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不过三五十米宽的窄山沟,两旁耸立着七座险恶的山峰,紧紧夹着一条二级公路。贴着公路有一个小村,村边是一片树林。
郭祥带领这个排在树林里挖战壕。刚挖了不到半人深,就听见北面由远而近传来一片嗡隆嗡隆的马达声。
“是坦克!”郭祥把手里的铁锹一扔,对排长疙瘩李和全排大声喊道,“准备战斗!”
话音未落,北面山梁上已经露出一辆草绿色的重型坦克。它跷着长长的炮筒,大模大样地沿着公路从山坡上奔驰下来。隆隆的巨响震得地面的小草都在颤抖。
“报告!我先去炸!”爆破组跳出一个四川来的脸色红红的新战士,他提着两个反坦克雷,跃出战壕就冲上去了。
坦克哗哗地向他射来一串子弹,他一时心慌,距离坦克四十多米,就把反坦克雷投出去了。轰隆一声,只在坦克前面掀起一团浓烟。说话间,坦克已经嘎嘎来到面前,他一挥手臂,这一次又用力过猛,投到坦克后面去了。
郭祥正要派第二个人去炸,坦克已经加快速度从公路上驶了过去。轻重机枪打了一阵,在坦克上就像敲小锣似的,只不过为它送行罢了。
新战士跑回来,满脸通红,眼里含着泪珠说:“我没有完成任务!……”“把两个反坦克雷也报销了。”不知是谁还咕哝了一句。
不用说,郭祥也很懊恼。十个反坦克雷,已经少了两个。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改口说:“秦德让,没有什么,看下次的!”
接着对全排大声说:“大家沉住气!不见兔子不撒鹰,爆破手一定要接近了再打!”
说话间,北面山梁上出现了第二辆坦克,上面坐满了戴着钢盔的步兵。这辆坦克还装置着广播器,一边向山坡下开动,一边用生硬的中国话喊道:“中国士兵们!跟我们到汉城去吧!那里有姑娘等你……”
“打这个!”郭祥大声喊道。
说着,他顺手从通讯员手里夺过一支冲锋枪来,瞄准坦克上的步兵,哗哗地打了一梭子。眼瞅着那些步兵从坦克上纷纷滚落下来。但坦克仍然继续向前开进。
“这个大家伙,要是再炸不住,对战士的情绪就有影响了。”郭祥在心里掂量着,正要派一个老战士去炸,只见班长花正芳晃了晃手里的反坦克雷,用恳求的声音说:“连长,叫我去吧!”郭祥点了点头,说:“小花子!可要接受上次的教训哟!”
花正芳从壕沟里跃出,像一只小燕子似的迅速接近了坦克。手起弹落,轰隆一声巨响,坦克呼地蹿出一大团紫红色的火焰,顿时燃烧起来。没有滚出几步远,就停住不动了。
“打中了!打中了!”战士们高兴得跳起脚喊。大家的情绪也像这红色的火焰一样呼地一下全起来了。立时有两个新战士跑过来说:“连长,下次让我去吧!”
……
冲过来的敌人,大约被打死一半,剩下十几个见事不好,掉过头向小村子跑去。
郭祥正准备派一个班去消灭逃进村子的敌人,齐堆走过来说:“我看搞点政治攻势吧!”“对!你不提我倒忘了。”郭祥点头,扶着额头想了一下,问:“那个‘缴枪不杀”怎么说?什么诺哈姆?”
罗小文立刻接上说:“哈罗!葛弗阿普,诺哈姆!(Giveup,noharm!)”
“对!就是这!”郭祥说,“小罗,你就领着喊吧!”
小罗立刻把两手圈成个喇叭筒,用尖尖的声音喊起来。大伙也跟着喊:“哈罗!葛弗阿普,诺哈姆!”
这一喊,果然有效,时间不长,就从向南的窗口里伸出一面白旗。白旗反复摇摆着,有一个重浊的声音传过来:“图——向!(投降)……图——向!(投降)……”
俘虏们一个个低垂着头走过来,一面用惊惧的眼光偷看他们,一面不约而同地往下摘手表和大金戒指,抖抖索索地托在手掌上……
大家立刻摇手拒绝。
俘虏们互相看了一眼,又用惶惑不解的神情注视着战士们。仿佛说: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在面前站着的,真是一支无法理解的奇怪的军队!
(节选自魏巍长篇小说《东方》,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郭祥的视角展开叙述,他不但是这场战斗的指挥者、参与者,还是小说主人公之一。
B.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秦德让等志愿军战士的形象,生动细腻感人。
C.小说结尾写美军不理解志愿军拒收他们财物,意在和志愿军对比,揭示美军失败的根源。
D.小说通过塑造形象各异的战士群像,充分展现了抗美援朝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8.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以“溃灭”为题的意蕴和效果。(6分)
9.小说把叙事写人的场景聚焦在战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
7.C(“意在和美军进行对比,揭示美军最后失败的根源”错误,应是“意在表现志愿军战士不为金钱利益所动,胸怀国家,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
8.(1)意蕴:①溃灭是指美军坦克部队的溃败和投降;②敌方战斗意志的溃灭;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动终将失败。
(2)效果:①言简义丰,耐人寻味;②从敌人立场进行表达,出人意料,吸引读者阅读兴趣。(6分)
9.①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描写战场的典型环境利于人物的塑造。使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们的勇敢、坚毅和智慧的群像在战场上更具体丰满,并能以小见大地表现志愿军队伍的精神品质;②情节安排上,可以集中笔力描写发生在特定场景中的事件,省去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集中;③主题表达上,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有利于主题的表达。(6分)
相关阅读
1 遗失的帽子阅读答案
遗失的帽子 帽子怎么会不见了呢? 昨天唐忽忽去买六一用品,在集市上逛一圈后,突然发现帽子不见了。那是一顶很普通的淡蓝色迷彩遮阳帽,帽檐上排列着细密的针脚,是妈妈留给她 【查看全文】
2 《鹅飞时》阅读答案鹅飞时 韦名 湖不大,瘦瘦长长,湖水却和天空一样湛蓝。湖边,亭台楼榭,白杨挺立,新柳含露,翠竹摇曳。湖里鱼儿成群,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没入水中。岸上的景像倒映在水里,恍 【查看全文】
3 文本一:迷路阅读答案-刘国芳文本一: 迷 路 刘国芳 有一天,我一个人去爷爷家。爷爷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以前我去过,跟大人去的。爷爷家不是太远,我跟在大人屁股后面,走了那么十几二十几分钟,就到了 【查看全文】
4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节选)阅读答案-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节选) 丁玲 ①开会啦!张裕民①跳上台中央,咱们村闹土地改革到如今已经十多天了,咱们要翻身,可不容易,咱们村上有好些剥削咱们的地主,咱们今天就来拔尖。 【查看全文】
5 《帽子》阅读答案-雁戈帽子 雁戈 临出发时,妻子招呼开车的司机把车停住,大声说:帽子,他的帽子。接着,我看到妻子发疯似的冲进屋里,抱出一大摞帽子,气喘吁吁地往车这边跑。 那一大摞帽子全是我 【查看全文】
6 变形记(节选)阅读答案-卡夫卡变形记(节选) 卡夫卡 现在又该怎么办呢?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地说,向四周围的黑暗扫了一眼。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已经完全不能动弹了。这并没有使他吃惊,相反,他依靠这些又细又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