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的党员》阅读答案-七月

发布时间: 2019-08-01
李家的党员
七 月
枣树村有个叫老九的,当了10个年头的兵,入党没提干,复员回村了。
复员的老九和父亲说,直接落脚在县城里做生意,闹腾几年。壮志雄雄,要赚个金钵满盆。父亲支持他,说拼光家底也支持他,只要他会翻着跟头挣大钱。
复员的老九和父亲说,闹腾几年回村当干部,当村长,当书记。
父亲说他从部队里刚出来头脑简单,幼稚幼稚太幼稚,随后追问了一句:“不管是挣是赔?”
“不管是挣是赔。”儿子眼神刚毅。
父亲心里有数:挣钱了,你就舍不得回村了,钱这东西,越挣越上瘾;赔钱了,你也没脸回村了,人家讲究衣锦还乡,你光着屁股咋回来?村干部的差事绝对落不到儿子身上。父亲清楚村里人当下的心境,瞪着眼睛往钱眼里钻,针眼儿大的便宜也不嫌小,领导起来难着呢。父亲舍不得儿子遭这份罪。
父亲说:“行,支持你。”
父亲说话算数,卖了牛羊卖了骡马,筹措了一把大票子,用报纸包住递给了儿子:“用点心,你那点安家费赔光了不要紧,别把你老爹的家底赔进去,还要置办嫁妆娶媳妇呢。”
老九说话也算数,闹腾了几年果然回村了。
回村的老九真的当上了村干部,不是村长是书记。村里人都说书记要比村长大。
你们说大我就大。一上任老九就大当家似的主持召开党委会,主持召开村委会。
第一场会,老九说:“村口修座桥吧,一条水沟绊着村子通往县城的路。”
就有人扳着手指头算。算来算去,需要几万的水泥沙石钱呢。村里穷得叮当响,这么多的钱谁来出?
老九大手一挥,说:“我来出。”
有人听了呵呵笑,说老九真会开玩笑,问老九:“上级给了扶贫款?还是农业局拨了专项资金呀?”
老九说:“你说开玩笑就开玩笑,一砖一石给你张罗来就是了。”
父亲做为老党员,列席参加了儿子召开的两委会,听说儿子要自掏腰包买沙石料,心里打了一个大颤颤:儿子这是唱的哪出戏?
老九说出钱,委员说出工。
一个委员站起来:“你出料钱我出工。”委员想,书记修桥挣了钱,也绝对不会亏待自己的。
“你当真?”老九问。
“书记当真我当真。”
树叶长齐了,天气还不热,春耕大忙欠火候。老九说这个时机最合适。
第一天拉水泥,第二天拉沙石,三五天的功夫,动工了。
老九忙,忙在工地上。
委员忙,忙在打探消息上:专项资金扶贫款。
村长忙,忙着叮嘱村会计:“进账的每一笔资金都要做汇报,书记再大,也必须通过村民代表来审核,一个人绝对不能随意开支村里的钱。”
村桥很快竣工了。村民乐了,委员急了,村里账户上没多一分钱,私底下对工匠的承诺怎么兑现呀?“跟着书记干,你们不会吃亏的,一个铜板的工钱也少不了。”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想得想得委员头上冒出了汗。
村桥竣工了,父亲私底下问儿子:“几年的挣头你都搭在村里呀?”
儿子看着父亲咪咪笑:“不全搭,有剩头。”
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的村桥竣工庆典大会上,老九搬出了一把大票子,一五一十地分发给了工匠们。工匠们说,家门口挣大钱,跟着书记干真的不吃亏啊。
村长问书记:“这些钱到底哪来的?”
老九说:“有个叫李为民的村民捐赠的。”
军人李为民,党员李为民,书记李为民,这时大家才想起,老九还有个学名叫李为民。
“你这不是开玩笑?”
老九说:“这可不是玩笑事!”
饱经沧桑的父亲跺了脚:“没白疼你,没白养你。”
这一脚,震得沟渠里的清流哗啦啦地响。
(选自《小说选刊》,略有改动)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父亲对老九复员后要在县城挣大钱的做法大力支持,原因是他断定老九无论赚还是亏都不会回来担任村干部这苦差事。
B.老九在会上承诺自己负责出修桥的钱,委员答应出力,但是村长不支持,暗中提防老九,叮嘱村会计所有款项要向他汇报。
C.小说情节并不离奇曲折,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构思精巧,主体部分以对话为主;把老九取名为“李为民”,突出了主旨。
D.小说结尾极富意蕴,用比拟的手法写父亲跺脚,震得沟渠里的清流哗啦啦地响,暗示了父亲以及全村百姓对老九的赞叹。
5.小说在刻画老九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分条作答。(6分)
6.请找出文中两处伏笔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4.C(A项父亲在老九说闹腾几年后回村当村干部之前就全力支持他,所以此项因果关系错误;B项“村长不支持”错,他只是叮嘱会计进账与付款要汇报,是指望老九能从上级搬来扶贫款,并不是不支持老九修桥;D项“用比拟的手法”错,应是“用夸张的手法”。)
5.①一心为民,当上村书记第一件事就是在村口修桥,打通去县城的路。②看淡钱财。在县城赚了钱后,还能回到村里;自己出钱为村修桥。③办事果断。刚一上任就召开两会,开始修桥;三五天的工夫就动工了。(每点2分,未分条作答、未结合文本分析均不给分)
6.①开头点出老九的党员身份和当兵的经历,为老九大公无私,忙于建桥作了伏笔,揭示了老九这样做的思想基础;②老九复员直接落脚在县城里做生意,为老九后来将自己打拼来的钱投入村里的修桥之事作了伏笔。(每点3分)



相关阅读
1 老地主张磨油阅读答案-冯俊科

老地主张磨油 冯俊科 地主张磨油家祖上是开油坊的。他就出生在油坊里,他爹随口就给他起了名,叫磨油。 我对张磨油有印象时,他已经四十多岁,天天卖酱油卖醋。他肩上一根油膩 【查看全文】

2 文本一:夜行阅读答案-何荣芳

文本一: 夜行 何荣芳 小倩下班时已经是夜里十点,地带着一身的葱花味追上了一辆驶向远郊的公交车。有座。 同排座位上抱臂闭目的是一位大爷,或者说是一位大叔,脑袋亮光光的, 【查看全文】

3 《传话》阅读答案-孙道荣

传话 孙道荣 老赵、老钱、老孙和老李,四个人是住同一个小区的邻居,几个老伙伴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其乐融融。可是最近老赵感觉到,他不在的时候,另外三个人就嘀嘀咕咕,而 【查看全文】

4 九三年(节选)阅读答案-肖江虹

九三年(节选) 肖江虹 一九九三年,四川内江来的建筑队开进了我们无双中学。 那个寒风凛冽的黄昏,父亲站在学校大门口等。一直等到天黑,客车才带着怒气将一群外乡人吐在学校大门 【查看全文】

5 《未遂》阅读答案

未遂 赖海石 一辆破破烂烂、没有车牌的小中巴,缓缓启动,晃晃悠悠跟在老太太后面。 文化广场,一群大妈随着音乐起舞。老太太远远站在她们后面,跟着做动作:甩手、抬腿、扭头 【查看全文】

6 《日落碗窑》阅读答案-迟子建此篇小说设置了关家和王家两条线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日落碗窑 迟子建 碗坯子终于一个不落地进了窑里。 烧窑这天是个晴天,关老爷子心情很好,他兴奋地点燃第一把窑火。接连三天晚上他都没有回家,关小明每天黄昏时带着冰溜儿来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