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一:谁能在战争中取胜 王树增 文本二:60年非虚构战争文学的新标杆 陆文虎

发布时间: 2023-04-01
文本一:
谁能在战争中取胜
王树增
1950年11月26日,北朝鲜北部的盖马高原上一片冰雪。白天的气温是零下20-25℃。从中国东北地区吹来的西伯利亚寒风横扫着高原荒凉而险峻的沟壑。一条狭窄弯曲的碎石路从朝鲜半岛东海岸的咸兴一直向高原的深处爬去,蜿蜒伸过狼林山脉凌乱而巨大格皱之中,小路所经过的地方的名字听上去令人毛骨悚然:死鹰岭、剑山岭、荒山岭、雪寒岭……
美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坐在直升机上往下看,他看见的是一个雪雾迷漫的世界。在这个一直令他心存戒心的混沌世界中,史密斯企图发现冰雪上有一支蠕动着的队伍:这支队伍没有明显的国籍标志,士兵的棉衣近似于裸露岩石的颜色,其中有的士兵因为没有棉衣而把棉被蒙在头上,棉被也不是一律军用制式的,间或有些是农家的碎花棉被。这样的一支队伍如果此刻在盖马高原上应该会很醒目。
史密斯在盖马高原上什么也没看见,尽管他命令直升机的驾驶员飞得再低一些。
这时,在朝鲜半岛北部的西边,战场西线中国军队的进攻已经开始了。
盖马高原距西部战线几百公里,史密斯的心里空旷而不安。
听说中国人隐蔽的本事很大,但是,他们总不能像鼹鼠一样在土层下行走吧?陆战一师的侦察机飞到鸭绿江边的渡口,回来报告说确实没有大兵团接近的痕迹。
直升机发动机的声音震耳欲聋,使史密斯的心情更加烦躁不安。为了能把地面上的情况再看清楚些,史密斯打开了舱门,猛烈的寒风立即穿透他厚厚的皮夹克,刀子一般刺入了他的骨髓中。
极度的寒冷!
史密斯看了一眼挂在舱门边的温度计,温度计的表面已经结了冰霜,他用皮手套擦了擦,最后勉强看清了刻度,气温已是零下40℃!
史密斯关上舱门,身体僵硬地坐着,思维也僵硬了,他觉得自己的大脑都已结冰了。
感恩节那天,东线的美军和西线的美军一样,官兵们享受了一顿丰盛的节日晚餐。在美第十军的指挥部里,节日气氛被夸张渲染的程度让包括史密斯师长在内的很多军官都感到不自在。
银器和刀叉,还有鸡尾酒和精美的姓名卡片,这些应该摆在加利福尼亚海滩上的东西现在荒诞地出现在这个遥远的远东战场上,令军官们陷入了一种无法摆脱的怪诞情绪中。更令军官们感到怪异的是军长阿尔蒙德眉飞色舞的表情,将军在餐桌的一端不断地开着军中常见常听的猥琐玩笑,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坐下去,然后反复讲述他亲自飞到鸭绿江边的惠山镇,与美第七师的官兵们以中国满洲为背景合影留念的情形。尽管第七师师长戴夫·巴尔告诉他说,士兵中已有18人冻掉了双脚,但令阿尔蒙德感兴趣的事是立即向麦克阿瑟报告好消息。就在美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在感恩节的宴会上大讲特讲第七师的“光荣”时,巴尔师长小声地对史密斯师长说出了他对美军在东线行动的忧虑:“是他逼着我不顾一切地前进的,没有侧翼的保护,天气极其恶劣,我手头上的补给从来没有超过一天的用量,好像占领鸭绿江边的一个前哨阵地,就他妈的赢了这场该死的战争了,这真让人弄不明白!在这个根本没有路的鬼地方,咱们还是小心点为好!”
巴尔师长的担心在不久后被残酷地证实。他的美第七师在感恩节得到短暂的满足之后,立即陷入了盖马高原的狂暴风雪中,他们在严寒里一步步地走进了中国士兵铺设的死亡陷阱。
此刻,直升机上的史密斯师长再次透过舷窗往地面上看,盖马高原上正在刮风,旋转的北风把雪粉吹起来,使高原一片迷蒙。
也许中国军队真的还没赶来?史密斯想,从中国俘虏单薄的衣服上看,他们不可能经受住如此的寒冷,他们如果一动不动地在这里的雪地上趴上哪怕半个小时,他们就会被冻死——无论如何,中国士兵也是人。
史密斯错了。
就在史密斯的直升机下,数万中国士兵正潜藏在北朝鲜盖马高原这迷蒙的冰雪之中。他们没有被冻死,他们还活着,他们在等待着攻击的命令。
(节选自《远东:朝鲜战争》)
文本二:
60年非虚构战争文学的新标杆
陆文虎
在战事相对和平的年代里,战争文学却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与小说等虚构文学比肩并立的非虚构战争文学,因有了王树增的战争文学,而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水准。法国作家萨特曾预言非虚构文学“将成为文学最重要的形式”。当今之世,这种文体的成熟,已经树立了标杆,构建了系列,形成了规模,显示了魅力,使得我们可以从此不必再拘泥和纠缠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一类并不准确的名称,而使用“非虚构文学”来指代这一类作品。王树增生当其时,为非虚构战争文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王树增把浓厚的现实情怀、真实的历史叙述、完美的文学手段较好地结合起来。对一名成熟作家来说,写作没有问题,王树增倍感困难、用力最多的是搜集历史细节。由于战场广阔,参战人数众多,朝鲜战争亲历者遍布世界各地,普遍采访实难办成。尽管如此,王树增还是尽可能地查阅文献、踏勘战场、走访人物,采集、比对、甄别,力求真实。
(节选自《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6.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的标题是“谁能在战争中取胜”,这个标题以疑问句的形式设置了悬念,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B.文本一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叙述者能够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作出解释和评价,但是不如采用第一人称更能体现作品的真实性。
C.“极度的寒冷!”“史密斯错了。”这两句都是独句成段,都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D.文本一开篇写到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确切的气温,这样基于非虚构的创作便于把读者带入情境当中。
7.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当今和平的年代,非虚构战争文学逐渐成熟,与小说等虚构文学比肩并立。
B.战场上已有美国士兵冻掉了双脚,是因为以戴夫·巴尔为代表的美国军官们只想立战功,对战士们漠不关心。
C.“他们没有被冻死,他们还活着,他们在等待着攻击的命令。”三个句子短促有力,增强了语势,表现了中国军队以坚韧的毅力静待战机开启,面对艰苦的作战环境敢于亮剑、勇于胜利的精神。
D.我们使用“非虚构文学”来指代战争文学这一类作品,使得我们可以从此不必再拘泥和纠缠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一类并不准确的名称。
8.坐在直升飞机上,史密斯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二称赞“王树增把浓厚的现实情怀、真实的历史叙述、完美的文学手段较好地结合起来”,请简要分析在文本一中“完美的文学手段”是如何体现的。(6分)


B C
8.(每点2分,共6分)
①史密斯在飞机上俯视雪原,他对装备落后、补给困难的中国军队充满轻视,此时他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他傲慢地认为中国军队是“蠕动”着的没有战斗力的军队。
②当史密斯命令驾驶员飞得再低一些的时候,他的内心已经有了不安,冰雪覆盖的盖马高原看不到中国军队的踪迹,他先前内心对中国军队的丰富想象此时变得空空荡荡。
③史密斯打开舱门观察,依然一无所获,他觉得自己思维僵硬、大脑结冰了,情况出乎他先前的想象,此时军情难知,战况难断,他已经紧张到无法思考。
9.(任选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①情节上,感恩节晚餐这一部分采用了插叙,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叙事有了波澜。
②人物上,通过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刻画等手段,生动刻画了以史密斯、阿尔蒙德、戴夫·巴尔为代表的美军军官形象。
③环境上,用史密斯在飞机上的俯视观察,真实客观地还原了当时朝鲜战争严酷的自然环境。
④语言上,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



相关阅读
1 讹诈阅读答案-梁晓声

讹诈 梁晓声 老会计半年后退休。 他供职的一家国有公司正在改制。几天来公司经理忙碌又亢奋,老会计却觉得自己似乎是局外人。但他期待着经理找他,因为公司有一笔小金库资金, 【查看全文】

2 遍地白花阅读答案-刘庆邦

遍地白花 刘庆邦 收秋之后,村里来了一个女画家。 村民觉得奇怪,这会儿场光地净的,要红没红,要绿没绿,要金黄没金黄,有什么可画的呢。可女画家每天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画 【查看全文】

3 岁寒三友(节选)阅读答案-汪曾祺

文本一: 岁寒三友(节选) 汪曾祺 前文内容简介:办草帽厂的王瘦吾、开炮仗店的陶虎臣、画画的靳彝甫三人是老友,人品极好而性情各异。他们一度都交了好运草帽厂生意红火,炮 【查看全文】

4 爱的牺牲阅读答案

爱的牺牲 欧亨利 乔和德丽雅在一个画室里见了面,那儿有许多研究美术和音乐的人经常聚会。乔和德丽雅一见倾心,短期内就结了婚。夫妇租了一层公寓,那是一个寂静的地方,单调得 【查看全文】

5 家书阅读答案-谢志强

家书 谢志强 上海青年赵思风1964年之前,对房子的概念是:房子在地面上。不过,他响应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在上海的人民广场,听过王震将军的动员报告,看过 【查看全文】

6 下雨天出门远行阅读答案-沈婧懿

下雨天出门远行 沈婧懿 ①多年以后,每当他站在火车站的大门口,总会想起他拖着行李箱独自去远方的阴雨绵绵的那个下午。 ②那天下午,他收拾完上路必需的行装,背上吉他,拖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