主政竟坐偿。人乃问忠宣曰;“公何以知此人宗室而不与较耶?”公曰:“余位卿贰⑤,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此烛⑥患于未来,而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者也。
吁,世之言忍者,能以刘公为法⑦,必能寡过。
(选自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释]①詈(lì);骂。②坐;犯罪。③抶(chì);笞,鞭打。④病心:指患心痛之疾。⑤备位卿贰:备位,指任职,古居官的自谦之词。卿贰,即二品、三品的京官。⑥烛:洞察。⑦法:规范,准则,模范。此处指学习的榜样。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昔里中一富儿素悭 (___________)
(2)其人骂至五里许 (______________)
(3)一主政以公差舟行 (___________)
(4)必能寡过(_____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
3.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内容。
①(___________)遇仇家欲嫁祸, ②(__________)乃贿一乞丐,于元旦托乞。(丐)故出言詈之,富儿不为③(_________)动。
4.“以刘公为法,必能寡过”,因为刘公的“忍”,是智慧的“忍”。请比较划公与富儿(或主政)的表现,分析刘公的智慧。
【参考答案】
1. (1)向来,一向 (2)表约数 (3)乘船,坐船 (4)过错 ,犯错
2.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
3. ①富儿 ②仇家 ③之
4.文中的富儿,不能洞悉仇家“欲嫁祸”之心,亦不能洞察可能招致的祸患,当乞丐辱骂其妻子儿女时“不胜忿”,最终落得“坐偿”的结局(主政亦是如此)。而刘公面对大骂“若不闻”,体现的正是刘公的智慧——他善于洞察人心,他认为对方“知我而故詈”一定是有所倚仗,有所谋求;他还能预判事情的后果,知道不忍或将引来祸患。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素,一词多义,向来、一向。许,一词多义,表约数。舟,名词作动词,乘船,坐船。过,一词多义,过错,犯错。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他了解我的情况,就故意骂我,如果不是有倚仗,又怎么会到这一地步呢?所以我不问他。故断句为: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
3.本题考查补齐省略成分。第一空:本句承接上文的“昔里中一富儿”,故应填“富儿”。第二空:本句承接上一句的“仇家欲嫁祸”,故应填“仇家”。第三空:本句承接上一句的“故出言詈之”,故应填“之”,代乞丐。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疏通文意后可知,富儿没有看清乞丐骂自己的真实目的,中了仇家“欲嫁祸”的计谋,骂自己能忍,骂妻子就不能忍了,一棍将乞丐打死,最终“坐偿”。主政被人辱骂,没有洞察骂自己那人包藏的祸心,没有洞察自己不忍可能招致的祸患,最终也是“坐偿”。反观刘公,认为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一定有所图谟,才会无由无故的骂自己,这体现了他善于洞察人心的智慧,他能够预料到如果自己不忍,那么最后一定会招致祸患。这就是相对于富儿和主政,刘公的智慧所在。
参考译文:
世上那些没有贤德行事不肖的人,都说“忍”。如果真能忍,那么他遇到祸事一定少,败坏事情也一定少。
过去乡里曾经有一个富家子一贯小气,也能做到忍。遇到一个仇人想要嫁祸于他,于是就收买一个乞丐,在元旦这一天上门行乞,故意出言骂他。富家子不为所动;接着又骂他的妻子和孩子,富家子再也不能控制愤怒,拿着长棍打他,只一下就把他打死了。富家子被仇人以此为依仗告发,最终犯罪坐牢来抵偿。从这件事可以知道,致力于忍,但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最终就不能再忍了。
刘忠宣居住在乡里,一日乘船行于水边。一个人戴着方帽,穿着青衫,呼喊着他的名字大骂。他好像是没有听到的样子。那个人骂了有五里多路,累了才回去。不到一个月,一位主政因为公家的差事乘船出行,前面有一个又骂这位主政,就好像骂刘公一样。主政说:“这是什么怪人?蛮横忤逆到了这种地步。”命人鞭打了他二十下。没几天这个人就死了,等到他死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他家里有患心痛之疾的人,这个主政最终以犯罪做牢来抵偿。别人于是问刘忠宣说:“您凭什么知道这个人的家里有人得了心痛之疾,而不与他计较呢?”刘公说:“我担任官职,他了解我的情况,就故意骂我,如果不是有倚仗,又怎么会到这一地步呢?所以我不问他。”这就是洞察了未来的灾难,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事情啊。
唉,世间说“忍”的人,如果都能以刘公为榜样,一定能少犯错啊!
相关阅读
1 【甲】晋太元中【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 【查看全文】
2 归钺,早丧母,父娶后妻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归钺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钺,父大怒逐之。钺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 【查看全文】
3 虎求百兽而食之原文_文言文虎求百兽而食之翻译赏析文言文《虎求百兽而食之》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 【查看全文】
4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江淹宇文通,济阳考城人也。少孤贫好学,沉靖少交游。起家南徐州从事,转奉朝请。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转巴陵王国左常侍。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多失德。景 【查看全文】
5 王履吉墓志铭阅读答案-文征明王履吉墓志铭 文征明 呜呼悲哉!王君已矣,不可作矣!君文学艺能,卓然名家,而出其绪余,为明经试策,宏博奇丽,独得肯綮,御史按试,辄褒然举首,一时声称甚藉,隐为三吴之望。 【查看全文】
6 萧望之传原文_文言文萧望之传翻译赏析文言文《萧望之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