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到包扎所时已是下午两点钟了,那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一边放东西,一边喘息地喝水,同时还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他说的什么我没大听清。好像是说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向老百姓去借,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
我和通讯员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桃,露出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道款,讪讪地开口借被子。被子拿出来,我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他绷着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千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后来她问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炮响起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能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或是喂一点饭食。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做了我的下手。
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桅下的那块门板上,—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记我当作医生了,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他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啊”了一声。我看见的是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者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低者头,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地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文本二:
茹志鹃在《我写(百合花)的经过》中写道:《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都不是真人真事,也不是依据真人真事来加工的。但是小说里所写的战斗,以及战斗的时间地点都是真的。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之一,总攻海安战斗的时间,正是一九四六年的八月中秋。那时候,我确实是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里做战勤工作。我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也正是去借被子。而该小说中对通讯员的描写,则主要取材于我在莱芜战役中和一位通讯员去战斗最前沿的亲身经历。我在确定小通讯员的性格、特点的同时,就出现了一个女性的“我”,来串起整个故事。
茅盾在文中写道:“《百合花》有它独特的风格……它的风格就是:清新、俊逸。这篇作品说明,表现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作者善于用前呼后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高一气贯穿,首尾灵活。”“我以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千余短病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高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
《战争中的另类百合》一文的作者史晓玮认为:《百合花》“关注于战争中人物心灵世界的变化,以另类的艺术展示视角、情感视角和审美视角,对革命战争和革命战士进行了另类的阐述,产生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为单命战争题材文学开创了独特的艺术,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一九四六年的中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作者运用历史事件的真实时间,带领读者走进那段峥嵘岁月。
B.新媳妇一开始不肯借被子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这条全新的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也可能因为借被子的通讯员不善言辞。
C.新媳妇当着通讯员的面将被子借给“我”,就是故意气通讯员,而“我”让通讯员抱走被子,缓和了紧张气氛,利于军民和谐。
D.在护理伤员时,新媳妇红了脸,只同意做“我”的下手,而在给通讯员擦拭身子时丝毫没有忸怩羞涩之态,显得庄严而虔诚。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感受。
B.“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迁怒于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C.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
D.“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思想情感的美好起到了正衬作用。
8.找出文本中“前呼后应”的细节描写一例,分析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4分)
9.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观照战争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
答
6.(3分)C(“故意气通讯员”理解有误。)
7.(3分)B(通讯员的话表达的是没有借到被子的不满,他得知真相后也没有自责。)
8.(4分)答案示例:前呼后应的细节:通讯员军装肩头上的破洞
第一处写通讯员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新媳妇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不肯。表现了通讯员的慌张、腼腆,新媳妇的热心、真诚、淳朴
第二处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依然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表现了新媳妇对通讯员舍己为人不幸牺牲的悲伤、崇敬之情。
评分建议:每点2分。其他前呼后应的细节描写,分析合理即可。
9.(6分)①女性观察细致,以其视角叙述故事,可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情节的生动性,让人如临其境。②女性感觉敏锐,可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如通讯员的牢骚、新媳妇的羞涩,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特点。③以女性视角描写战争,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更能批判战争的罪恶。④以女性视角写作,形成清新、俊逸的风格,更能打动读者,更好地彰显“人性美”的主题。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对即可。
相关阅读
1 下雨天出门远行阅读答案-沈婧懿
下雨天出门远行 沈婧懿 ①多年以后,每当他站在火车站的大门口,总会想起他拖着行李箱独自去远方的阴雨绵绵的那个下午。 ②那天下午,他收拾完上路必需的行装,背上吉他,拖着 【查看全文】
2 遍地白花阅读答案-刘庆邦遍地白花 刘庆邦 收秋之后,村里来了一个女画家。 村民觉得奇怪,这会儿场光地净的,要红没红,要绿没绿,要金黄没金黄,有什么可画的呢。可女画家每天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画 【查看全文】
3 家书阅读答案-谢志强家书 谢志强 上海青年赵思风1964年之前,对房子的概念是:房子在地面上。不过,他响应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在上海的人民广场,听过王震将军的动员报告,看过 【查看全文】
4 讹诈阅读答案-梁晓声讹诈 梁晓声 老会计半年后退休。 他供职的一家国有公司正在改制。几天来公司经理忙碌又亢奋,老会计却觉得自己似乎是局外人。但他期待着经理找他,因为公司有一笔小金库资金, 【查看全文】
5 爱的牺牲阅读答案爱的牺牲 欧亨利 乔和德丽雅在一个画室里见了面,那儿有许多研究美术和音乐的人经常聚会。乔和德丽雅一见倾心,短期内就结了婚。夫妇租了一层公寓,那是一个寂静的地方,单调得 【查看全文】
6 岁寒三友(节选)阅读答案-汪曾祺文本一: 岁寒三友(节选) 汪曾祺 前文内容简介:办草帽厂的王瘦吾、开炮仗店的陶虎臣、画画的靳彝甫三人是老友,人品极好而性情各异。他们一度都交了好运草帽厂生意红火,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