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守望者--沈从文 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 2019-08-06
边城的守望者--沈从文
在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的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叫凤凰,四周皆山,草木繁盛,百鸟和鸣,相传是因早年曾有凤凰栖于此而得名。
沈从文就出生于这个偏僻、美丽、民风淳朴的地方。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引不起他半点儿兴趣,他常常逃学,去看染坊师傅踩着碾石,把布匹压得平整如镜;看豆腐作坊里衣着艳丽的苗族妇人一面用铜勺舀豆浆,一面轻轻地唱着歌引逗背包里的孩子;看面馆里头包青帕的大师傅骑在一条木杠上压面皮,再用又大又宽的刀子飞快地切剥……
幼时的沈从文不愿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中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所以他在自传里说他读着私塾里小书的同时读着一本大书。
1917年,沈从文15岁,刚刚小学毕业,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1922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的影响,毅然放下枪,离开湘西,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到北大,接待人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报考燕京大学,又被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最后,他决心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自己的天下,从而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历程。
后来,他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到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他的作品最早载于1922年的北京《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193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抗战爆发后,他离开北京逃难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作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
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热点研究。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他最著名的小说《边城》,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沈从文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
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
(摘编自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相关链接
①谁又能想得到,这个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乡下人,后来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深厚的学问,被他曾经想进去读书而不得的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这真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史的一个奇迹!
(常青《读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②建国后他离开文坛,进入古代文物研究领域,中国文学史的编纂者也曾把他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他在世界上所享有的盛誉却经久不衰。
(刘敏《阿湄〈边城的守望者〉之思考》)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常常逃学,因为他厌倦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被当地的染坊、豆腐作坊、面馆吸引而产生了兴趣。
B. 神奇的湘西养育了一代大师沈从文,他的创作也包蕴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这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
C. 沈从文“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表明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应该回避社会矛盾,目的在于把希望留在人间。
D. 沈从文堪称“奇迹”,他只上过小学,竟最终成为大作家、大学教授。虽然他离开文坛,也曾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沈从文幼时从不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率性发展,这影响着他一生的认知,所以他读小书的同时还读着生活的大书。
B. 沈从文年轻时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认识了湘西的人事与民风,为自己的创作打下了生活基础,储备了写作素材。
C. 沈从文最早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作品,接着又有作品见报。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军旅生活,结集为《边城》和《湘行散记》
D. 本传记分阶段介绍了沈从文的坎坷成长之路,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有责任感、执着追求、思想深刻的文学家形象。
E.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告诉人们,哪怕一个人的学历不高,但只要执着追求理想,永不言弃,就一定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9. 作者认为“沈从文是边城的守望者”,你认为“守望”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7. C 8. BD
9. ①形象守望。他的塑像像一幅画,他静静地站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
②灵魂守望。沈从文病逝后归葬于风凰。灵魂永远守望着边城。
③文学守望。沈从文的大量作品反映的是边城生活,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
④精神守望。他伟大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感染和熏陶着边城的人们。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项,“回避社会矛盾”的理解有误,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的意思是写作时要对生活进行适当加工,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不写社会的阴暗面。故选C。
点睛: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A项,“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的分析错误,应是“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C项,“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军旅生活,结集为《边城》和《湘行散记》”等有误,原文应是“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军旅生活”于文无据;E项,“只要……就……”充分条件句表述不妥,沈从文的成功因素很多,除了自身努力以外还有朋友的帮助等许多客观因素。故选BD。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作者认为“沈从文是边城的守望者”,“守望”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形象守望。“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灵魂守望。“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热点研究”,文学守望。“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精神守望。



相关阅读
1 钟声敲日夜阅读答案-聂鑫森

钟声敲日夜 聂鑫森 年过花甲的惠敬儒,在今夜的梦中,又听见当、当、当的钟声了。 钟声来自他供职的晚洲小学,来自小学操坪边的一棵老樟树上,来自系在枝干上的一块两尺长半尺 【查看全文】

2 《大账簿》阅读答案-丰子恺

大账簿 丰子恺 我幼年时,有一次坐了船到乡间去扫墓。正靠在船窗口出神,手中拿着的不倒翁一刹那间形影俱杳。我看看自己的空手,又看看窗下的层出不穷的波浪,再向船后面的茫茫 【查看全文】

3 清算月亮阅读答案-林语堂

文本一: 清算月亮 林语堂 左派文人反对风月的文章,竟把月亮一笔勾销。因此我必须为月亮辩护。我生怕的是,如果中国人全部失去了欣赏月亮与夏日清风的能力,那么中国之为国也 【查看全文】

4 柴达木的诗意(节选)阅读答案

柴达木的诗意(节选) 徐迅 在柴达木,最具大气磅礴诗意的,当是昆仑山。 驱车去昆仑山口,从车窗向外瞭望昆仑山,昆仑山在我们面前逶迤而来,又逶迤而去。仿佛天边,又恍惚眼前 【查看全文】

5 《梦里潇湘》阅读答案-刘醒龙

梦里潇湘 刘醒龙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周围的老人几乎都是不识字的,唯有奶奶是个例外。奶奶不仅识字而且还挺有学问。上小学时,有一阵我怎么也分不清鲜和艳字,总是将它们搞混了 【查看全文】

6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阅读答案-王奎山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王奎山 1982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