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夫
美食家这个名称很好听,读起来还真有点美味!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加以解释的话,不妙了:一个十分好吃的人。好吃还能成家!可硬是有那么一个因好吃而成家的人,像怪影似的在我的身边晃荡了四十年。
我认识朱自冶的时候,他已经快到三十岁。别以为好吃的人都是胖子,不对,朱自冶那时瘦得像根柳条枝儿似的。也许是他觉得自己太瘦,所以才时时刻刻感到没有吃够,真正胖得不能动弹的人,倒是不敢多吃的。好吃的人总是顾嘴不顾身,这话却有点道理。尽管朱自冶有足够的钱来顾嘴又顾身,可他对穿着一事毫无兴趣。整年穿着半新不旧的长袍大褂,都是从估衣店里买来的,买来以后便穿上身,脱下来的脏衣服却“忘记”在澡堂里。
朱自冶起得很早,睡懒觉倒是与他无缘,因为他的肠胃到时便会蠕动,准确得和闹钟差不多。眼睛一睁,他的头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快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这句话需要作一点讲解。否则的话只有苏州人,或者是只有苏州的中老年人才懂,其余的人很难理解其中的诱惑力。
那时候,苏州有一家出名的面店叫作朱鸿兴,如今还开设在怡园的对面。至于朱鸿兴都有哪许多花式面点,如何美味等等我都不交待了,食谱里都有。算不了稀奇,只想把其中的吃法交待几笔。吃还有什么吃法吗?有的。同样的一碗面,各自都有不同的吃法,美食家对此是颇有研究的。比如说你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喂!(那时不叫同志)来一碗XX面。”跑堂伙计稍许一顿,跟着便大声叫喊:“来哉,XX面一碗。”那跑堂的为什么要稍许一顿呢,他是在等待你吩咐做法的: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重青(多放蒜叶),免青(不要放蒜叶),重油(多放点油),清淡点(少放油),重面轻交(面多些,交头少点),重交轻面(交头多,面少点),过桥(交头不能盖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只盘子里,吃的时候用筷子挟过来,好象是通过一顶石拱桥才跑到你嘴里)……,如果是朱自冶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你就会听见那跑堂的喊出一大片:“来哉,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交要过桥,硬点!”
一碗面的吃法已经叫人眼花缭乱了,朱自冶却认为这些还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吃“头汤面”。千碗面,一锅汤。如果下到一千碗的话,那面汤就糊了,下出来的面就不那么清爽、滑溜,而且有一股面汤气。朱自冶如果吃下一碗有面汤气的面,他会整天精神不振,总觉得有点什么事儿不如意。所以他不能象奥勃洛摩夫①那样躺着不起来,必须摸黑起身,匆匆盥洗,赶上朱鸿兴的头汤面。吃的艺术和其它的艺术相同,必须牢牢地把握住时空关系。
朱自冶揉着眼睛出大门的时候,那个拉包月的阿二已经把黄包车拖到了门口。朱自冶大模大样地向车上一坐,头这么一歪,脚这么一踩,叮当一阵铃响,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吃罢以后再坐上阿二的黄包车,到阊门石路去蹲茶楼。
那爿大茶楼上有几个和一般茶客隔开的房间,摆着红木桌、大藤椅,自成一个小天地。那里的水是天落水,茶叶是直接从洞庭东山买来的,煮水用瓦罐,燃料用松枝,茶要泡在宜兴出产的紫砂壶里。朱自冶登上茶楼之后,他的吃友们使陆续到齐。美食家们除掉早点之外,决不能单独行动,最少不能少于四个,最多不得超过八人,美食家们必须集体行动。先坐在茶楼上回味昨天的美食,评论得失。第一阶段是个漫谈会。会议一结束便要转入正题,为了慎重起见,还不得不抽出一段时间来讨论今日向何方?是到新聚丰、义昌福,还是到松鹤楼。如果这些地方都吃腻了,他们结伴远行,每人雇上一辆黄包车,或者是四人合乘一辆马车,浩浩荡荡,马蹄声碎,到木渎的石家饭店去吃鲃肺汤,枫桥镇上吃大面,或者是到常熟去吃叫花子鸡……。
(选自古吴轩出版社《美食家》一书,有删改)
【注】奥勃洛摩夫:俄国作家冈察洛夫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这一形象整天在计划着人生,却无力完成任何事情,最后只能躺在沙发上混日子。”奥勃洛摩夫被认为是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之一。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先说“美食家”这一称谓“很好听”、“有点美味”,后又说“不妙了”,看似矛盾,效果却极佳,留下悬念,吸引读者往下读。
B.小说有意交待了朱自冶猎食的每处地点的具体名称,同时还安插了跑堂的、车夫等小角色,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极有生活气息。
C.小说在刻画人物的同时,也展示了姑苏城里特有的风味美食,人们从细节中可以捕捉特有的风俗人情。
D.小说最后写朱自冶和吃友们集体行动,意在体现这帮食客的富足、悠闲,也体现了我对他们生活情趣的欣羡和肯定。
13.“美食家”在朱自冶身上有哪些体现,请作简要概括。(6分)
14.小说第四段围绕跑堂伙计的“稍许一顿”,作者花了较多笔墨给以说明,请对此说说你的看法。(6分)
答
12.D(“欣羡和肯定”的说法在文中并无根据)
13.(1)从他对穿着的马虎敷衍可见他为专注美食而忽略其他生活细节;(2分)从他准时去“朱鸿兴”吃头汤面可见他吃得有讲究;(2分)从他蹲茶楼与吃友探讨吃的去处可见他已“吃”作为生活日常,乐此不疲。(2分)
14.对“稍许一顿”的解释正是为了引出下文写朱自冶对吃面的讲究,有铺垫作用;(2分)“稍许一顿”正表现出这家面馆待客的热情、周到,为小说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2分);这一描写看似写跑堂伙计,实际指向地域文化,使小说的主题表达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2分)
相关阅读
1 老地主张磨油阅读答案-冯俊科
老地主张磨油 冯俊科 地主张磨油家祖上是开油坊的。他就出生在油坊里,他爹随口就给他起了名,叫磨油。 我对张磨油有印象时,他已经四十多岁,天天卖酱油卖醋。他肩上一根油膩 【查看全文】
2 九三年(节选)阅读答案-肖江虹九三年(节选) 肖江虹 一九九三年,四川内江来的建筑队开进了我们无双中学。 那个寒风凛冽的黄昏,父亲站在学校大门口等。一直等到天黑,客车才带着怒气将一群外乡人吐在学校大门 【查看全文】
3 《日落碗窑》阅读答案-迟子建此篇小说设置了关家和王家两条线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日落碗窑 迟子建 碗坯子终于一个不落地进了窑里。 烧窑这天是个晴天,关老爷子心情很好,他兴奋地点燃第一把窑火。接连三天晚上他都没有回家,关小明每天黄昏时带着冰溜儿来给 【查看全文】
4 《未遂》阅读答案未遂 赖海石 一辆破破烂烂、没有车牌的小中巴,缓缓启动,晃晃悠悠跟在老太太后面。 文化广场,一群大妈随着音乐起舞。老太太远远站在她们后面,跟着做动作:甩手、抬腿、扭头 【查看全文】
5 文本一:夜行阅读答案-何荣芳文本一: 夜行 何荣芳 小倩下班时已经是夜里十点,地带着一身的葱花味追上了一辆驶向远郊的公交车。有座。 同排座位上抱臂闭目的是一位大爷,或者说是一位大叔,脑袋亮光光的, 【查看全文】
6 《传话》阅读答案-孙道荣传话 孙道荣 老赵、老钱、老孙和老李,四个人是住同一个小区的邻居,几个老伙伴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其乐融融。可是最近老赵感觉到,他不在的时候,另外三个人就嘀嘀咕咕,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