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月阅读答案-陈毓

发布时间: 2019-12-09
秦时月
陈毓
掰着指头算,兵算出自己离开故乡五个年头了。他记得离开的时候,门边硷畔的迎春正爆出星星点点的黄。那黄就摇曳在兵心头这许多年。
兵的爹老了,于是筑长城的劳役,该兵这样的年轻人替代。兵无所谓,北方,是自己迟早都要去的,筑长城、守边,都一样。
兵不停走在路上,就把麦田走到身后,接着迎来了山,又走出了山,然后兵看见无边的枯草,到处都是草,风呼呼吹过时,草低低地伏下,臣服于风的力量之下。兵看见长城时停下,兵看见长城像一条蟒蛇,在平展展的荒草滩上蜿蜒伸展,直到兵目力不能及的地方,兵现在来延展这条蟒蛇的长度。
兵像其他兵那样,被教练着和泥、填土、挖沟,不久兵被固定在和泥的程序上,因为兵最擅长和泥,兵和泥和得又快又匀,同样的米汁被兵和进泥土,就能筑出冷铁一般的墙。将官用铁戈来戳,戳不透,和兵一起筑墙的人因此得到嘉奖,若是被将官的铁戈戳透呢?那筑长城的兵将被填埋进一段新土墙里去。
第二年的时候,兵和一群兵又被选出去种植榆树。那时候,衰草退了黄,添了绿,空气里鲜草的清香一阵阵扑进兵的鼻腔,兵觉得真是好闻极了。榆树有大有小,兵严格按规定的尺距把榆树呈三角栽下。这些榆树阵,阻挡飞一般驰聘的匈奴骑兵的马腿。一个老兵回答了兵的疑惑。
兵早都闻说匈奴兵是一群野蛮人,挥舞大刀,骑高头大马,来如疾风,去如闪电,眨眼就掠走了南人的马匹牛羊、地里成熟的庄稼、屋里煮饭的妇女,河边浣衣的姑娘,简直是一群魔鬼。兵和更多的兵辛苦着筑长城、植榆树,就是为了挡住这疾风,这闪电,和比这疾风闪电更可怕的大刀。在榆树发出呼啦啦明亮响声的时候,兵听说了一个可喜的消息,蒙恬将军打了胜仗,消息是从北方退回来休养的兵带来的。这个缺了屁股的兵倒不在乎丢了一块屁股在匈奴骑兵的大刀下了,他大咧咧地说,权当是喂了饿狼了,命还在,好的很。
兵现在驻守这个叫五里墩的烽火台,和那个缺了屁股的兵,为了区分彼此,下面叫兵为末,叫屁股残缺的兵为老。叫老,叫末,你记住了没?
大批的兵从五里墩烽火台上撤走,只留下叫老与末的两个兵。没有人告诉他俩要留多久,回头会有谁来接替。没人说。时间像草尖上的风,有些摇摆、不定、恍惚。日举烟,夜举火的烽火台有好些日子都是沉默安详的样子,老和末有时候很是诧异,但他们同时说,没有狼烟和火把吵嚷的日子难道不好么?
就这样,又一个春天来了。
一个漫漫的和风吹脸的春日,靠在土墩上晒太阳,老对末说,你没有打过仗,你没有看见蒙恬将军的弩车从直道上开过来的阵势,你也没扳过弩机。“放——”,老模仿发弩机的动作。“嗡”——老比拟弩飞驰的声音。像是有一万只大黄蜂朝一只羊猛扑过去。人仰马翻,当然是匈奴骑兵。老描述。
匈奴骑兵统统被赶回老家去了。你不信,你笑,你啥也没见过。你当然笑。
我修过长城,我和泥得到过领军的嘉奖,我栽过榆树,树大概都能活哩。末终于想出两件属于自己的光荣。
又一个夜晚,躺在烽火台上吹风,老笑嘻嘻地,神秘地对末说,你连女人都没见过哩,你见过个啥!月洒清辉,虫鸣叽叽。
老的话末早听见了,但他默声,不理老。女人他咋没见过,他离家那年,隔壁喜良刚娶了媳妇,那个名叫孟姜女的新媳妇来到他门前井台上打水,隔着一把辘轳站着,一个人手上的温度,传给下一个人,怎说他没见过女人?喜良去修长城,比他早走一月呢。
末有点伤感,因为从他家的辘轳井台,末想到老娘,和老娘灶台上弥漫的饭菜的香。他多久没吃娘做的饭菜了?他几乎都忘掉大白馒头的麦香气了。他鼻翼抽动,却还是只闻见晴朗月光下青草青寡的香气。
后记:
公元前215年,嬴政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兵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秦军在蒙恬的指挥下,以弩重创匈奴骑兵,秦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力,迫使匈奴远遁大漠。蒙恬修长城,建直道,栽榆树。此后很长时间,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即便秦末,中原陷入战乱,北方的匈奴也长久不敢南犯。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没有刻意去描写壮观的战争场面,而是着力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写“兵”的所见所感,写“老”的战争回忆,兵士群体随遇而安的精神面貌就显露出来。
B. 小说景物点染富有特色,比如“门边硷畔的迎春”“边关的枯草”“长城边上的草黄新绿”“烽火台的清辉虫鸣”,三言两语,细腻而含蓄地点出人物的情思。
C. 小说讲究叙事用语,主人公上半部分被称之为“兵”,下半部分被呼之以“末”,称呼看似不和谐不一致,但自成一体,传递出兵士们长年戍边年岁渐老的意蕴。
D. 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效果,比如“辘轳井台”这一细节,既自然关联历史人物,引人无限遐想,又巧妙引出主人公对母亲的思念,颇具匠心。
8. 请结合小说人物筑长城守边关经历,简要分析他们对待战争的具体心态?
9. 文末在虚构故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后记”,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7. A 
8. (1)从“兵”起初对筑长城守边关没有怨言,可看出兵士们对戍边的支持与担当;(2)从“老”对边关战争的描述中,隐含着他们的自豪与对和平的期待。(3)从“末”的伤感中,流露出人物对无休无止戍边战争的无奈与厌恶。 
9. (1)补充历史背景知识,历史真实与小说虚构交相辉映,使读者对“战争”有着更全面的认识。(2)拓展小说艺术境界,“后记”的颂扬基调改变了小说原有的悲壮风格,深化了小说的主题。(3)强调战争历史价值,赋予虚构故事以历史意义,使普通士兵不畏艰辛、英勇善战、为国奉献的形象更加突出、立体。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兵士群体随遇而安的精神面貌就显露出来”错误。结合“兵像其他兵那样,被教练着和泥、填土、挖沟,不久兵被固定在和泥的程序上,因为兵最擅长和泥,兵和泥和得又快又匀,同样的米汁被兵和进泥土,就能筑出冷铁一般的墙”“第二年的时候,兵和一群兵又被选出去种植榆树”“这些榆树阵,阻挡飞一般驰聘的匈奴骑兵的马腿”“大批的兵从五里墩烽火台上撤走,只留下叫老与末的两个兵”“匈奴骑兵统统被赶回老家去了”等分析,“随遇而安”的分析错。故选A。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结合小说人物筑长城守边关的经历,简要分析他们对待战争的具体心态”,需要立足文本内容,找到对应的内容,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结合“兵像其他兵那样,被教练着和泥、填土、挖沟……若是被将官的铁戈戳透呢?那筑长城的兵将被填埋进一段新土墙里去”“第二年的时候,兵和一群兵又被选出去种植榆树。那时候,衰草退了黄,添了绿,空气里鲜草的清香一阵阵扑进兵的鼻腔……一个老兵回答了兵的疑惑”“兵的爹老了,于是筑长城的劳役,该兵这样的年轻人替代。兵无所谓,北方,是自己迟早都要去的,筑长城、守边,都一样”等分析,从“兵”起初对筑长城守边关没有怨言,可看出兵士们对戍边的支持与担当;结合“蒙恬将军打了胜仗,消息是从北方退回来修养的兵带来的”“你没有看见蒙恬将军的弩车从直道上开过来的阵势……像是有一万只大黄蜂朝一只羊猛扑过去。人仰马翻,当然是匈奴骑兵。老描述”分析,从“老”对边关战争的描述中,隐含着他们的自豪与对和平的期待;结合“没有人告诉他俩要留多久,回头会有谁来接替。没人说。时间像草尖上的风,有些摇摆、不定、恍惚……但他们同时说,没有狼烟和火把吵嚷的日子难道不好么”“末有点伤感,因为从他家的辘轳井台,末想到老娘,和老娘灶台上弥漫的饭菜的香……他鼻翼抽动,却还是只闻见晴朗月光下青草青寡的香气”等分析,从“末”的伤感中,流露出人物对无休无止戍边战争的无奈与厌恶。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结构及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末在虚构故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后记’,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需要结合“后记”的内容及文本的结构、主旨等方面分析。后记是指写在书籍或文章之后的文字。多用以说明写作经过,或评价内容等。有时作者故意用后记的形式对某个问题提出引人深思的看法,让读者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结合“后记”的内容分析,补充历史背景知识,小说的虚构也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如“公元前215年,嬴政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兵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秦军在蒙恬的指挥下,以弩重创匈奴骑兵,秦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力,迫使匈奴远遁大漠”,使读者对“战争”有更准确、全面的认识。小说后半部分,主要写“末”的伤感,流露出人物对无休无止戍边战争的无奈与厌恶。“后记”补充的内容,可以拓展小说的艺术境界,深化主题。结合“秦军在蒙恬的指挥下,以弩重创匈奴骑兵,秦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力,迫使匈奴远遁大漠。蒙恬修长城,建直道,栽榆树”等分析,更加突出普通士兵的形象,强调战争历史价值,赋予虚构故事以历史意义。



相关阅读
1 《未遂》阅读答案

未遂 赖海石 一辆破破烂烂、没有车牌的小中巴,缓缓启动,晃晃悠悠跟在老太太后面。 文化广场,一群大妈随着音乐起舞。老太太远远站在她们后面,跟着做动作:甩手、抬腿、扭头 【查看全文】

2 老地主张磨油阅读答案-冯俊科

老地主张磨油 冯俊科 地主张磨油家祖上是开油坊的。他就出生在油坊里,他爹随口就给他起了名,叫磨油。 我对张磨油有印象时,他已经四十多岁,天天卖酱油卖醋。他肩上一根油膩 【查看全文】

3 九三年(节选)阅读答案-肖江虹

九三年(节选) 肖江虹 一九九三年,四川内江来的建筑队开进了我们无双中学。 那个寒风凛冽的黄昏,父亲站在学校大门口等。一直等到天黑,客车才带着怒气将一群外乡人吐在学校大门 【查看全文】

4 《日落碗窑》阅读答案-迟子建此篇小说设置了关家和王家两条线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日落碗窑 迟子建 碗坯子终于一个不落地进了窑里。 烧窑这天是个晴天,关老爷子心情很好,他兴奋地点燃第一把窑火。接连三天晚上他都没有回家,关小明每天黄昏时带着冰溜儿来给 【查看全文】

5 文本一:夜行阅读答案-何荣芳

文本一: 夜行 何荣芳 小倩下班时已经是夜里十点,地带着一身的葱花味追上了一辆驶向远郊的公交车。有座。 同排座位上抱臂闭目的是一位大爷,或者说是一位大叔,脑袋亮光光的, 【查看全文】

6 《传话》阅读答案-孙道荣

传话 孙道荣 老赵、老钱、老孙和老李,四个人是住同一个小区的邻居,几个老伙伴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其乐融融。可是最近老赵感觉到,他不在的时候,另外三个人就嘀嘀咕咕,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