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使丁晋公之时A台谏言B事必听C已如仁宗D中年E其败F已久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文中指要领,与《鸿门宴》中“张良出,要项伯”中的“要”意思不同。
B. 愚,指敦厚,与《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的“愚”意思相同。
C. 场屋,又称科场,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地方,也引申为科举考试,文中指后者。
D. 疾,指嫉恨,与《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中的“疾”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安道认为天下私人学说盛行与否对朝廷尊严有影响,如果好奇喜事的人在朝廷上发表奇异观点,可能会使朝廷动摇。
B. 在张安道看来,当士人考取功名、被任命了官职之后,他们便会像古谚语说的“水到鱼行”一样,自然而然就会做官了。
C. 王沂公、吕许公在位期间,对私说异论的态度与王文正一样,在他们被罢相后,优秀的士人便争相议论国政的优缺点。
D. 富郑公请求多设置谏官来扩充言路,得到皇上和晏公的支持,于是任用欧阳修等人担任谏官,谏官势力从此壮大起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落韵失于不详审耳,若舍注疏而立异论,不可辄许。
(2)许公虽复作相,然不能守其旧格,意虽不喜,而亦从风靡矣。
14. 苏辙认为过去过分看重朝廷尊严的弊端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ACE
11. B 12. C
13. (1)不押韵的失误在于没有仔细审查,如果抛弃注疏而另立不同观点,不可立即(轻易)允许。
(2)吕许公虽然又担任了宰相,然而已经不能守住他原来的标准,心里虽然不高兴,却也只好跟随流行的事(潮流)。
14. ①会导致大臣放纵地做不合礼仪和横暴事。
②会导致下面的人无能为力(下面的人不能议论,下情不能上达朝廷)。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假使丁晋公当政时,台谏进言的事情一定听从,已经像仁宗中期那样,那他早就失败很久了!
“使丁晋公之时”,意思是“假使丁晋公当政时”,“使+时间状语”独立成句,其后断开,即在A处断开;
“台谏言事必听”句意完整,“台谏言事”做主语,“必听”作谓语,C处断开;
“已如仁宗中年”,“仁宗中年”作“已如”的宾语,宾语后断开,即在E处断开;
“其败已久矣”句意完整,“已久矣”作“其败”的谓语,中间不断句。
故应在ACE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要领/通“邀”,邀请。句意:治理国家的要领。/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B.“意思相同”错误。敦厚/使……愚昧。句意:将要用它教导人民敦厚。/焚烧了诸子百家的言论书籍,以此来使百姓愚昧。
C.正确。
D.正确。嫉恨/痛心。句意:非常嫉恨许公。/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耳朵听不到正确的意见。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在他们被罢相后”错误,原文说“自设六科以来,士之翘俊者,皆争论国政之长短”,“优秀的士人便争相议论国政的优缺点”的时间节点是设六科之后。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落韵”,不押韵,出韵;“审”,审查;“辄”,立即,轻易。
(2)“旧格”,原来的标准;“意”,内心,心里;“风”,风行,流行(的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本题答题区间为“然予以张公之论,得其一不得其二,徒见今世朝廷轻甚,故思曩日之重,然不知其敝也。大臣恣为非横,而下无由能动,其害亦不细也”,作者认为张公的观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只是看到当今朝廷尊严变得很轻,所以想到从前朝廷尊严被看得很重,但是他不知道其中的弊端。大臣放纵地做非礼和横暴的事,而下面的人却无能为力,这样的害处也不小。
由“大臣恣为非横”可知,过分看重朝廷尊严会导致大臣放纵地做不合礼仪和横暴的事。
由“下无由能动”可知,过分看重朝廷尊严会导致下面的人无能为力。
参考译文:
张安道曾经对我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很少有人能知道。老子说:‘治国之道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用它教导人民敦厚。’本朝自真宗以前,朝廷尊贵威严,天下私人的学说并不盛行,喜好奇闻异事的人还不敢用异事来震动朝廷。所以天下士人只知道写诗作赋来获取功名,不知道其他的事情了。谚语说:‘有了水,鱼就可以游动。’朝廷既然已经任命他们官职,就不担心他们不会做官。先前的知名宰相,全都用这种方法统治下属官吏。王文正公做宰相时,南省考试题目是《当仁不让于师赋》,当时贾边、李迪都在科举考试中广有声名,等到呈奏名册,贾边、李迪都不在其中。考官拿他们的文章来看,李迪的文章不押韵,贾边把‘师’解释为‘众’,和注疏不同,考官特别上奏允许他们参加殿试。王文正驳议:不押韵的失误在于没有仔细审查,如果抛弃注疏而另立不同观点,不可以立即(轻易)允许。否则恐怕从今以后士人立论不受约束,没有明确的标准。于是选择了李迪而黜落了贾边。当时朝廷上的议论大都是这样。仁宗初年,王沂公、吕许公还赞同这种观点。自从设立六科取士以来,才智出众的士人都争相议论国家政事的优点和缺点。二公被罢相后,年轻锐意进取的士人渐渐获得升迁,他们一步步地发表奇异的观点来震动朝廷,朝廷往往也被这些观点动摇。朝廷的浅深既然可以知道了,于是那些喜欢扬名多事的人越来越多。吕许公虽然又担任了宰相,然而已经不能守住他原来的标准,心里虽然不高兴,却也只好随波逐流。开始的时候,范讽、孔道辅、范仲淹三人,因为才能被称为第一。后来吕许公被罢免宰相,晏元献治理国家,富郑公从西都留守进入京城担任参知政事非常嫉恨吕许公,请求皇帝多设立谏官,用来扩充皇上的言路。皇上正有意偏向他,同时晏公也大力帮助他,于是任用欧阳修、余靖、蔡襄、孙沔等一起担任谏官。谏官的势力从此一天天壮大。皇上把谦虚的人当成贤人,臣下把傲诞的人作为高人,于是私人的学说越来越多,而朝廷的尊严就变轻了。”可是我认为张公的观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只是看到当今朝廷尊严变得很轻,所以想到从前朝廷尊严被看得很重,但是他不知道其中的弊端。大臣放纵地做非礼和横暴的事,而下面的人却无能为力,这样的害处也不小。假使丁晋公当政时,台谏进言的事情一定听从,已经像仁宗中期那样,那他早就失败很久了!至于许公做宰相,如果不是诸公一起攻讦他的短处,那他为祸一定更加严重。大概朝廷尊严的轻重并不在张公说的这个方面。假使正人君子在位,待人接物没有私心,并且一举一动适当,下面的人就没有理由非议他,因而朝廷就显得贵重了,哪里是在于让下面的人不能议论呢?下面的情况不能上达朝廷,这也是君主非常担心的。进言得当就听取,不得当就不听从,难道这样就妨害了朝廷尊严吗?事情偏颇就会有弊端产生,因此说张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才这样说。
相关阅读
1 莫孝肃公诗集序阅读答案与翻译-白鸿儒
莫孝肃公诗集序 白鸿儒 唐宣宗大中五年,龙集辛未,设科求贤,合天下士对策于大廷。胪传以莫公宣卿为第一。公字仲节,广南封州人也。所产之乡曰文德,所居之里曰长乐。厥考讳曰 【查看全文】
2 【甲】余幼时即嗜学【乙】予甚自愧,方子少时阅读答案与翻译【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 【查看全文】
3 示季子懋修书阅读答案与翻译-张居正示季子懋修书 明张居正 (1)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 【查看全文】
4 杜景俭传原文_文言文杜景俭传翻译赏析文言文《杜景俭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 【查看全文】
5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阅读答案与翻译越王勾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日: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①王曰:为三者,秦何? 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同,蠡不敢言。天道盈而 【查看全文】
6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阅读答案与翻译-《晋书•皇甫谧传》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