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遇乐》的首句,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极其宽广的胸襟。
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打破传统语序,满足了押韵需要,写出了作者因战事不断而引发的悲愤之情。
C.“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月光比作重磨的飞镜,形象地描绘出中秋节月光的明亮,继而引出把酒问月。
D.《太常引》运用神话传说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对妲娥的发问表现了作者年事已高但不忘收复失地的豪情。
(2)范开的《稼轩词序》开篇说:“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请结合这两首词分析辛弃疾的高远的志意是如何体现的?
答
(1)D.“对妲娥的发问表现了作者年事已高但不忘收复失地的豪情”分析错误。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2)①《永遇乐》中辛弃疾追慕古时的英雄豪杰孙权和刘裕,写到廉颇年老饭量不减,用典抒情,表明自己在垂暮之年还能勇挑重担,收复失地。②《太常引》中最后两句写到要砍去月中的桂树阴影,让月亮更明亮,运用想象,表达了自己想要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壮志豪情。
译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
译文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相关阅读
1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阅读答案-辛弃疾,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① 辛弃疾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风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②。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 梦连环,歌弹铁③,赋 【查看全文】
2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阅读答案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①,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②。 今老 【查看全文】
3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阅读答案-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 【查看全文】
4 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翻译赏析_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原文_作者辛弃疾《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麟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 【查看全文】
5 《沁园春·戊申岁,奏邸忽腾报,谓余以病挂冠,因赋此》阅读答案-辛弃疾沁园春 辛弃疾 戊申岁,奏邸忽腾报,谓余以病挂冠,因赋此。 老子平生,笑尽人间,儿女怨恩。况白头能几,定应独往,青云得意,见说长存。抖擞衣冠,怜渠无恙,合挂当年神武门 【查看全文】
6 一剪梅∙中秋无月阅读答案-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