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一:白鹿原(节选)阅读答案-陈忠实

发布时间: 2022-05-04
文本一
白鹿原(节选)
陈忠实
这年夏收之后,学堂开学了。白嘉轩被推举为学董,鹿子霖被推为学监。两人商定一块去白鹿书院找朱先生,让他给推荐一位知识和品德都好的先生。朱先生见了妻弟白嘉轩和鹿子霖,竟然打躬作揖跪倒在地“二位贤弟请受愚兄一拜。”两人吃了一惊,面面相觑忙拉朱先生站起,几乎同声问:“先生这是怎么了?”朱先生突然热泪盈眶:“二位贤弟做下了功德无量的事啊!”他感慨万千,慷慨激昂起来:“你们翻修祠堂是善事,可那仅仅是个小小的善事;你们兴办学堂才是大善事,无量功德的大善事。祖宗该敬该祭,敬了祭了也仅只尽了一份孝心,兴办学堂才是万代子孙的大事:往后的世事靠活人不靠死人呀!靠那些还在吃奶的学步的穿烂裆裤的娃儿,得教他们识字念书晓以礼义,不定那里头有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呢。”
辟作学馆的西边三间厦屋里,摆满了学生从自家屋里抬来的方桌、条桌、长凳和独凳。白嘉轩的两个儿子也都起了学名,马驹叫白孝文,骡驹叫白孝武,他们自然坐在里边。鹿子霖的两个儿子鹿兆鹏和鹿兆海也从神禾村转回本村学堂。男人们无论有没有子弟就学,都一齐参加了学堂开馆典礼。
典礼隆重而又简朴。至圣先师孔老先生的石刻拓片侧身像贴在南山墙上,祭桌上供奉着时令水果。两支红蜡由白嘉轩点亮,祠堂院庭里的鞭炮便爆响起来。孩子们全都跪伏在桌凳之间的空地上,拥在祠堂院子里的男人们也都跪伏下来。鹿子霖和徐先生依次敬了香跪了拜,就侍立在祭台两边,关照新入学的孩子一个接一个敬香叩头,最后是村民们敬香叩首。祭祀孔子的程序完毕,白嘉轩把早已备好的一条红绸披到徐先生肩上,鞭炮又响起来。徐先生抚着从肩头斜过胸膛在腋下系住的红绸,只说了一句话作为答辞:“我到白鹿村来只想教好俩字就尽职尽心了,就是院子里石碑上刻的‘仁义白鹿村’里的‘仁义’俩字。”
傍晚,白嘉轩脱了参加学堂开馆典礼时穿的青色长袍,在铜墩前蹲下来给牲畜铜青草他把青草一把一把扯过来,在膝头下捋码整齐再塞到侧口里去。鹿三双手按着钢把,猫腰往下一压,“吁嚓”一声,被铆断的细草散落下来,锢刀刃上和刽口的铁皮士都染上一层青草的绿汁。白嘉轩孺进青草说:“叫黑娃明早上就去上学。给徐先生的五升麦子由我这儿灌。”鹿三说:“黑娃上了学,谁来割草呢?”“你割我割,咱俩谁能腾出手谁去割。先让黑娃去上学。”
黑娃天不明又被父亲吼喊起来,他正要挎笼提镰去割青草,却听鹿三说:“把草镰和草笼撂下,搞上板凳上学去。”黑娃愣在院子里,似乎不大情愿地丢下笼和镰,说:“拿啥念哩?没有书,没有笔,也没有纸。”鹿三说:“你先坐到学堂盘一盘你的野性子。笔咧纸咧书咧缓两天再买。你要是盘不下性子还是窝不住的野鹑鸽,花钱买书买纸我就白撂钱了。”
黑娃把一只独凳掳上肩膀,走进祠堂大门。徐先生穿着褐色长袍背抄着手在院子里踱步,鹿三拉住儿子的手说“给先生行礼。”黑娃弯腰低头鞠躬时,肩上的凳子摔了下来,正好砸了徐先生的脚背。鹿三顺手抽了黑娃一个抹脖子,骂道:“找把你这慌慌鬼……”徐先生忍着疼不在意地说:“送进去。嘉轩给我说过了。”鹿三拉着儿子进入学堂,找到马驹和骡驹的方桌,在一侧放下凳子。马驹把一摞仿纸,一根毛笔递给黑娃:“俺爸叫我给你。”
黑娃捉着那支毛笔,拔下笔帽,紫红的笔头使他想到了狐狸火红的皮毛。他的左手染着青草的绿汁,指头肚儿变成紫黑色,捏着光滑的笔杆和绵软的黄色仿纸总觉得怯怯的。徐先生进来,领着学生念书。黑娃没有书本,就跟着徐先生愣念:“人一一之——初,性——本
(有删改)
文本二
白鹿原中耕读精神的继承
耕读文化是一种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早期以农为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并且深受科举制度、宗法制度的影响,以亦耕亦读的方式,在土地操作基础上将田园山水与耕读生活相结合的文化模式。其中,“耕”指农耕,这是农民的生活之源:“读”即读书,这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立命之本。耕读为本是中国农耕文化和中国儒家思想之精髓。
说起对耕读精神的继承,白嘉轩,这位白鹿两姓所构成的白鹿家族的族长,被称赞为“深孚众望,通达开明,品德高洁”的人物,有着不可侵犯和毋庸置疑的威严,但却躬耕于田垄,勤事稼穑无一日远离耕作生活。他又表现出了对读书人朱先生极大的信赖,将其誉为“圣人”,处处向其靠拢……
如果说白嘉轩是现实层面上完成了对耕读精神的继承的话,那么朱先生无疑是这种精神得以发扬承传的文化支撑。他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智慧与道德的化身”。如同白嘉轩的一日不肯辍耕一样,朱先生“自幼苦读,昼夜吟诵,孤守书案”,是一位一日不肯辍读的人物。同时,他也坚定地维护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主张“房要小,地要少,养个黄牛慢慢搞”,他查禁烟苗、禁绝烟土,参与放粮赈济灾民,在他制定的《乡约》中,表现出了对于不务正业的人的坚决鄙弃。
就这样,族长白嘉轩、“圣人”朱先生共同完成了对耕读精神的诠释,并使这种精神在白鹿原具有一种相对稳定的权威性:白嘉轩在族中贯彻乡约,“一时间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了庄稼汉们粗混的读《乡约》的声音”,偷摸聚赌没有了,打架骂街消失了,“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的声音都柔和缜细了”。辛亥革命掀起反封建大潮的时候,白鹿书院却依旧书声琅琅:“风搅雪”农协运动换裹了整个白鹿原,白嘉轩却能在家岿然不动地踩着轧花机……
(摘编《白鹿原中耕读精神的继承》)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先生用“小小的善事”和“无量功德的大善事”来评价修祠堂和办学堂这两件事,“小”和“大”的对比中凸显了朱先生的价值倾向。
B.学堂的建立造福了白鹿村民:白嘉轩两个儿子有了学名,鹿子霖两个儿子不必远方求学,就连长工鹿三的儿子黑娃也有了读书的机会。
C.开馆典礼仪式隆重而简朴,点红烛、放鞭炮、拜孔子、迎先生,既展现出白鹿村民对教育的虔诚,又照应了白鹿村的“仁义”二字。
D.鹿三眼中的黑娃是“野鹑鸽”“慌慌鬼”,天生一副野性子,所以他没指望黑娃能读好书,也没舍得给他买书笔纸这些文具。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耕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其产生和发展都与特定的社会背景相关,所以它的没落也是历史的必然。
B,白嘉轩和朱先生分别从“耕”和“读”两个方面对耕读精神有所继承,并凭借他们在族中的至高地位对其传播和发扬。
C.农民靠耕种维持生活,传统知识分子靠读书安身立命。祠堂里每晚传出的读《乡约》的声音就是对耕读精神的一种传承。
D.无论是辛亥革命的新思想浪潮,还是席卷整个白鹿原的“风搅雪”农协运动,都难以撼动耕读精神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8.文本一以黑娃跟读“人之初,性本善”的内容作结,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用意。(4分)
9.“耕读精神”在文本一中表现出明显的价值层次;请结合朱先生、白嘉轩、鹿三三个人物对读书的态度,探究其不同的价值层次。(6分)


6.(3分)D【解析】“没指望黑娃能读好书”属于无中生有,妄加揣测。
7.(3分)B【解析】白嘉轩和朱先生是分别从现实和精神去继承耕读精神,两人都对“耕”和“读”进行了继承和实践。
8.(4分)①作用:用“人之初,性本善”的读书声结尾,既照应前文朱先生的育人理想和徐先生的教学理念。又升华主题,突出儒家思想对白鹿原的重要价值。②意图:选取长工儿子黑娃跟读的情节作结,形象诠释耕读精神的影响,并带给读者对未来的想象。(每点2分)
9.(6分)①朱先生看来,读书是万代子孙的大事,耕读精神的价值层次为教后代识字念书晓以礼义,发掘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天下层次)②白嘉轩看来,读书是教化乡民的手段,耕读精神的价值层次为尊贤崇教,让族人和子弟能懂得“仁义”。(族群层次)③鹿三看来,读书是可能磨砺儿子性情的选择,耕读精神的价值层次为勉为为之,找寻约束子女的途径与可能。(个体层次)(每点2分)



相关阅读
1 开镰阅读答案

开镰 洪忠佩 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母亲心目中,没有什么农事比开镰收割稻子更重要了。 ②夜,是时间投在山村大地上的影子,偶尔的犬吠,一如村庄的梦呓。月光刚刚飘过 【查看全文】

2 《相马》阅读答案-郑俊甫

相马 郑俊甫 窑镇东南有一方地,跑马场大小,四周围以木桩。空地里也到处是木桩,一根根杵在那儿,极似兵戎相见的战场。窑镇人称这块地为牲畜行,也就是交易牲畜的场所。说是牲 【查看全文】

3 《一汤陈》阅读答案-2019年中考阅读

一汤陈 ①裕后街有一句口头禅:吃遍整条街,不如喝口汤。这一口汤还得上一汤陈去喝。 ②一汤陈是一间馆子的店名。店子原来叫陈八碗,老板姓陈。俗称陈八碗,还是源于祖上传承下 【查看全文】

4 火光在前(节选)阅读答案-刘白羽

火光在前(节选) 刘白羽 我们命令你们:奋更前进 毛主席、朱总司令1949年4月21日《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夜间十一点钟,云散月出,江上闪着白光。 在港汊的芦苇丛中,指导员李春合 【查看全文】

5 鸟又飞回来了阅读答案-京格格

鸟又飞回来了 京格格 小镇在北方,四季分明。马嫂望着衣带渐宽的河床叹息着:蒲河都开了,咋不见鸟儿的影子? 婆婆去世了,儿子去南方读研,五十岁的马嫂从岗位上退下来。马嫂 【查看全文】

6 芦花荡阅读答案-孙犁

芦花荡 孙犁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