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如土屋塌陷,随之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就像扬起的灰尘

发布时间: 2020-12-30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如土屋塌陷,随之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就像扬起的灰尘,很难数得清。在如此众多对现状的诘问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身处其中的我们,如何言说?抑或沉默?而言说所依赖的语言,又在疫情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诗人于坚说:“语言在中国至关重要。文明一词,中国独有。‘文’就是语言。中国文明是通过语言来运行人与世界的正常关系。文明,就是以文来照亮动物性的无明。人因为‘文’而获得超越性。”
新京报记者张进与诗人于坚进行了一次对谈。
张进:关于人类灾难期间以及灾难之后的写作,近期多有讨论。你如何看待“灾难写作”?在历史上,面对那些重大的灾难(例如奥斯维辛),文学写作是否可能?是否“有用”?
于坚:如果不写,才是突难,这意味着忘记。《追忆似水年华》不仅仅是“在斯万家那边”、《红楼梦》,也包括奥斯维辛。司马迁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孟子说,“修辞立其诚”。这是文的德性。如果没有那些见证,记录,奥斯维辛不是可以再来一次吗?文学的有效性在于“怎么写的”,而不在于“写了”。
张进:从文学扩展至语言。有人在疫情期间感受到“语言的无力”,感到在灾难面前,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見所闻所思,难以用语言表达“真相”。你如何看待这种情形?
于坚:在以物的占有量重估一切价值,经济地位决定尊严等级的时代,人们很少想死的问题,想的都是如何更快活。古典文学是“知生”的文学,“未知生,焉知死”。没有比临终才意识到虚无更残酷的,深刻的文明无不是对虚无的提醒。这次新冠肺炎直接事关生死,人们被迫开始想“生命的意义”。而最近时代的中国作者们几乎不想这些问题,这也是当代文学致命的肤浅。瘟疫是一位悲剧大师,“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不知道人们是否能够从这个大悲剧中感悟到悲剧,深沉起来。这是一个悲剧时代,但是人们娱乐至死,以浅薄为荣。当代文学少有那种悲剧性的东西,人们总是在调侃,讲段子,做鬼脸,怎么都行。悲剧在黑暗里等着揭幕。现在不是揭幕了吗?
张进:疫情期间出现诸多如“发烧不说的人,都是潜伏在人民群众中的阶级敌人”“不戴口罩就出门,这个杂种不是人”等标语,你在语言层面如何看待这些用词用语?
于坚:这种语言的德性很弱,低级的技术性修辞,萎缩无力,名不副其实,不仁,不诚,伪善。这种语言的大量存在,只意味着文明的黯淡无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多么直接而有力量,宽阔,悲天悯人。幸好这种文的黄金时代的语言生命力强大,在悲剧中再次听见,如闻天籁。
张进:这些语言是否存在“丧失其人性化的力量”(乔治·斯坦纳语)的可能?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没有被污染的语言、还没有堕落到陈词滥调的语言、还没有被不加省察的浪费蛀空的语言”?
于坚:比这个更严重,汉语本就是仁的语言。我担心的事情是汉语最终将失去。这种毁灭汉语的力量从“五四”到今天一直存在。汉语是一种血缘性语言,失去了汉语,也意味着文明的消亡。语言决定一个民族的质量。很担心汉语成为西安的碑林或者尼罗河畔的金字塔、玛雅人的神庙废墟。信任汉语,回到敬惜字纸,回到直接说。回到“盍各言尔志”?汉语的诞生是世界历史上最神秘的事件,“天雨粟,鬼夜哭”。最近一个多世纪,汉语经历了自其诞生以来最激烈的颠覆运动,几乎倒塌,但是它站住了,再一次实施了拯救。如果说我对存在还有信心,那么只是对汉语的信心。
(摘编自《新京报书评周刊》,2020年2月26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如何看待“灾难写作”,于坚引用司马迁和孟子的名言,表明文学具有重大作用,不仅在于“写了”,更在于“怎么写的”。
B.被问到如何看待难以用语言表达“真相”的问题,于坚批评这个时代娱乐至死,以浅薄为荣,希望人们能够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C.被问到如何从语言层面看待疫情期间的各种标语,于坚赞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直接有力,有些标语则德性极弱,萎缩无力。
D.关于能否找到一种“没有被污染的语言”,于坚表示失去汉语也就意味着文明的消亡,因此要信任汉语,敬惜字纸,保护汉语。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进作为访谈的一方,从语言的视角切入重大社会问题,直击社会现状,采用哲学话语提问,准备充分,构思严谨。
B.于坚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对社会进行冷静地审视,思考颇具深度,批判毫不留情,对汉语寄予了深切的希望。
C.面对灾难,文学如何发挥作用是本次对谈的核心问题,这不仅是当前汉语文学界需要思考的,也是全社会需要重新认识的问题。
D.在对谈的过程中,张进根据于坚的回答进行设问,于坚的回答也对张进的提问有所延伸,使得对话逻辑清晰,内容丰富。
6.张进对于坚的访谈依次围绕哪几个话题展开,每个话题于坚的观点是什么?(6分)


4.(3 分)A 【解析】原文是“在于……而不在于”,不等于“不仅在于……更在于”。
5.(3 分)C 【解析】张进的第二个问题是“从文学扩展至语言”,后面谈话的核心都是“语言”,因此语言如何发挥作用是本次对谈的核心。
6.(6 分)①话题一:如何看待灾难写作。于坚认为不写则意味着忘记,且文学的有效性在于“怎么写”。②话题二:灾难书写中语言的无力。于坚认为当前社会人们以浅薄为荣,不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现代文学也缺乏“悲剧性”。③话题三:疫情期间标语表达的粗劣化。于坚认为这类标语德性很弱,修辞低级,而语言的质量决定民族的质量,因此必须信任汉语,保护汉语。(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相关阅读
1 《“白衣送酒”与赏菊饮酒》阅读答案-任梦池

唐代重阳诗中的典故白衣送酒,与崇拜陶渊明有关。据南朝《续晋阳秋》中载: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 【查看全文】

2 材料一: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

材料一: 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首型5米芯级直径的大推力运 【查看全文】

3 浮来一棵树阅读答案

浮来一棵树 我执拗地相信,眼前这棵银杏树与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一定有某种亲密而必然的联系。 四十多年前,在我家楼后,挺立着一棵银杏树,四下就这一棵树,看上去孤零零的。它 【查看全文】

4 春风怨阅读答案-张爱国

春风怨 张爱国 没有谁叫他来,也没有谁知道他为什么来。反正,他来了。 他甩开万重山,进入这块算不上开阔的山谷时,落日正圆。 打马西行时,黄河流急,长安城春风正催花千树, 【查看全文】

5 材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材料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就是努力实现生态正义。只有自觉追求生态正义,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价值 【查看全文】

6 《朋友圈》阅读答案-刘梦琳此小说以“朋友圈”为题,有哪些深刻意蕴?

朋友圈 刘梦琳 星期六上午,胡忠铭在床上翻微信朋友圈,刷到了部门主任郑美琪对一篇文章的转发和评论。 文章链接的标题是:曝光!渥太华一动物园强行让动物母子分离,辱骂、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