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夜话阅读答案-李广田

发布时间: 2023-09-14
江边夜话
李广田
山渐渐低,水渐渐阔,眼界逐渐扩大,心情也就更觉得舒畅些了。下午三点钟,我们就到达了高鼻梁。为什么叫高鼻梁呢?是因为本地人生的鼻梁特别高吗?还是这里有一个山头像人的鼻梁骨呢?向本地人打听,才知道原名是高北阳,讹为高鼻梁了。早早地到达,是行路人的愉快,不但觉得诸事从容,而且觉得可以做出些有趣的事来。但要做些什么呢?也不知道。除非等我们的小船,船来了,就搬行李,然后到江边打水盥漱,脱鞋濯足。等到队员们分配妥当晚餐后,已是暮色苍茫,江风也凛冽了。
“每小队一斤生萝卜,一两盐,每人还分两个馍。”队员们高兴地传语着。他们分住在人家屋里,借了炉灶自己炊食。我们几个在江边一个吴姓家里安顿下来。
这地方人家不多,都是低低的茅屋,没有庭院。有几家卖面食和酒肉的,大概最近才开始。远处,江水两岸的高高山头,有几座碉堡雄踞着,给这地方平添了一种特殊神色。
我们住的这个吴家,只有一大间草房,一大间内又分成几小间。进门一间,似乎是专为居留客人并招待买卖用的,门口挂着肉,门后放着几案。有两张木床,就是睡的地方。我们住在这里,仿佛会给人家不便,颇有些不安,但看到他们诚实而亲切的态度,倒觉得自己的多心是多余了。
“老先生今年多大年纪呀?”大队长问。
“啊,你说我吗?”吴老头惊异的望望我们,笑着回答,“哈哈,六十挂零啦。”
“好哇,你老人家很壮实啊!”
“嘿,穷人不壮实还行吗?”
他给我们张罗点灯,灯影里,看他那含在满脸皱纹和短短胡髭中的微笑,有一种深湛的和平之感。
他的女人,一个稍稍驼背的老妇人,偶尔从灶间出来,她似乎穿着宽博的古装,头上蒙着印花头巾。我们不曾看见他儿媳妇,只听见她在内间里忙活的声音。
“我们原是住在山后的,”老头在菜油灯上燃了烟斗,说道,“从去年,啊,是前年啦,听说外面又打起仗来,这里过路的客人多起来了,便搬到这里来住了。”
从他的叙述里,我们知道他原是船户出身,年轻时因为船上的生意赔了本钱,于是把船卖掉,只耕田度日。现在他做豆腐、馒头以及猪肉等生意,这是他儿子经营的。
“咳,什么都不容易,胡弄着吃口饭罢了!”他笑着说。
真是一个可爱的老人。我们行路人对于这样的老人是愿意把一切都予以信托的,我们将要吃些什么呢?这是当前的问题。“随便给我们弄点吧,老先生。”吴老头听了我们的话,到内间吩咐了一番,回来时两手向两边一分,抱愧地说:“唉,对不起,我们没有盐,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盐了!”
对此,我们并不觉得稀奇,我们沿途屡次经验过盐的恐慌。这些地方因交通不便,时常无盐可卖,大多数贫寒人家几乎永远吃着淡食。我们在一个有盐可买的地方,买了很多盐带着,预备分给队员,我们现在就要分给他一些,我们愿意把更宝贵的东西赠他,这是从河南买来的海盐,我们一直放在手提箱内,偶尔用过,但大部分还留着,我们拿一个沉甸甸的纸包递给老人。
“什么?”他惊异了。
“海盐啊,我们给你老人家。”
“海盐?——唵,海盐是香的,我们这地方是吃不到海盐的,我们这荒山里!”
不多时,就有香气传来,大盘的炒白肉和烙油饼端来了,我们像一群小孩子,贪馋地领受这一次盛馔,自从在白河吃过一次炙油饼后,我们许多日子不知肉味了。
“喝什么呢?请你们喝豆汁吧,现在就推磨子,一开锅就行。”老头指着内间里,我们听到碌碌声,知道在磨豆腐。豆腐磨子声中,我们有片刻寂静,似乎听到江水声。夜已经深了。
丁令丁令,我们猛然一怔。
“跑信的过去了。”老人低声说。
“邮差为什么带着铃铛呢?”我们不明白。
“怕有虎啊狼啊什么的。”老人回答。“它们怕响器,跑信的人夜晚把一个铃铛挂在身上,走起来丁令丁令的。”他说后山那些地方都是深山老峪。
内间里叫了一声,老人进去了,出来时端了豆汁,新鲜纯粹,我们每人都喝了几碗,淡淡的,甜甜的。我们问到了去安康的道里,老人说:“从脚下到安康七十五里,以前每十里一个探子,就和现在跑信的一样。”谈起过去,我们问他:“过去好呢还是现在好哇?”他用手拢了下胡子,“反正打仗,穷人还是穷人……”话未说完,他沉默了。我们把胜利的故事以及种种希望讲述给他听,他也起劲起来。
吃完豆汁,灯里的油已将尽,屋子里暗起来。忽然外面有橐橐的脚步声,老人机灵地站起来,自言自语,“小回来了”,一边说着去开门。门开处闪进一个魁梧的影子,这是他的儿子。这个“小”,可真不小。老人说:“天不早了,先生们休息吧。”
大概刚过半夜,老人一家已经起来操作,给我们预备水和饭,还准备一天的买卖。他们不惊扰我们,都轻手轻脚地活动,也不说什么话。
早晨七点半,我们就向安康出发了。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写由“高鼻梁”的地名引发联想,向当地人打听名称的由来,颇具趣味,与人物“舒畅”“愉快”的心情相映衬。
B.文章主要写抗战时期的一个侧面,未正面写打仗却多处交待战争背景,如碉堡、吴家老人搬家、邮差挂铃铛等内容。
C. “我们”住宿的吴家条件简陋,一开始“我们”担心给吴家人添麻烦,后来被他们的亲切感染,一晚上都相处融洽愉快。
D.老人听“我们”讲述胜利的故事以及种种希望时很有兴致,体现了普通百姓朴素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人回答大队长年纪问题时轻松随和,行文中多处写“笑”的细节,与“可爱”“深湛的和平”等词一并传神地刻画出老人的形象。
B.“我们像一群小孩子,贪馋地领受这一次盛馔”,用词活泼贴切,表达了“我们”享用美食的喜悦心情,同时流露出多重生活况味。
C.可口的菜肴、新鲜的豆汁,体现吴家人的款待。老人的妻子和儿媳在内间忙碌,她们的形象仅用侧面描写简单绘出,鲜活真实。
D.老人在儿子回家时一系列细微的动作和语言,可见他对儿子的关心。“这个‘小’,可真不小。”这句中的两个“小”含义不一样。
8. 本文以时间为序安排内容,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9.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在亲切自然的文字里,让人体味到淳朴人生”,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6.B(“邮差挂铃铛”不对)
7.C(“仅用侧面描写”不对)
8.
①符合生活实际,行文有条不紊。“下午三点钟”“暮色”“点灯”“夜已经深了”“油已将尽”“刚过半夜”“早晨七点半”,真实记录一行人在高鼻梁的留宿经历。(2分)
②随着时间推移,一方面,“我们”与吴家老人交谈逐渐深入,双方形象更加清晰立体;另一方面,对地域环境、风俗民情的认识和感受,愈加清晰深刻完整。(任意一方面2分)
9.
①人物对话真挚亲切、充满信任,让人感受到村民的纯朴善良、爽快明朗、热情好客,以及“我们”对村民真切关心与感激的情意。
②叙述语言质朴,写出环境的荒凉、物质的贫穷,反映村民自然的生活状态、平和的人生态度。
③以第一人称写,真实自然,便于抒情,让人体会到抗战期间“我们”一行人在迁徙跋涉的艰辛中,依然充满希望、保持乐观的朴素美好品质。(每点2分)


相关阅读
1 西征记(节选)阅读答案-宗璞

西征记(节选) 宗璞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孟嵋坐在教室里,这正是她陪姐姐孟峨来上英文课的那间教室。如今自己是大学生了,在这里上课 【查看全文】

2 《紫色眉豆花》阅读答案-张炜

紫色眉豆花 张炜 老亮头分工管菜园,总爱把眉豆架搭得高高的。 有个叫小疤的姑娘和他一块儿管菜园。 她很漂亮。名字叫小疤,其实细润光洁,谁也找不出一个疤来。 老亮头没有老伴 【查看全文】

3 雕花烟斗阅读答案-冯骥才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又似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 【查看全文】

4 高高的海浪阅读答案-布卢姆

高高的海浪 布卢姆 亚历克斯和我的生活节奏太快,没有一点空余时间。 我们的生活条件非常不错,我们的吧台也总是满满的。 我们周末也要工作。亚历克斯是进口商,他的第六感觉非 【查看全文】

5 画蟋蟀阅读答案-周东明

画蟋蟀 周东明 他不是画家,是画匠。 他在松州城是很出名的画匠,画匠喜欢画蟋蟀,他画的蟋蟀就像真的蟋蟀一样,活灵活现。 画匠画蟋蟀痴迷,为了画好蟋蟀,一到秋天,每天晚上 【查看全文】

6 文本一:南泥湾阅读答案-曹安国《侯发山小小说构思艺术技巧初探》

文本一: 南泥湾 侯发山 ①直到父亲去世,我才解开他身上所有的谜。 ②我刚刚懂事的时候,曾问过父亲:大,我的爷爷奶奶呢,我怎么没见过他们?父亲说: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