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立功
祖上有个爷,是剃头的。他头剃得光精,垸里人都叫他剃头爷。这剃头爷身上有故事,垸里长辈闲下没事,就爱聊他,可都讲不出个子丑寅卯。还算垸下的三爷口才好、记性好些,我就常纠缠他,要听剃头爷的故事。
三爷就给我讲了,我也把它记下了。
剃头爷本不该剃头的,他读了一肚子书,相貌也不差,白白净净,一身的书生气。三国、西游滚瓜烂熟,说起评书叫人不眨眼。让他剃头是源于那次学生上街给人剪辫子,“叽咯,叽咯”的声音,让他有种快意,奏乐一般,口里的评书就情不自禁地流出来。当剃头爷剪辫子快要成瘾时,就有一只辫子军封了他们的校门,抓剪辫子的学生。后来听说军队头儿叫张勋,是个提督,抓剪辫子的学生是为了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政变。
他剃头爷当时在大街上,正和另外两个同学一起,逮着了一个身穿绸缎手提文明棍的家伙,那家伙的辫子大而长,从西瓜帽里拖着下来,一直到屁股。见了拿着剪刀的剃头爷他们几个学生,顿时面如土色,扭头就跑。迟了,剃头爷快准狠的剪刀已经触到那家伙的辫子了,咔嚓声里,辫子应声落地。
剃头爷几个人正乐着时,从身后伸过来的几杆枪,把剃头爷几个人顶住了。抓他们的是几个蓄着长辫子的士兵,他们拷问剃头爷他们谁是领头的,现在在哪里?老半天,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见剃头爷他们默不作声,就把剃头爷他们三人关进一间昏暗的房子里,门口还安了岗哨。到了晚上,闷热潮湿的房子里,蚊子嗡嗡作响,叮得叫杨絮的女同学在身上胡乱拍打,并发出难受的叫声。剃头爷心生一计,把杨絮和另外一个男生叫到墙角,轻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大家嗯着,就各自准备起来。
到了半夜,杨絮突然死一般惨叫起来,直喊肚子疼。剃头爷赶紧跑到门后,死劲地拍打门板,直呼救命。不一会,门被打开了,岗哨走进来,刚问怎么回事,就被身后扑上去的男同学拿裤带缠住了脖子。紧接着,剃头爷和杨絮也扑了过去,放倒的岗哨在剃头爷他们三人的厮打中,一阵挣扎后,就一动不动了。
剃头爷他们三人刚跑出来不远,后面就来了追兵。噼噼啪啪的枪声中,男同学中弹倒下了。剃头爷跑过去摸了摸男同学脉搏,已经没反应了,就拉上杨絮,在弹雨中左闪右躲,拼命往巷道里钻……
十几天的日夜奔波,剃头爷带杨絮逃回了家。剃头爷虽然学业未成,但带回来了一个共患难的姑娘。剃头爷的父亲便在杨絮和儿子的同意下,给他们办了婚事。
回山里的剃头爷除了帮父亲打理一些生意外,还没忘替人剪辫子的功课。给谁剪呢?那时,剪辫子之风还没刮到山里,自己在族规的压制下,又不能明目张胆给人剪辫子,就用糖果哄着一些小孩,怂恿他们趁他们的爷啊爹啊熟睡后,把大人们头上的辫子剪成狗啃一样。那些大人们醒来后,除了大发雷霆外,当然还得找人修理。
这时,剃头爷便有了用武之地,做起了好人。
拿出一套山里人没见过的剃头家伙,剃头爷笑呵呵问:“蓄平头、分头还是光头?”
人家正恼着哩,破口一句:“由你,随便!”
剃头爷便对那狗啃样的头瞄一会,按人的相貌,年龄大小,开始在头上捣鼓起来。年龄大的,刮个光头,镜面样光,轻爽。离开时,拍拍光头,乐了:“不好看,可受用,轻松。”
年龄轻的,要么理个分头,要么蓄个平头,人就精神起来。完了,剃头爷拿出镜子让人瞅,说:“是不是见年轻些?”
板着的脸便起花了:“嗯。”
慢慢儿,找上门的多了,刮了光头的还要刮。
“不好看哩,还刮?”
“看顺了,一样,还去头火。还有,你上回的三国还得听下去。”
蓄分头理平头的隔些时又转来。
“不扎辫?”
“不了,蓄深了难受。再说,你那西游我还没听完哩。”
还有人把剃头爷传得神了,说他剃头能给人治头痛病,失眠症。垸里常年患头痛失眠的族长,终于熬不住了。便找来剃头爷,问:
“听说你有绝招,可以治好头痛失眠。”
剃头爷看看尖嘴猴腮的族长那烂桃一样的双眼,红得放血。再看看那罩在他头上密密的发辫,就晓得那是头火重造成的,心里就有了数。就说:“要想治头痛失眠,你得听我的。”
“你说,么样治?”
“先把你辫子剪掉,再剃成光头……”剃头爷笑笑,说,“你敢破规矩?!”
族长翻剃头爷一眼,没做声。
“不行,那我走了。”
一阵痛炸出来,像要族长的命。
“来吧。”族长抱着要裂开一样的头说。
剃头爷便扶族长坐上太师椅,拿剪刀剪起发辫来,每剪一剪,族长都要颤一下。剃头爷却在“叽吱”声里,来快感了,三国故事就从他嘴里溜出来。
慢慢地,族长不颤了,不抖了。
剪了发,剃头爷拿毛巾把族长的头敷热,再两指夹刮刀,轻轻在头上刮,顺刮,倒刮。刮得头皮泛白,发光。
干完这些,剃头爷一双细嫩的手便在族长头上按开了,观族长闭上了眼,就关了话闸,把故事打了结。按着,揉着,竟让族长打起鼾。
自那之后,剃头爷名声大震,来求他剪辫剃头的真可谓络绎不绝、门庭若市了。
欣慰中的剃头爷,在离不开他的族长的扶持下,撑起了剃头门面。剃头爷,开始以剃头为生了。
妻子杨絮也没闲着,主动给剃头爷当起了下手,给来剃头的人洗头。这在山里,女人给丈夫之外的男人洗头,也是破规矩。
开始,当然有闲言碎语,后来,杨絮用精湛的手艺堵住了人们的嘴。
做娘做老子的看剃头爷成天乐颠颠的,还能养家糊口,便认命了。剃头爷夫妻给人剃头,不贪利,不图财,虽然成天忙得团团转,但总是乐呵呵的。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剃头爷面对士兵的严刑拷问选择默不作声,足见他性格中隐忍不屈的一面;同狱友一起杀害放哨士兵一事也可看出其谲诈多端。
B.剃头爷用糖果哄骗一些小孩将家里大人的头发剃成狗啃一样的发型后,面对大人们的指责,他并不介意,主要是因为他内心愧疚。
C.虽然剃头爷和他的妻子杨絮敢于打破陈规,但是,“自己在族规的压制下,又不能明目张胆给人剪辫子”这句话可以看出剃头爷认为给人剪辫子是不光彩的。
D.“‘叽咯,叽咯’的声音,让他有一种快感”“剃头爷却在‘叽咯’声里,来快感了”。这里的“快感”源于他打破旧规矩时内心的满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描写方法,生动地展示了剃头爷剃头技艺的精湛。
B.小说多次写到“你敢破规矩”“也是破规矩”,强调了本文的主旨。
C.小说以“剃头”为线索串连全文,将剃头爷给学生剪辫子、为“大人们”剃头、帮族长治好头疼等几件事情穿插起来,使文章结构严谨。
D.文章开头提及“剃头爷身上有故事”,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8.有人认为以“破规矩”为标题更好,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9.作者熊立功在谈及自己作品时说:“我写的是草根的故事,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令我敬佩!”请以剃头爷为例,简要分析作者笔下草根人物的精神特质。
答
6.D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同狱友一起杀害放哨士兵一事也可看出其谲诈多端”错误。谲诈多端形容狡猾奸诈无比,诡计很多。同狱友出逃是他勇于反抗的性格特点。
B.“主要是因为他内心愧疚”错误。面对大人们的指责,剃头爷笑面相对,忙于为他们剪辫子,内心并无愧疚之意。
C.“剃头爷认为给人剪辫子是不光彩的”错误。不能明目张胆地给人剪辫子是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并不是因为他认为剪辫子不光彩,从文章最后夫妻二人成天乐颠颠地给人剃头便可看出。
故选D。
7.A.“文章采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描写方法”错误。“剃头爷便对那狗啃样的头瞄一会”动作描写;“是不是见年轻些?”语言描写;“剃头爷拿毛巾把族长的头敷热,再两指夹刮刀,轻轻在头上刮,顺刮,倒刮”细节描写;文中并无肖像描写。
故选A。
8.用“剃头爷”这个题目好。
理由:
①剃头爷为本篇小说的线索式人物,全文围绕他来写。
②本文着力塑造了剃头爷的形象,剃头爷形象鲜明生动,用剃头爷做题目更能凸显人物。
③通过对剃头爷的描写表现了新思潮中打破陈规陋习的主旨。
用“破规矩”这个题目好。
理由:
①更好地揭示了新思潮中具有打破陈规陋习的主旨。
②为塑造和突出剃头爷的形象服务,表现了剃头爷勇敢无畏冲破束缚的形象特点。
③描写剃头爷为学生和族人剪辫子这件事打破规矩,概括了故事的主要情节。
9.①灵活变通。剃头爷不拘泥于传统的规矩,时代变了,他会顺应时代潮流剪掉辫子,也会给别人剪辫子;当他困于牢房时,与杨絮等人心生计策,最终逃脱。
②隐忍不屈。在被拥护溥仪政变的军队抓获后,剃头爷不惧打骂,顽强抗争。
③勤劳务实。时代变化了,剃头不再是政治变动的象征,他就会从实际出发,为了生活,将剃头作为自己的职业去经营。
相关阅读
1 装台(节选)阅读答案-陈彦
装台(节选) 陈 彦 顺子新婚,只在家耽误了一天一晚上,就赶到舞台上去了。十几个伙计早都来了,不过都袖笼着双手,散落在后台门口扯咸淡。 顺子说:没看都啥时候了,非等着我 【查看全文】
2 《碗底香》阅读答案-陈小庆碗底香 陈小庆 终于开饭了,他几乎是跑着奔向食堂的。 今天做的是他最喜欢的红烧牛肉面,他看到自己饭盆里竟有好几块牛肉,最关键的是有一块还特别大,居然比一只完整的核桃还 【查看全文】
3 布拉格的歌声阅读答案-[俄]彼特洛·洛斯基布拉格的歌声 [俄]彼特洛洛斯基 行动之前,杰夫卡夫斯基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不是一次例行演习那么简单。果然,短短三个小时之后,装甲车队便开入布拉格,而天空的广播也同 【查看全文】
4 红鞋阅读答案-韩松落红鞋 韩松落 杨小萱家里,有两双鞋是动不得的。 一双是她姥姥留下的绣花鞋,粉红色的底子,绣着精致的花样。那鞋子据说是她姥姥少女时代亲手做的,一辈子也只穿过一次,在出嫁 【查看全文】
5 老地主张磨油阅读答案-冯俊科老地主张磨油 冯俊科 地主张磨油家祖上是开油坊的。他就出生在油坊里,他爹随口就给他起了名,叫磨油。 我对张磨油有印象时,他已经四十多岁,天天卖酱油卖醋。他肩上一根油膩 【查看全文】
6 雁阵阅读答案雁阵 狗娃冷冷地瞅着驼爷颠儿颠儿地晃来,双眼就变成两柄利剑。 他来了,他还算是条汉子! 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比的镜子。狗娃分明感到,袖子里的刀已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