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一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抱,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4. 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5. 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6. 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
答
4. 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②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③引出下文,马晓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
5. (1)马晓驭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2)细节描写,用“趴”“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爱光辉的温馨而圣洁的画面,体现女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6. 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内容上,写了……内容,表现了……;结构上,与上下文以及标题的关联。首先从内容上来看,“绒布妈妈”实验通过对猴子进行实验而验证了一个道理,就是孩子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关爱,这就交代了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突出她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这说明吴秋明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从结构上来看,“绒布妈妈”实验写在文章的第五至第七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引出这个话题的正是上文所写的吴秋明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而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的作为也正验证了“绒布妈妈”实验所讲的道理。
5. 试题分析:本题有两个问题,一是“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二是“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第一小题要求答出句子的含义,考生应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这句话中的重点词语是“心里的栏杆”“抬起来”“通过”,“心里的栏杆抬起”说明马晓驭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说明马晓驭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第二小题要求答出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首先要找出手法,“看见”说明是从马晓驭的视角来写的,表现的是马晓驭的感受;“趴”“摇晃”“埋”运用了动作描写,“半个脸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运用了神态描写,“头发湿漉漉”运用了细节描写,整幅画面温馨和谐而惬意,充满温情,令人感动。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首先给人物定位,从文中来看,“吴秋明”是“心理学博士”,是“单身”;然后找出描写“吴秋明”言行举止的内容,从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故事以及她在儿童村的表现,可知她熟知儿童心理,能够学以致用;从她“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说明她为人质朴,且是真心对待儿童村的这些孩子们;从她在儿童村的举动,以及儿童村的孩子在她面前的表现,表现出吴秋明的善良心细,她有爱心,真心爱儿童村的孩子,并用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们,考生依据这些信息总结即可。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吴秋明”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相关阅读
1 《日落碗窑》阅读答案-迟子建此篇小说设置了关家和王家两条线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日落碗窑 迟子建 碗坯子终于一个不落地进了窑里。 烧窑这天是个晴天,关老爷子心情很好,他兴奋地点燃第一把窑火。接连三天晚上他都没有回家,关小明每天黄昏时带着冰溜儿来给 【查看全文】
2 《未遂》阅读答案未遂 赖海石 一辆破破烂烂、没有车牌的小中巴,缓缓启动,晃晃悠悠跟在老太太后面。 文化广场,一群大妈随着音乐起舞。老太太远远站在她们后面,跟着做动作:甩手、抬腿、扭头 【查看全文】
3 文本一:夜行阅读答案-何荣芳文本一: 夜行 何荣芳 小倩下班时已经是夜里十点,地带着一身的葱花味追上了一辆驶向远郊的公交车。有座。 同排座位上抱臂闭目的是一位大爷,或者说是一位大叔,脑袋亮光光的, 【查看全文】
4 老地主张磨油阅读答案-冯俊科老地主张磨油 冯俊科 地主张磨油家祖上是开油坊的。他就出生在油坊里,他爹随口就给他起了名,叫磨油。 我对张磨油有印象时,他已经四十多岁,天天卖酱油卖醋。他肩上一根油膩 【查看全文】
5 九三年(节选)阅读答案-肖江虹九三年(节选) 肖江虹 一九九三年,四川内江来的建筑队开进了我们无双中学。 那个寒风凛冽的黄昏,父亲站在学校大门口等。一直等到天黑,客车才带着怒气将一群外乡人吐在学校大门 【查看全文】
6 《传话》阅读答案-孙道荣传话 孙道荣 老赵、老钱、老孙和老李,四个人是住同一个小区的邻居,几个老伙伴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其乐融融。可是最近老赵感觉到,他不在的时候,另外三个人就嘀嘀咕咕,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