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志
他一层一层地走上楼梯,拐弯,然后顺着宽宽的走廊向前走,直到那扇磨砂玻璃门前,毫不犹豫地一把推开了门,他看见写字台前一个花白头发的老人惊讶地戴上眼镜,望着他。
“您是党委书记吗?”他问。
“对。我姓曹。”
他听出了这位书记语调中的不快。他掏出了毕业证书、从研究生办取回的申请书、新疆大学秦老师寄来的介绍信、一份自填的人文地理研究生报名表,还有一份标明时间的备忘录,谨慎地一一摆在写字台上。最后,他退后一步,简洁而清晰地把自己的全部情况叙述了一遍。
“一个有四年制汉语专业本科生基础,六年插队新疆经历的毕业生,只因不愿去“计划生育办公室'报到,就没有报考你们研究所的资格了吗?现在距离考试一共只有十天。我和我的母校已经尽了我们能尽的一切力量,”他平静地望着曹书记,沉着而不容置疑地说,“但是没有用处。我只有直接找您谈。请您通知研究生办,让他们马上发给我准考证。”
书记放下了眼镜,慢慢地斟酌着字句。“小伙子,你不觉得,嗯,”书记先微笑了一下,“这儿是党委书记的办公室啊-门也不敲就闯进来?”
他眼睛一眨不眨地迎视着曹书记的目光:“不,我不觉得。这是人民交给您的工作。而且,”他继续冷冷地说,“我从您这座楼的传达室敲起,已经整整敲了一个月门了。您可以化个装,然后到您的传达室去试试找您自己,”他建议说。
曹书记被他逗笑了。“好吧,我马上研究你的材料,好么?只要你符合报名条件,我就通知他们发给你准考证。”
“我想请您原谅我,曹书记。我刚才的每一句话都没有礼貌,”他诚恳地盯着书记说,“因为,我实在走投无路了。您知道,只剩下十天了。”
书记和蔼地站了起来,“不,你的话,每一句都很正确。不过,小伙子,”书记在告别时满有兴趣地问道,“如果你万一考不取呢?”
“不可能。我一定要考上。”他像受伤的野兽一样,喉咙里咕噜噜地响。
“真自信呀。”书记笑着摇了摇头,然后话锋一转,严肃地问他说,“你真的这样热爱这个专业吗?”
“再见——”他嘶哑地说了一声,头也不回地奔下楼梯。
他撞开大门,飞身跨上自行车,一下子冲进了川流不息的人流。再谈下去你会丢人地流出眼泪的,他责备地埋怨着自己,你完全没有那种大河风度,你只是被那些河惯坏的一个野孩子。亲爱的老书记,等我考完了试,再次向您道歉。
他当晚把译好的李希霍芬《中国》导言的稿子又读了一遍,整理了边角翻烂的复习资料,从抽屉里取出诗稿,慢慢地拔下钢笔帽。
这首《北方的河》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写些什么,他只是重重地把笔尖刺向稿纸,让笔尖发出的嚓嚓的声音紧紧跟上胸膛里那颗心的搏动。他来不及字斟句酌,但他惊喜地发现已经有些亮闪闪的字眼排着队,不可思议地从笔下涌出,留在他的稿纸上。但他此刻无暇回顾,因为那浪涛在凶猛地冲撞着他,急躁地朝着他的喉咙、他的大脑、以及他握笔的手一下一下的冲击。黄河,额尔齐斯,湟水,无定河和永定河,阿勒泰的巍巍大山,黄土高原的沟壑梁峁,以及羊群和马群,飘浮的野花,彩陶的溪流-都挟带着热烈的呼啸一拥而至。那些大河两岸的为他熟识了又与他长别了的人们的面形正在波浪中浮沉隐现。他写着,手微微地颤抖了。他发觉自己正大胆地企图描绘一个粗犷的大自然,一个广阔的世界。他看见,在他的笔下渐渐地站起来了一个人,一个在北方阿勒泰的草地上自由成长的少年,一个在沉重劳动中健壮起来、坚强起来的青年,一个在爱情和友谊、背叛与忠贞、锤炼与思索中站了起来的战士。他急速地写着,一手按住震颠着的薄薄纸页。理想、失败、追求、幻灭、热情、劳累、感动、鄙夷、快乐、痛苦,都伴和着那些北方大河的滔滔水响,清脆的浮冰的击撞,肉体的创痛和感情的磨砺,一齐奔流起来,化成一支持久的旋律,一首年轻热情的歌。他写着,觉得心里充满了神奇的感受。我感激你,他想,我永远感激你,北方的河,你滋润了我的生命。他明白这宣泄而下的倾诉应当有个深刻的结束,这个结尾应当像那些北方大河一样,粗悍清新,动人心魄,但又不留痕迹,不动声色。
他猛地把笔摔掉,跳了起来。他抓起那叠稿纸读着,不行啊,我不仅没能写出那个结尾,而且也没能写出那种吸引我的、伟大的东西。那是一个神秘的幽灵,北方全部的魅力都因它而生。你还没有找到那神秘的幽灵,他对自己说,你还并没有真正理解北方的河。你走的地方还少,你见过的世面更少,你还没来得及在塔里木,在居延,在许许多多的北方河流旁边生活过。特别是你还没有见过黑龙江。
他终于把钢笔慢慢地插入笔帽,他决定,等考完试,到黑龙江瞻仰和调查完那条完全由一条黑色巨龙变成的大河后,再写出结尾并把全诗修改出来。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他”与曹书记在办公室的对话,凸显了“他”真诚坦率、勇敢执着等品性。
B.曹书记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作为党委书记,工作上不作为,使他陷入了一个月求告无门的艰难处境。
C.小说的叙述人称在“他”“你”“我”之间自由转换,“他”中巧妙穿插“你”和“我”,便于“他”与自我对话。
D.小说通过“北方的河”将申请准考证和创作诗歌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情节连贯为一体,构思十分巧妙。
8.在写诗过程中,“他”的心情起伏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9.“北方的河”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7.(3分)B(“不作为”理解有误)
8.(6分)①开始写诗后,内心惊喜激动;②没能写出自己满意的结尾时,烦躁气恼;③最后平静下来,转为冷静反思。(每点2分,共6分)
9.(6分)①指北方的河流,也指主人公写的诗歌;②指在河的滋养下成长的主人公及其身上青春勃发的精神;③指粗悍清新,动人心魄,但又不留痕迹,不动声色的大河风度。(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布拉格的歌声 [俄]彼特洛洛斯基 行动之前,杰夫卡夫斯基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不是一次例行演习那么简单。果然,短短三个小时之后,装甲车队便开入布拉格,而天空的广播也同 【查看全文】
2 雁阵阅读答案雁阵 狗娃冷冷地瞅着驼爷颠儿颠儿地晃来,双眼就变成两柄利剑。 他来了,他还算是条汉子! 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比的镜子。狗娃分明感到,袖子里的刀已急 【查看全文】
3 装台(节选)阅读答案-陈彦装台(节选) 陈 彦 顺子新婚,只在家耽误了一天一晚上,就赶到舞台上去了。十几个伙计早都来了,不过都袖笼着双手,散落在后台门口扯咸淡。 顺子说:没看都啥时候了,非等着我 【查看全文】
4 红鞋阅读答案-韩松落红鞋 韩松落 杨小萱家里,有两双鞋是动不得的。 一双是她姥姥留下的绣花鞋,粉红色的底子,绣着精致的花样。那鞋子据说是她姥姥少女时代亲手做的,一辈子也只穿过一次,在出嫁 【查看全文】
5 老地主张磨油阅读答案-冯俊科老地主张磨油 冯俊科 地主张磨油家祖上是开油坊的。他就出生在油坊里,他爹随口就给他起了名,叫磨油。 我对张磨油有印象时,他已经四十多岁,天天卖酱油卖醋。他肩上一根油膩 【查看全文】
6 《碗底香》阅读答案-陈小庆碗底香 陈小庆 终于开饭了,他几乎是跑着奔向食堂的。 今天做的是他最喜欢的红烧牛肉面,他看到自己饭盆里竟有好几块牛肉,最关键的是有一块还特别大,居然比一只完整的核桃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