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阅读答案-赵威

发布时间: 2023-07-09
大先生 
赵威
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北风裹挟着雪片,在空中横扫。薄暮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是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那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聊着聊着,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嘿,正好村小缺个先生。
  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村人的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他说李白一半是诗,一半是酒,他最讨厌喝酒,也便只佩服半个李白了。
  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
  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材,严丝合缝。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厢房里,是留给自己的。不教书了,自己也老了,大先生认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等着哪天躺进去了,身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却越活越精神。
  想不明白的事不只这一件。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了,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
  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再后来,还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
  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小说开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凌先生的木匠技艺高超。
B.人无完人,大先生有学识,才德兼备,但“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有着文人相轻的毛病。
C.大先生嘴笨,肚子里的学问讲不出来,“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所以一时得不到学生们的认可,但也不苛待学生。
D.小说对大先生进行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又通过他人来对比衬托,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活的人物。
7.文中对大先生作为木匠手艺人身份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会做木工,所以三叔三婶才让他留宿,才知道他有文化,于是请他做代课老师,木匠手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因为既是通文墨的教书先生,又是技术高超的手艺人,所以格外受村里人尊敬,体现了当地民风的淳朴。
C.退休后把旧课桌搬回家,做成棺材,认为最后躺进去“是一生最大的幸福”。所求如此简单朴实,丰富了人物形象。
D.用每月领到的退休金买木料做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无私奉献、感恩图报的可贵品质深化了小说主题。
8.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的是画他的眼睛。”小说中多次写到大先生“眼睛变得浑浊”,请找出来并分析大先生每次“眼睛变得浑浊”时的心理状态。(6分)
9.陈忠实说:“作家写作应该坚持真实性第一这个基础原则,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这也是读者对你的作品和你这位作家建立信任感的基础。”阅读本文,你感受到了作品的真实性,建立对作家的信任感了吗?请说说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6分)


6.选C。解析:A项,开篇句子没有比喻。B项,借列举李白衬托自己。D项,有侧面描写,但没有“对比衬托”。
7.选A。解析:三叔三婶首先是“看他可怜,天又冷”才让他留宿,之后才知道他会木匠手艺活。
8.解析:①第一次:三叔三婶看他可怜,留他过夜,他被三叔三婶的善良所感动,却无法用言语表达感激之情。②第二次:大先生给学生讲李白的《静夜思》,讲“思归之辞”,不觉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是想到自己客居在外,思归而不得的感伤。③第三次: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给大先生补上每月3000块的退休待遇,大先生心有不安,却被村支书告知这是国家政策,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内心深深感动。(答对一点2分,三点6分)
9.解析:
示例一:真实。①细节真实,凌先生要饭时以及上课时的神情、动作等细致生动,真实细腻地体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②背景真实,“农村撤点并校”,“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等时代背景强化了小说的真实性。③形象真实,作者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多角度刻画形象,展现大先生的优点,也不回避大先生的缺点,形象不单一,不脸谱化。
示例二:不真实。①形象不合逻辑。逃荒来村里几十年,没有家人,思归却不回乡。有学问,手艺好,在村里定居几十年却未成家。②情节前后矛盾。瞧不上文人,“只佩服半个李白”,却有一肚子学问。对教育充满热情,上课却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
(答对一点3分,答对任意两点6分)



相关阅读
1 穿白衬衫的老黄阅读答案

穿白衬衫的老黄 陈年喜 我现在打工的地方,当地人采买生活日用品时使用的背篓非常有特点,竹篾编织,圆筒形,很高,上至肩头下到屁股,方便行走也方便就着地坎歇息,不占双手还 【查看全文】

2 剖面阅读答案-劳马此小说题为"剖面",具有丰富含义,请加以概括

剖面 劳马 与儿子的交流本来就不多,自从他当了画家,我们父子之间更是无话可说。 儿子画油画,擅长人物,瞧不上风景。我曾让他画一幅山水挂在我的书房,他很不屑,鼻子哼出声 【查看全文】

3 一罐棉籽油阅读答案-非鱼

一罐棉籽油 非 鱼 ①地坑院的日子让大妞憋屈,加上又是女娃,不受全家人待见,于是,童年时期的她就在外奶家长成了没王的蜂。观头村把姥姥叫外奶,姥爷叫外爷。但对大妞来说, 【查看全文】

4 磨刀匠进城阅读答案-肖国才

磨刀匠进城 肖国才 ①仲春的一个周末清晨,小区门口来了位衣着朴实、满脸笑容的磨刀匠。身材魁伟,嗓音洪亮,一声磨-菜-刀哟的吆喝,穿破晨雾,回声不绝,引来小区居民和过往的 【查看全文】

5 我的呈奶酪蛋糕形状的贫穷阅读答案-村上春树

我的呈奶酪蛋糕形状的贫穷 村上春树 我们都管那个地方叫三角地带。此外我琢磨不出如何称呼是好。因为那的的确确是个三角形,画上画的一般。我们住的三角地带细细长长,状如楔子 【查看全文】

6 国宝阅读答案

国宝 吴承墨刚走下站台,梅城就用一场裹着梅花气息的温润小雨款待了他。让他感到温润的,还有王老板的那双手。见面握手是一种常见礼节,可王老板握着他的手时,掌心竟有些发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