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一:沙原隐泉阅读答案-余秋雨

发布时间: 2023-06-06
文本一:
沙原隐泉
余秋雨
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
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
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刚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底就松松地下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厉害。才踩几脚,已经气喘,不禁恼怒。然而,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要“腾腾腾”地快步登山,那就不要到这儿来。有的是栈道,有的是石阶,千万人走过了的,还会有千万人走。只是,那儿不给你留下脚印,属于你自己的脚印。
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
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
完全是大手笔,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了。
不为那越来越高的山顶,只为这已经画下的曲线,爬。
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宽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
于是,满眼皆是畅快。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站在这儿,我懂了。
登上山脊,发现山脚下有异象,舍不得一眼看全。待放眼鸟瞰,才敢仔细端详。那分明是一弯清泉,横卧山底。
动用哪一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亵渎。只觉它来得葬撞,来得怪异,安安静静地躲藏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这无论如何不是它来的地方。要来,该来一道黄浊的激流,但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或者,来一个大一点的湖泊,但它是这样的纤瘦和婉约。按它的品貌,该落脚在富春江畔,雁荡山间。
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把它填塞?夜半的飓风,难道从未把它吸干?这里可曾出没过强盗的足迹,借它的甘泉赖以为生?这里可曾蜂聚过匪帮的马队,在它身边留下一片污浊?
我胡乱想着,随即又愁云满面。怎么走近它呢?
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
咬一咬牙,狠一狠心。把脖子缩紧,歪扭着脸上的肌肉把脚伸下去。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都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
然而,奇了,什么也没有发生。才两脚,已出溜下去好几米,又站得十分稳当。再稍用力,只十来下,就到了山底。
实在惊呆了:那么艰难地爬了几个时辰,下来只是几步!想想刚才伸脚时的悲壮决心,哑然失笑。
康德说滑稽是预期与后果的严重失衡,正恰是这种情景。
来不及多想康德了,亟亟向泉水奔去。
一湾不算太小,长可三四百步,中间最宽处相当一条中等河道。水面之下,飘动着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竟有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真不知它们如何飞越万里关山,找到这儿。水边有树,不少已虬根曲绕,该有数百岁高龄。
总之,一切清泉静池所应该有的,这儿都有了。至此,这湾泉水在我眼中又变成了独行侠——在荒漠的天地中,全靠一已之力,张罗出了一个可人的世界。
树后有一陋屋,正迟疑,步出一位老尼。手持悬项佛珠,满脸皱纹布得细密而宁静。
她告诉我,这儿本来有寺,毁于二十年前。我不能想象她的生活来源,讷讷地问,她指了指屋后一路,淡淡说:“会有人送来。”
我想问她的事情自然很多,例如为何孤身一人,长守此地?什么年岁初来这里?终是觉得对于佛家,这种追问过于钝拙,掩口作罢。目光又转向这脉静池。答案应该都在这里。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 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器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因此,老尼的孤守不无道理。当地在陋室里听够了一整夜惊心动魄的风沙呼啸时,明晨,即可借明净的水色把耳根洗净。当她看够了泉水的湛绿,抬头,即可望望灿烂的沙壁。
山,名为鸣沙山;泉,名为月牙泉。皆在敦煌县境内。
(选自《文化苦旅》有删改)
文本二: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主要表现在对于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以及关怀,对于人类所遗留留下的种种精神文化现象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以浓厚的书卷气息,只身一人,从朔风凛冽的咸阳古道、阳关雨雪到春花烟雨的苏州小巷、三秋西湖,一任唐朝的风沙宋朝的烟尘的扑打,途中有着山水各一程的坎坷,也有着风雨交加的寒冷,途中不断寻求着古老民族的新生力量。文化是一场苦旅,更是一场修行,余秋雨带着读者走遍世界,边观景边悟情,从中感受历史文化的变迁,深刻挖掘人文精神。
(选自《试析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人文精神》,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表现爬沙原观隐泉的感受,描写了鸣沙山的壮美、月牙泉的静美、老尼的淡美,表达了“我”对人生世相的思考。
B.因为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选中了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所以这些地方才倍显圣洁和崇高。
C.登临沙山项端,“我”发现这里只不过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由此陷入了是“享一时俯视之乐”还是“长久驻足安坐”的彷徨之中。
D.静与淡是老尼生活的集中体现,她能抵住风沙惊心动魄的呼啸,她能借助明净水色涤荡外界的喧嚣,在沙壁与泉水中寻求内心的最大平和。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助“我”的视角描写了沙原隐泉的奇特景象,但又不独立写景,而是融情、景、理于一体,形成一种深邃高远的艺术境界。
B.作者写鸣沙山,不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山的整体风貌和山顶的壮美风光,更侧重于对登山的艰难情状和行走的轨迹进行细致描写。
C.下山时,“我”咬咬牙,狠狠心,缩紧脖子,歪扭着脸,把脚伸下去,整个骨骼都做好了被重重摔打的准备,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D.文章结尾,作者用简洁的语句交代了鸣沙山和月牙泉的地理位置,淡淡的笔调引人遐思,恰到好处地勾起了读者体验美景的冲动。
8.作者说“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但他笔 下的“隐泉”却有奇特之处,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9.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沙原隐泉》中的“我”在攀爬沙山过程中所悟到的人文精神。

【答案】
6.D.
A.“本文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错误。本文是抒情散文,没有明显的事件,作者以旅行的心情为线索。B.“因为……,所以这些地方才倍显圣洁和崇高”错误。从原文“于是,满眼皆是畅快。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站在这儿,我懂了”来看,选项因果倒置。
C.“由此陷入了是‘享一时俯视之乐’还是‘长久驻足安坐’的彷徨之中”错误。根据“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可知,作者彷徨的原因是“上已无路,下又艰难”。
故答案为:D。
7.B.“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山的整体风貌和山顶的壮美风光”错误。“浓墨重彩”是指用很浓的墨和颜色描绘。形容着力叙述或描写。根据“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可以看出,作者对山的整体风貌和山顶的描写较为简略,谈不上“浓墨重彩”。故答案为:B。
8.①貌奇:它存在于大漠风沙之中,清澈宁谧,婉约纤瘦。②品奇:滋养万物,荡涤人的内心。
9.①人在前进的路上要讲求方法,不能只靠蛮力。②人要有开创精神,不能蹈袭他人。③人要永不停歇地攀登,注重奋斗的过程。④人在困境中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相关阅读
1 城市里的菜地阅读答案-晓寒

城市里的菜地 晓寒 ①河对面那一大片叫唐家洲,狭长的河洲,都用来种菜,绿色像织带子一样,编织着一年四季,新的绿,老的绿,高的绿,矮的绿,贴着地皮的绿。菜地太大了,要把 【查看全文】

2 《大师》阅读答案-于坚

大师 于坚 我遇见他总是在会议上,坐在一个角落里,很少说话,不到他发言的时候,两条腿抖个不停,仿佛在抽风,表情激动,蓄势待发,搞得坐在他旁边的人也很紧张。到他发言,总 【查看全文】

3 窗前的杏树阅读答案

《窗前的杏树》 ①第一眼看到小杏树开花,我悄悄说了句:从此算是住进杏花村啦。十多年前的冬天,我抱着最后一箱子图书搬进这处房子。一天清晨,我隐约看见有花枝在窗外浮动, 【查看全文】

4 绳子那头阅读答案

绳子那头 ①我的父亲是一个修理空调的工人。 ②暑假的一天,天气冈热,整个城市的空调机都拼命地转着。我感觉实在无聊,便要求与父亲、母亲一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 【查看全文】

5 城市牛哞阅读答案-刘亮程

城市牛哞 刘亮程 ①我是在路过街心花园时,一眼看见花园中冒着热气的一堆牛粪的。在城市能见到这种东西我有点不敢相信,城市人怎么也对牛粪感起兴趣?我翻进花园,抓起一把闻了 【查看全文】

6 门缝里看戏阅读答案-卞毓方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