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

发布时间: 2021-01-08
材料一:
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材料二: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一)对话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与之相近,徳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二)兴味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兴味”。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时钟嵘的《诗品序》中提出了“滋味说”,所谓“滋味”,主要是指当时的五言诗“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显然有着相通之处。
不论伊瑟尔的“召唤结构”说,还是伽达默尔的“对话”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将未被阅读的作品可能存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B.理解不受文本意义的影响,而受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前理解”影响,因而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
C.艺术作品的成功就是所有的接受者对这一艺术作品都持不同的理解,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创作本旨不一致。
D.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是孤立的“自为”存在状态,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读者或观众、听众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作品,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B.艺术文本对于接受者的意义无关其个人的生活经验,而是在作品召唤下,完成对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C.中国古典美学含蓄、简洁,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体现了艺术文本的“召唤结构”。
D.与文木“对话”的不同读者使同一文本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这也造就了文学作品意义的多重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学作品再创造的一项是(    )(3分)
A.想象《红楼梦》中黛玉的一颦一笑
B.对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把握
C.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画面的想象
D.《大话西游》对《西游记》的改写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第二文本”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1.A  【解析】B项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三段“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表明理解受文本的影响;C项逻辑推断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由此不能推断出“所有的接受者对这一艺术作品都持不同的理解,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创作本旨不一致”就是成功的作品;D项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应将“自为”改为“自在”。
2.B  【解析】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原文“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可知“无关其个人的生活经验”的说法错误。
3.D  【解析】其他三个选项都是读者对艺术文本的个体想象或理解,D项是改写,是一个新的艺术文本的创作。
4.①“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②读者或观众、听众按照自己的方式,③对“第一文本”进行再创造的结果,④是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体现。(每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①首先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提出“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这一观点,②然后从“艺术文本对于接受者的意义”和“接受者对艺术文本的理解”两个方面谈了接受者和文本的关系,③最后总结接受者的理解对于艺术品的意义。(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相关阅读
1 《“白衣送酒”与赏菊饮酒》阅读答案-任梦池

唐代重阳诗中的典故白衣送酒,与崇拜陶渊明有关。据南朝《续晋阳秋》中载: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 【查看全文】

2 《朋友圈》阅读答案-刘梦琳此小说以“朋友圈”为题,有哪些深刻意蕴?

朋友圈 刘梦琳 星期六上午,胡忠铭在床上翻微信朋友圈,刷到了部门主任郑美琪对一篇文章的转发和评论。 文章链接的标题是:曝光!渥太华一动物园强行让动物母子分离,辱骂、虐 【查看全文】

3 春风怨阅读答案-张爱国

春风怨 张爱国 没有谁叫他来,也没有谁知道他为什么来。反正,他来了。 他甩开万重山,进入这块算不上开阔的山谷时,落日正圆。 打马西行时,黄河流急,长安城春风正催花千树, 【查看全文】

4 材料一: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

材料一: 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首型5米芯级直径的大推力运 【查看全文】

5 材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材料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就是努力实现生态正义。只有自觉追求生态正义,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价值 【查看全文】

6 浮来一棵树阅读答案

浮来一棵树 我执拗地相信,眼前这棵银杏树与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一定有某种亲密而必然的联系。 四十多年前,在我家楼后,挺立着一棵银杏树,四下就这一棵树,看上去孤零零的。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