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一:东坛井的陈皮匠阅读答案-何晓

发布时间: 2022-06-04
文本一: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晓
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对,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后花园里的绣楼是皮匠女儿的,虽说她自从上大学以后,二十多年了,也就只有春节才回来,可皮匠还是原样留着。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中间被国家安排去皮革厂工作,后来又回到了老地方,继续做他的皮匠。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东轩笔录》《渑水燕谈录》《湘山野录》《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涌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寄给了牟汉达教授。
从此,陈皮匠和古城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画讲究“留白”,“计白当黑”。小说也要“留白”,不能写得太满。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变了。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是上帝,他什么都知道,比如巴尔扎克。读者是信徒,只有老老实实地听着。二十世纪的读者和作者是平等的,他的“参与意识”很强,他要参与创作。我相信接受美学。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如果一篇小说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你都说了,要我干什么?一篇小说要留有余地,留出大量的空白,让读者可以自由地思索,认同,判断,首肯。
要使小说语言有更多的暗示性,惟一的办法是尽量少写,能不写的就不写。不写的,让读者去写。古人说:“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写少了,实际上是写多了,这是上算的事。当然,这样稿费就会少了。一个作家难道是为稿费活着的么?
(选自汪曾祺《谈小说的语言、结构和首尾》)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别人对陈皮匠“一个老高中生去当皮匠”的评价,既表现出这些人对陈皮匠的不理解,又展现出陈皮匠清高孤绝的心志以及坚定的人生目标。
B.从陈皮匠的藏书来看,内容与古城文化、家族历史相关,数量繁多,且都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这对牟教授论文的诞生起到了关键作用。
C.陈皮匠把多年的藏书贡献出来的举动,说明他意识到自己并非专家,难以深究这些藏书的学术价值和丰厚内涵,认定牟教授能发掘其更大价值。
D.结尾“陈皮匠和古城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的交代,表达了陈皮匠在完成自己的心愿之后那种如释重负、生活终于回归正轨的惬意。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对古城的描写属于社会人文环境,展示了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看似闲笔,实则为陈皮匠性格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B.小说把陈皮匠和只关注古城文化商机的古城人进行对比,展现出在商业化冲击下,陈皮匠守护传统文化的寸步难行以及守护者的孤独和无奈。
C.小说对古城、老街、守老规矩、摆摊买书的介绍让主人公的出场充满传奇色彩,如武侠小说中的绝世高手一般,未出场就引起读者的强烈兴趣。
D.小说写陈皮匠寄书前对牟教授的论文读了一遍又一遍,并对藏书重新造册,一一核对,刻画出一个对文化赓续要求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形象。
8.文本一中陈皮匠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简要概括小说为陈皮匠的这句话做了哪些铺垫。
9.文本二说:“小说也要‘留白’,不能写得太满。”请结合文本一加以分析。(6分)


6.C(A“清高孤绝”错,B 极高文学研究价值错,牟教授的论文为历史方面论文 D“如释重负、生活终于回归正轨的惬意”错)
7. B“寸步难行”错
8.陈皮匠的这句话是说自己终于等到有专家能够帮助他挖掘这些藏书价值、赓续古城文化、家族文化根脉的时候。
(1)介绍陈家大院后面一套天井是陈皮匠的藏书室。
(2) 陈皮匠遵守“时不过午”的规矩,上午摆摊,下午购书,皮革厂工作后仍坚持摆摊。
(3) 陈皮匠每天晚上一般都待在藏书室。
(4) 陈皮匠一听女儿带回来的是历史专家,心里就有数了。
9.(1)对陈皮匠的女儿着墨很少,但是通过女儿自从上大学在外二十几年到带回历史专家的时空跨度,读者可以想象皮匠女儿应该也是一位历史学方面的学者,而且背后默默支持父亲多年的藏书行为,帮助父亲完成传承古城文化、家族文化的心愿。
(2) 对陈皮匠购书、每天待在藏书室整理书籍的行为描写简略,留给读者大量空白,对书籍精挑细选,对藏书整理工作躬耕不辍的陈皮匠形象通过读者想象跃然纸上。
(3) 对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的场面没有展开细致描写,读者可以去想象皮匠的激动,教授的如获至宝,以及女儿为父亲和教授都能如愿的欣慰和高兴。
(4)教授收集到宝贵资料后,对藏书的学术研究及论文创作略去不写,留下了想象空间,教授是如何潜心研究、苦心经营的,读者自去想象。
(5)结尾写陈皮匠把藏书全部寄给教授后,“也和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小说戛然而止,意味深长,也产生不写之妙,让读者体会到皮匠完成自己的夙愿后,终于可以放下一桩心事的满足和踏实。



相关阅读
1 《一汤陈》阅读答案-2019年中考阅读

一汤陈 ①裕后街有一句口头禅:吃遍整条街,不如喝口汤。这一口汤还得上一汤陈去喝。 ②一汤陈是一间馆子的店名。店子原来叫陈八碗,老板姓陈。俗称陈八碗,还是源于祖上传承下 【查看全文】

2 芦花荡阅读答案-孙犁

芦花荡 孙犁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 【查看全文】

3 开镰阅读答案

开镰 洪忠佩 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母亲心目中,没有什么农事比开镰收割稻子更重要了。 ②夜,是时间投在山村大地上的影子,偶尔的犬吠,一如村庄的梦呓。月光刚刚飘过 【查看全文】

4 鸟又飞回来了阅读答案-京格格

鸟又飞回来了 京格格 小镇在北方,四季分明。马嫂望着衣带渐宽的河床叹息着:蒲河都开了,咋不见鸟儿的影子? 婆婆去世了,儿子去南方读研,五十岁的马嫂从岗位上退下来。马嫂 【查看全文】

5 《相马》阅读答案-郑俊甫

相马 郑俊甫 窑镇东南有一方地,跑马场大小,四周围以木桩。空地里也到处是木桩,一根根杵在那儿,极似兵戎相见的战场。窑镇人称这块地为牲畜行,也就是交易牲畜的场所。说是牲 【查看全文】

6 火光在前(节选)阅读答案-刘白羽

火光在前(节选) 刘白羽 我们命令你们:奋更前进 毛主席、朱总司令1949年4月21日《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夜间十一点钟,云散月出,江上闪着白光。 在港汊的芦苇丛中,指导员李春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