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母亲端碗时的端庄和享受阅读答案-李银昭

发布时间: 2022-05-03
看母亲端碗时的端庄和享受
李银昭
母亲说想出去走走、意想是想我陪她去个什么地方。一下我就想到了昭觉寺,就是城北的那个寺庙。记忆里,连这次,我是第二次去那里.第一次是母亲带我去的,那时儿子刚出生不久,母亲带上我们去昭觉寺请当时的住持清定大师摸顶。那天人很多,排了几公里长,好在母亲凌晨两点就带着我们上路。大师的手在我和儿子的头上摸,软绵绵的手贴在额头上,至今想起来都还觉得绵柔有温度。
说是缘也可以,说是命也可以,有些事从开始到结尾好像都有一种安排.这次去昭觉寺,是我开着车陪母亲去的,以前是她带着我们。那时的母亲没这么大的年岁,走起路来听得见脚步声。现在可不一样了。母亲进了山门,从弥勒、观音、串驮到释迦牟尼,一个一个地拜见。点香、敬蜡、作揖到随喜功德,一件事一件事地虔诚.我一直陪伴在母亲前后,细心地观看着母亲的每一个举动。我们母子缘分一生,这么多年,这样细心地关注和陪伴母亲,在我的印象里,还是第一次。岁月催老了母亲的容颜,瘦小了她的身材,一个长大了的儿子,陪着个头越发矮小的母亲,慈心柔情一下涌上我的心头。
在昭觉寺里,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陪母亲到斋堂吃斋。
母亲吃素已经很多年了,母亲吃的是花素,先是初一、十五吃素,素的天数后来越来越多,现在几乎快全素了。
去斋堂的路上,过一个回廊,回廊窄且长,来往的人多,母亲总是靠边走、有人的地方母亲靠边走,没人的地方母亲仍是靠边走,如果遇上几人一起说着话走过来,母亲就会早早地更靠边、停下来,让那些人先走。母亲这是在让路。让路,是山道上、水路上的乡下人才有的习惯。在我的生活里,让路已经成了一个久违的词,一个久违的礼数。母亲突然把这一遗落在山道上、消逝在水路上的礼数带到了昭觉寺的回廊里。
回廊的尽头,有一幅字,挂在墙壁上,是白纸黑字加了框的那种,字幅不算大,但很显眼,来去的人都能看见。字的内容是:
吾有三件宝:一曰勤,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字写得不草,是行书,过目能认得,写字的人还把名字留在了落款处,好像还是位有名的人。但这幅字里面的话,那“三件宝”,是哪朝哪代哪位先人说的,就不知道了。总之,既来不及琢磨那字,也来不及琢磨那“三件宝”,跟在母亲身后,出了回廊,一起就到了斋堂。
斋堂人已不太多,快过吃斋的时间了,母亲找地方坐下,我去取斋。一碗米饭一碗煮厚皮菜,一人一份。尽管饿了,我咽下去却慢,母亲在我的对面,端端庄庄坐着,左手端碗,拇指扣在碗沿上,另外四指扣着碗底、左手肘支在桌上、形成一个“V”字形母亲右手持筷子,拈了菜,不直接送嘴里,而是轻放在碗里,也不是随便轻放在碗里,而是小心地轻放在方便吃进嘴里的碗边。母亲将菜放在碗边,不会马上吃,将菜和米饭拌一拌,小心地送进嘴,小心地咀嚼,满足地品咂着米和菜的味道。盛着米饭的碗,一直被母亲尊重地端着。
小时候,在农家小屋里,母亲说,人的一生是从吃饭开始的。她说,看一个人将来有没有出息,有没有造化,看吃相就知道了。所以母亲常教她的儿女们,坐要有个坐相,吃要有个吃相。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走南闯北,似乎还觉得自己混出了点小出息,但与对面端端庄庄坐着的母亲相比,论做人,恍然觉得,儿子还差母亲很远。
碗里最后一粒米被母亲送进嘴里,母亲才小心地将碗轻放在桌上,又将盛菜的碗重叠上去,再小心地将筷子横在碗上。一张小纸巾,母亲用它小心地擦嘴,小心地擦手,再小心地轻沾桌上的点滴汤水。一张小纸巾,用过这么多地方,母亲才小心地将它放进桌下的纸兜里。
昭觉寺,后来我常去,有时陪母亲,有时一个人。陪母亲的时候,就像重读一篇暖心的文章一样,重温母亲举止里的恰到好处。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很感谢,很感动。感谢母亲那天突然说想出去走走,感谢我那天没别的杂务,我才有机会安心地陪在母亲身边,用心地看母亲走路,看母亲伸手取香,看母亲与迎面走来的人点头让路打招呼,看母亲对一粒米、一片菜的珍爱,看母亲端着碗时的端庄和享受。感谢之后,是感动,是一个儿子在母亲用无声的行动,教会他应有的生命姿态之后,油然而生的感动。原来,先人们说的那些话,是挂在昭觉寺回廊尽头的墙壁上的,而我的母亲,也许她并不认得那幅名人留下的字,更不懂得那字里“三件宝”的人生道理和处世哲学,但母亲,她却把先人们说的话里的精髓,无声地融进了她的血液里,融进了她的生命里,再通过她无语的行走和端庄,传教给了她身后的儿孙们。
(略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中,“岁月催老了母亲的容颜,瘦小了她的身材”两句,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岁月的无情,流露出作者对岁月的憎恶。
B.文章中写在“去斋堂的路上”,“母亲总是靠边走”,“母亲”的这一“让路”的举动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让“我”感动。
C.作者描述几十年里“母亲”几乎每天都在重复的容易让儿女们熟视无睹的举动,让作者感悟到了母亲对生活的态度。
D.文章中的“母亲”对儿女教诲,体现在一言一行中,润物无声。“母亲”的举动显示出永恒的人格力量,让人心生敬意。
8.文章中“母亲”的形象鲜明、感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6分)
9.文中写挂在昭觉寺回廊尽头墙壁上的那幅名人留下的字——“三件宝”,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7.(3分)A
【解析】“催老”“瘦小”虽然写出岁月的无情,但并未流露出作者对岁月的憎恶。
8.(6分)
①为人谦和:母亲在昭觉寺烧香拜佛时很虔诚,在回廊走路时很谦让。②心肠慈善:母亲吃斋拜佛,为人恭敬谦让。③姿态端庄:母亲吃斋饭时行为谨慎,姿态端庄。④敬畏粮食:母亲吃斋饭时,小心地将饭菜送进嘴,小心地咀嚼,满足地品咂着米和菜的味道。
【解析】性格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它会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表现出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简言之是知觉,即各种感觉的再现。人物形象包含性格特征。(每点2分,答对3点给满分,共6分)
9.(6分)
①“三件宝”中包含的人生道理和处世哲学在母亲的身上能有所体现,作者很容易将其和母亲联系起来,突出母亲这个人物形象。②结构上为下文写母亲吃斋饭时的端庄,对粮食的小心态度做铺垫。③主题上为下文写作者对母亲的感动、感激之情做铺垫,同时也强化了对母亲的那份敬意。(每点2分,共6分)



相关阅读
1 父亲和我的时代(节选)阅读答案-杨遥

父亲和我的时代(节选) 杨遥 ①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父亲 【查看全文】

2 乡土情结阅读答案-柯灵

乡土情结 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邀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 【查看全文】

3 斜风细雨品枯荷阅读答案

斜风细雨品枯荷 国人爱花由来久矣。在千百年的传统风俗中,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从文人雅士到俗子凡夫,人们对花草林木的喜爱,往往源于婀娜别致处,清雅飘香来,因此那些姹紫 【查看全文】

4 《晒晒暖》阅读答案-琦君

晒晒暖 琦君 ①我的故乡是浙江永嘉,乡里人管晒太阳叫晒晒暖,两个晒字,似乎有一份土气,也多一份淳朴的农村情味。说着这三个字,也越加使我怀念阔别十五年的故乡,和在故乡矮 【查看全文】

5 《难忘梅朵》阅读答案-

难忘梅朵 罗达成 我加盟《文汇月刊》之后,发现之前听到的梅朵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的评价很不公道,梅朵是由百分之几的暴风雨与百分之九十几的春风细雨构成的,金刚怒目是偶发,笑 【查看全文】

6 北方的河阅读答案-张承志

北方的河 张承志 那浑黄的河水在高原阳光的眼晒下,反射着强烈的光。天空又蓝又远,清澄如洗。他觉得神清气爽,觉得这大自然既单纯又和协。他哼了声民歌,心里觉得很舒服。解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