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②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③,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已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甚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已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得,以情而言,天子国已难之矣,而重违兵议,是以袭盘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是不是,是以逾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注】①晁错:西汉人,景帝时为御史大夫。力主削藩,“七国之乱”爆发后,景帝听从袁盎的建议,杀晁错以平叛乱。②狃:习以为常。③龙门:今山西河津西北。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B.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C.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D.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东,战国、秦、汉时指太行山以东地区,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与现代意义上作为行政区划的山东省范围是不一样的。
B.大河,文中指黄河。河既可特指黄河,也可泛指河流,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句中即为黄河之意,“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则为江河之意。
C.论,有史论、政论之分。史论一般指纪、传文末评述所记史事或人物的文字,政论侧重学士、大夫议论评价古今时世、人物,本文则属前者。
D.淬砺,文中比喻刻苦操练、厉兵秣马。淬是指把烧红的铸件放入水、油或其他液体立刻取出以提高其硬度和强度,砺是指磨刀石,制造刀剑必须淬火和磨砺。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是他事先估计到灾难发生的必然性,能够从容绘制地势地形图,因地制宜,积极采取措施成功治水。
B.七国发生叛乱时,晁错既没有挺身而出面对危险,也没有亲自率兵阻击叛军,反而留守在相对安全的后方,让景帝亲自率兵出征。
C.作者以天下形势和豪杰英雄所应承担的风险责任为视角,指出晁错自己犯有事先考虑不周和临阵推卸责任的错误,其悲剧有自为成分。
D.本文最后总结的历史经验就是,要想成就非同寻常的功业,就不能只考虑怎样保全自己,否则就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2)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
答
8、B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为亲自带兵出征极为危险,留守后方十分安全,你自己是挑起大难的罪魁祸首,却选择十分安全的事情来做,把极为危险的事情留给皇上去担当,这是忠臣义士愤恨不平的原因哪。
“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是对称结构,中间用“与”连接,“与”前断开,排除AC;
“而遣天子以其至危”中“而”是连词,用在下句句首表转折,“而”前断开,排除D。
故选B。
9、A.“太行山以东地区”错,山东,战国、秦、汉时是指崤山以东地区,而非太行山以东。
10、A.“能够从容绘制地势地形图,因地制宜”错,原文中“徐为之图”是指从容的想办法应对解决之意。
11、(1)天下的人都悲叹晁错因为尽忠朝廷而遭杀身之祸,却不知晁错也有自取其祸的原因。
(2)只因为他想保全自己,从而使得皇上不高兴,奸臣才有了挑拨离间的机会。
参考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坐在那里看着事情在变化,却不想办法去解决,恐怕事情就会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但一开始就用强制的手段去处理,那么天下的人由于习惯太平安逸,就不会相信我们。只有那些仁人君子杰出人物,才能挺身而出为天下的人去承担大难,以求建立伟大的功业。这当然不是在短时期内由那些只图求名的人所能做到的。天下太平,无缘无故挑起大难的开头,我能挑起它,我也要能收拾它,然后才有言辞向天下的人交代。如果事到临头,却想慢慢避开它,让别人来承担责任,那么天下的祸患必然集中在自己身上。
从前晁错竭尽忠心为汉朝出力,谋划削弱山东诸侯的势力。山东诸侯联合起兵,借诛杀晁错的名义反叛朝廷。但是皇帝不能明察,就杀了晁错来向诸侯解释。天下的人都悲叹晁错因为尽忠朝廷而遭杀身之祸,却不知晁错也有自取其祸的原因。
古时候能够建立大功业的人,不只具有超出一般的才能,还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堤口,疏通大河,让水流进大海。当他的功业尚未完成的时候,也有堤坝溃决和洪水横冲直闯的可怕灾难。只因为他事先估计到这种必然性,事情来了并不惊慌,而是从容不迫地规划解决,所以最后获得了成功。七国诸侯那样强盛,却要一下子削弱它们,他们起来叛乱有什么奇怪的呢?晁错不在这个时候献出自己的全部身心,替天下人做抵挡大难的先锋,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为保全自己着想,想使皇帝亲自带兵出征,自己在后方防守。那么试问,挑动七国叛乱的是谁呢?自己想求得名,又怎能逃避祸患呢?因为亲自带兵出征极为危险,留守后方十分安全,你自己是挑起大难的罪魁祸首,却选择十分安全的事情来做,把极为危险的事情留给皇上去担当,这是忠臣义士愤恨不平的原因哪。在这个时候,就算没有袁盎(与晁错为政敌)进言,晁错也未必能免除杀身之祸,为什么这样说呢?自己想留在后方防守,却让皇帝亲自出征。按照常理上说,皇帝已经很难于忍受了,又加上很多人不同意他的建议,所以袁盎的话就能在这中间发生作用。假使吴、楚反叛,晁错挺身而出承担危险,日夜操劳,率兵向东去阻击他们,不至于使自己的君王受牵累,那么皇上将依靠他而无所畏惧,即使有一百个袁盎,可以离间得了吗?
唉!世上的君子,想要建立不平凡的功业,就不要专门去考虑保全自己的计策。假使晁错自己带兵去讨伐吴、楚,不一定没有成效。只因为他想保全自己就使得皇上不高兴,奸臣能够乘机进言。晁错用来保全自己的计策,不就是用来自己害自己的么?
相关阅读
1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阅读答案与翻译-《贞观政要·卷二直谏(附)》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诏书已出,策使未发。魏徵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而言曰:陛下为 【查看全文】
2 苏轼的《赤壁赋》中运用借代的手法,描写船儿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1)苏轼的《赤壁赋》中运用借代的手法,描写船儿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的句子是 , (2)古诗词中,小楼常常作为主人公抒怀的平台,思念、愁苦、感伤 【查看全文】
3 《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1)《屈原列传》中运用对比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创作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陆游 【查看全文】
4 桓公伐孤竹原文_文言文桓公伐孤竹翻译赏析文言文《桓公伐孤竹》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查看全文】
5 于江原文_文言文于江翻译赏析文言文《于江》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乡民于江,父宿田间,为狼所食。江时年十六,得父遗履,悲恨欲死。 夜俟母寝,潜持铁槌去,眠父所,冀报父优。 【查看全文】
6 《咏雪》阅读答案与翻译-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咏雪 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