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臊子面阅读答案-红柯

发布时间: 2019-10-06
岐山臊子面
红柯
陕西地界。吃而必吃臊子面,西安以及各县镇到处都是岐山面馆,因此原产地歧山就有了民俗村,民俗村大多在周公庙附近。那个伟大的周王朝肯定与吃喝有点关系,周武王挥师东进、连鹿中原,除凭借政治口号以外,臊子面、锅盔、面皮具有极大的号召力。
到泰始皇时代,关西大汉就成了让山东六国瑟瑟发抖的虎狼之师。已经是2004年了,岐山地界睬子面的最高纪录还保持在六七十碗:一个人一顿吃六七十碗,碗不是南方人吃来饭用的酒盅碗,是大老碗。你可以想象周秦汉唐那个英雄时代陕西人的饭量有多大!周武王和秦始皇的士兵肯定用的不是碗,是脸盆大的头盔,牛筋一样青橛橛的耐嚼耐咽的长面条,又辣又酸又烫,跟化开的铁水一样的汤浇到面上。汤是不喝的,回到锅里不停地轮回往返,次数绝对在六七十以上。吃了面,血就热起来,眼晴跟脸红得喷火,心跳咚咚如鼓,只等一声号令,人的原始血性刹那间就爆发出来了,这就叫气壮山河。陕西人的黑老碗绝对是古典武士头盔的变形,周人秦人从岐山出来挥师东进,汉人唐人延续这个伟大的传统,东出潼关后,又开凿西域。他们高贵的祖先本来就是西北的游牧民族,西起周原东至潼关的八百里秦川把他们从牧人变成了农民,从牧草到庄稼,这种奇妙的转折并没有减弱他们驰骋大地的勇气和想象力。依然是巨大的青铜和铁的头盔,穿越河西走廊,穿越中亚细亚,汗血马、苜蓿、葡萄跟麦子、谷子长在一起,秦腔跟十二木卡姆连在一起。张骞等孤胆英雄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死面饼子和羊肉往铜钵铁盔里一放,倒上水,架上火,煮烂煮透,一碗下去,肚子就圆了,拍一拍跟鼓一样嘭嘭作响,可以探到天黑。羊肉泡馍绝对是戈壁沙漠的产物,一天只吃一顿,人成了骆驼。
周人是比较讲究的,即使征战也不能急吼吼,一定要从容大方。臊子面汤宽,让人觉得奢侈,头盔那么大一碗汤,碗底就一筷头面条。可这一筷头面条又长又筋又烫,一粘嘴唇,人就急速吞咽,就发出哨子一样的嘘嘘声,一碗接一碗吃得快得不得了,要用盘上,大木盘里十几碗,一个女子端着,吃一碗递一碗,跟转盘机枪一样。我小时候亲眼见过十几个小伙子吃筵席,大铁锅不停地煮而煮汤,一大群女子穿梭般端面,还是跟不上,小伙子们出主人洋相,跟不上就用筷子敲碗。因此红事白事,总要提防村子里虎狼般的壮汉。这种饮食启蒙对一个乡村少年:非常重要。臊子面的汤是用臊子肉做的。五花肉切碎,慢火燥一小时,跟炖东坡肘子差不多。加上辣子、醋,慢慢地让猪肉壈成糨糊状,肉有一股浓烈的酸辣香味,汤也是酸辣味的。一层辣子油,一口吹不透。四川、湖南的辣,山西的醋,在岐山面跟前是小巫见大巫。我七八岁的时候吃猪肉伤了脾胃,再也不吃猪肉了,吃臊子面只吃一二碗,几乎是婴儿的饭量。你可以想象在岐山那地方,这样有多狼狈,一个人吃不成饭,谁都瞧不起你。
我的外婆是一个乡下老太太,外孙吃不动饭地着急呀,心里急,脸上看不出来。她慢条斯理地对我讲她辉煌的过去。农村妇女所有的辉煌就是厨房,有米没米必须让烟囱冒烟,而且要冒得笔直雄壮、直薄云天。在地的讲述里,碟子面的面条是青色的。案板上,面被擀开,又揉到一起,再擀开,再揉,再擀,面粉的筋丝全被拉开了,营养全都出来了,煮熟后就是青的,筷子挑起可以看见对面的人人影,跟玻璃一样,客人们吃到六七十碗的时候,总要站起杂松松腰带,放开肚子再吃十几碗……我还记得六十多岁的外婆眼冒神光的样子,我的口水吻到咕咕叫着肚子里,我都用到了又浓又尖的酸辣味道,跟梦一样。在梦的后边,外婆真的到厨房去操作了。仿佛在童话世界里。我听到和面的声音、揉面的声音,我看见面被擀开了,跟被单一样一次次展开,白面变成青面,沿着擀面杖被切成细丝,酸辣汤味弥漫了屋子,弥漫了古老的周原大地,那年我十二岁,我一口气吃了三十五碗。外婆用鸡肉做的臊子。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吞吃面条的嘘嘘声。
(选自《经典阅读》,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叙述为主,文风直白豪放,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陕西人的英雄气概和豪爽情怀。
  B.作者认为,周武王挥师东进、逐鹿中原,除了用政治口号鼓舞外,特色食物对士兵的吸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C.文章写十几个小伙子吃筵席时出主人洋相和红事白事时提防村子里的的壮汉,表现了当地落后的民风。
  D.作者在文中既如实介绍了陕西的特色饮食风俗和自己儿时吃面的记忆,也任由思绪驰骋,想象了祖先吃面时的场景。
11.文章以画线句子结尾有何用意?请简要赏析。
12.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10.C
11.写出作者吃臊子面时狼吞虎咽的情态。表现出作者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厚情感。是作者对自己儿时吃面经历的总括式回忆,语言简洁明了,将庞大的叙事收束于简约的语言,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12.文章以叙述为主,表达平实且生活气息浓烈,让读者顿生亲切感。文章采用想象、夸张的手法,细致描摹了不同时期陕西人食用臊子面的场景,丰富了文章内容。“一筷头”“大老碗”“青橛橛”等词,极具西北特色,使文风更加生动豪放。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C项,“表现当地落后的民风”属于过度解读文意。结合“周人是比较讲究的,即使征战也不能急吼吼,一定要从容大方……一粘嘴唇,人就急速吞咽,就发出哨子一样的嘘嘘声,一碗接一碗吃得快得不得了”“我小时候亲眼见过十几个小伙子吃筵席,大铁锅不停地煮而煮汤,一大群女子穿梭般端面,还是跟不上,小伙子们出主人洋相,跟不上就用筷子敲碗。因此红事白事,总要提防村子里虎狼般的壮汉”等分析,描摹了当地人食用臊子面的场景,主要为了突出民风淳朴,人们对臊子面的热爱等。
故选C。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对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从作用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收束句,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结合前面内容“我一口气吃了三十五碗”及关键词“吞吃”“嘘嘘声”等分析,这句话主要写作者吃臊子面时狼吞虎咽的情态。结合“我七八岁的时候吃猪肉伤了脾胃,再也不吃猪肉了,吃臊子面只吃一二碗,几乎是婴儿的饭量。你可以想象在岐山那地方,这样有多狼狈,一个人吃不成饭,谁都瞧不起你”“外婆真的到厨房去操作了”“那年我十二岁,我一口气吃了三十五碗”等分析,作者对自己儿时吃面经历的总括式回忆,语言简洁明了。通过写故乡人不同时期食用臊子面的场景及外婆给我讲故事和做鸡肉臊子面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厚情感。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探究本文的语言特色,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赏析语言特色可分三步走:概括内容、分析语言形式、用形容词表达。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具体特点,语言本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整散句、长短句、修辞格、叠音词的运用上。掌握语言特色的词语、通过比较、选择予以定性,积累常见的语言特色的词语。如平实质朴、含蓄隽永、豪放刚健、黯淡凄婉、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幽默讽刺、富丽清新(清新、华丽)、淡雅肃静等。结合具体内容,通过比较,使抽象的语言特色词语与具体内容吻合一致。结合“你可以想象周秦汉唐那个英雄时代陕西人的饭量有多大!周武王和秦始皇的士兵肯定用的不是碗,是脸盆大的头盔”“已经是2004年了,岐山地界睬子面的最高纪录还保持在六七十碗:一个人一顿吃六七十碗,碗不是南方人吃来饭用的酒盅碗,是大老碗。你可以想象周秦汉唐那个英雄时代陕西人的饭量有多大”“一碗接一碗吃得快得不得了,要用盘上,大木盘里十几碗,一个女子端着,吃一碗递一碗,跟转盘机枪一样”等分析,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描摹了不同时期陕西人食用臊子面的场景,丰富了文章内容。全文内容主要如实介绍了陕西的特色饮食风俗和自己儿时吃面的记忆,以叙述为主,表达平实且生活气息浓烈。结合“大老碗”“黑老碗”“青橛橛的”“一筷头面条”等分析,用语富有地域特色,使文风更加生动豪放。



相关阅读
1 水墨周庄阅读答案-王剑冰

水墨周庄 王剑冰 水,贯穿了整个周庄。 水的流动的缓慢,使我看不出它是从何处流来,又向何处流去。仔细辨认的时候,也只是看到一些鱼儿群体性地流动,但这种流动是盲目的、自 【查看全文】

2 发现大地的星星阅读答案-迟子建

发现大地的星星 ①我出生在正月,是和着风雪的节拍来到人世的,这个季节对极北地区来说天黑得早,人们做晚饭时,得点油灯或蜡烛。但这样的光明是耗钱的,所以为着节省,一般的 【查看全文】

3 有此一间,不求广厦阅读答案

有此一间,不求广厦 ①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这句话常被写成楹联挂于书房。对中国文人来说,书房不仅是一个可以让人暂别柴米油盐的地方,更是与圣贤高朋为侣的精神家园。 ②中 【查看全文】

4 家园如梦阅读答案-山珍

家园如梦 山珍 夜很深,也很静。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我的村子,挤进了那扇用皮纸蒙住的三字窗。风轻轻地梳理着窗外还略显单薄的树枝,嗓音很低,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 【查看全文】

5 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阅读答案-朱光潜

文本一: 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注] 朱光潜 在当代画家中,我认识丰子恺先生最早,也最清楚。说起来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他和我都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他在湖边盖 【查看全文】

6 世事纷繁,倘若一个人始终能保持“自如”的状态 阅读答案

①世事纷繁,倘若一个人始终能保持自如的状态,实属难能可贵。 ②任尔东西南北风乱云飞渡仍从容一蓑烟雨任平生都是对自如之境的生动写照。清代王障的《今世说》记载了两则故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