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基础科学是以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探索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科学

发布时间: 2021-01-14
材料一∶
基础科学是以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探索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科学、逻辑学七门基础学科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边缘学科有物理化学、化学物理、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球生物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在整个科技创新链条中,与应用科研解决从"1到∞"的问题不同,基础科学研究解决的是从"0到1"的问题,即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基础科学研究是高新技术的"地基",引发人类经济和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新兴产业都与基础科学研究紧密相关。比如,量子论和相对论的产生,促成了半导体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以及核能源与核技术等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遗传定律和DNA双螺旋理论的发现,奠定了现代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基础。基础科学研究是科学之本、技术之源,是提升创新能力的"供给侧",是引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动机"。
(摘编自罗志敏《"双一流"高校,耕好基础研究"责任田"》)
材料三∶
很多人习惯于将"科学—技术关系"想象为如此的线性模式∶ 大学和科研院所贡献科学知识,对科学的应用形成技术,企业对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就是创新。这也对应于科技统计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的研发形态三分法。
但是,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技术的发展逻辑与科学截然不同,更不能将其简单视为科学的应用结果。科学是在给定条件下探求世界的规律,是"求真"的结果,但这个结果往往高度不确定;技术的本质则是"务实",是在已知终点的情况下寻求实现结果的适当条件。这两种迥异的发展逻辑决定了科学与技术之间一系列的重要差别和联系。
首先,由于科学求真并不必然考虑"有用性",因此科学发现并不会自动导致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升∶ 100年前波尔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今天科学界对黑洞和新粒子的痴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不会在短期内看到实用的方向。即便"求真"过程存在对"有用性"的考虑,科学原理的突破也必须同具体的现成技术相结合,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其次,由于技术的"务实"集中表现为"能够达成特定现象",因此技术问题的解决并不必然需要科学的支持。解决技术问题的关键往往在于在反复试错摸索中积累的"经验"和"匠心",经验越老到,现象的达成就越稳定。一旦获得必要的经验,产业发展就获得了初始动能,而不必等待科学知识健全之日。以自行车为例∶诞生 200年来,自行车稳定行驶的原理至今成谜,此前出现的陀螺效应、前轮尾迹等解释被先后证伪,但这丝毫不影响其成长为千亿级产业。
最后,除上述差别之外,科学和技术之间也可以建立互动。对这一问题最经典的讨论来自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从十字军征讨以来,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并随之出现许多新的事实……这些事实,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思格斯在此指出了技术对科学的两种作用路径∶一是技术需求(即恩格斯说的"生产")为科学提供了研究对象;二是作为实验手段和研究载体,构成了科学"给定条件"的一部分。从这两方面来看,"科学应归功于生产的事实……多得不可胜数"。
在前一种情形中,响应技术进步的需求成为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其中既包括在现有技术达到极限时为技术升级寻找新的科学原理,也包括用科学语言"翻译"技术经验、以科学原理保障技术"适当条件"的稳定性、一致性和可转移性。目前不少大型企业和工研院的基础研究源自攻克技术瓶颈和"翻译"技术经验的任务,是对技术环节发起需求的科学响应,也是对"务实"和"求真"的兼顾。但这种兼顾却在传统三分法中找不到合适的位置∶ 因为这往往需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开发之间的有机联动。
有很多术语描述这类跨形态研究,如十九大报告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钱学森先生有关"技术科学"的思想。在以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战略科学家看来,技术科学研究是对工程技术中的宝贵经验和初步理论进行科学概括,从而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形成的有科学基础的工程理论。70 年来,奠定新中国竞争力基础的重大成就几乎无不源自技术科学研究,无论是"十二年科学规划"还是"两弹一星"工程,都是"任务带学科、学科促任务、成果为学科提供载体、学科为成果提供支持"的成功范例,我国力学、数学、通信等学科的传统优势即由此而来。
由此不难看出,技术科学研究是连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桥梁"和"枢纽"。以任务为导向,以响应需求为动力,以技术科学研究为"枢纽",实现工程技术开发和自然科学研究的时空统一、协同发展,这应该是处理当前我国"科学一技术关系"的一种有效途径。
(摘编自孙喜、窦晓健《我们紧缺什么样的基础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基础科学关注与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形式相关的基础学科的研究,各学科之间自成体系,有着严格的学科界限。
B.基础科学研究不仅能够提升人类对自然界发展规律的认识,还能有力地促进人类经济和社会的持续蓬勃发展。
C.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科学研究的主阵地,承担着贡献科学知识的重任,而企业则无需关注基础科学的研究。
D.基础科学研究排斥"有用性",一些科学发现可能只是科学家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而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基础科学研究能夯实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半导体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就与基础科学研究密切相关。
B.科技创新指的是企业对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商业行为,这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C.自行车稳定行驶的原理至今成谜,但却没有影响行业的发展,是因为凭经验可解决自行车行驶的问题。
D.我国在力学、数学等学科上具有传统优势,这与我们采取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研究策略有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科学应归功于生产的事实"的一项是(3分)
A.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所有的植物体和动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并且依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此基础上他们创立了细胞学说。
B.法国物理学家看到英国制造的蒸汽机性能远远超过自己国家生产的,便决心从事热机效率问题的研究。他从理论的高度上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卡诺定理。
C.二战期间,美国军方邀请数学家维纳参与提升自动防空火炮射击精度的项目研究,维纳创造性地将计算机与大脑神经系统联系在一起,创立了一门新学科,称为控制论。
D.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提出了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同年,他发明了第一台直流电动机,在功率和负荷能力进一步改进后,这种机器在其他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现代文阅读Ⅰ的三则材料虽出自不同文章,但却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论述整体。请分析三则材料组合的内在逻辑。(4 分)
5.2020年4月 29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发布了《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的文件,文件要求"把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日趋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加强重大科学目标导向、应用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项目部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件相关要求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6分)



1、B 【解析】
A项依据材料一,基础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科学、逻辑学七门基础学科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基础科学重视基础学科的研究,这是言之有据的;而各学科之间“有着严格的学科界限”,则理解分析有误。根据材料一“边缘学科有物理化学、化学物理、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球生物等”相关表述,各学科之间其实是有交叉融合的。
C项根据材料二出处的文章标题——《“双一流”高校,耕好基础研究“责任田”》,以及材料三“大学和科研院所贡献科学知识,对科学的应用形成技术”等相关内容,得出“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科学研究的主阵地,承担着贡献科学知识的重任”的理解与分析是恰当的,但材料三提到“目前不少大型企业和工研院的基础研究源自攻克技术瓶颈和‘翻译’技术经验的任务,是对技术环节发起需求的科学响应,也是对‘务实’和'求真’的兼顾”,据此可知,一些企业也是有开展基础科学研究,故说企业“无需关注于基础科学研究”理解分析有误。
D项依据材料三“由于科学求真并不必然考虑'有用性’”,“并不必然考虑”并不等同于“排斥”,同时,即使一些科学发现可能只是科学家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但也只是“不会在短期内看到实用的方向”,而非“而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因为,从长远来说,或许还是有实际意义的。
2、B【解析】材料三第三段末句
依据材料二“在整个科技创新链条中,与应用科研解决从‘1到∞’的问题不同,基础科学研究解决的是从‘0到1’的问题,即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可知,整个科技创新链条由应用科研和基础科学研究组成,而不能把科技创新片面理解为“企业对技术成果进行转化”。虽然材料三有“企业对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就是创新”的表述,但要注意“很多人习惯于将‘科学一技术关系’想象为如此的线性模式”,“习惯于”这只是一般人的理解,同时后文提到“但这种兼顾却在传统三分法中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因为这往往需要基础研究、应用研宄与试验开发之间的有机联动。”,这些表述均表明在作者看来,科技创新不能简单理解为“企业对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商业行为”。
3、D【解析】D选项的内容体现的是科学原理应用于技术开发,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而非证明“科学应归功于生产(技术需求)”。
4、①材料一明确了基础科学的概念与范畴(1分);
②材料二强调基础科学研究对于技术发展的意义作用(1分);
③材料三在材料二的基础上,论述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重要差别和联系,提出了技术科学研究是处理当前我国“科学一技术关系”的有效途径(1分)。
④这三则材料紧扣“基础科学研究”这一话题,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一顺序来论述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1分)
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斟酌给分。
5、①理论依据:恩格斯、钱学森等人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他们的认识都表达出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基础科学研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响应技术进步的需求成为基础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所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日趋一体化是发展趋势。(3分)②实践依据:新中国70年来,尤其是“十二年科学规划”“两弹一星”工程等重大项目的成功,证明了加强重大科学目标导向、应用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项目部署是符合国情的;我国力学、数学、通信等学科的传统优势即由此而来;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科学和技术之间也可以建立互动。(3分)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斟酌给分。



相关阅读
1 《“白衣送酒”与赏菊饮酒》阅读答案-任梦池

唐代重阳诗中的典故白衣送酒,与崇拜陶渊明有关。据南朝《续晋阳秋》中载: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 【查看全文】

2 材料一: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

材料一: 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首型5米芯级直径的大推力运 【查看全文】

3 《朋友圈》阅读答案-刘梦琳此小说以“朋友圈”为题,有哪些深刻意蕴?

朋友圈 刘梦琳 星期六上午,胡忠铭在床上翻微信朋友圈,刷到了部门主任郑美琪对一篇文章的转发和评论。 文章链接的标题是:曝光!渥太华一动物园强行让动物母子分离,辱骂、虐 【查看全文】

4 浮来一棵树阅读答案

浮来一棵树 我执拗地相信,眼前这棵银杏树与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一定有某种亲密而必然的联系。 四十多年前,在我家楼后,挺立着一棵银杏树,四下就这一棵树,看上去孤零零的。它 【查看全文】

5 材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材料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就是努力实现生态正义。只有自觉追求生态正义,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价值 【查看全文】

6 春风怨阅读答案-张爱国

春风怨 张爱国 没有谁叫他来,也没有谁知道他为什么来。反正,他来了。 他甩开万重山,进入这块算不上开阔的山谷时,落日正圆。 打马西行时,黄河流急,长安城春风正催花千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