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什么是好散文?每个写作者都有自己的体会。一篇好散文,无关短长

发布时间: 2021-01-15
材料一
什么是好散文?每个写作者都有自己的体会。一篇好散文,无关短长,有时是肺腑之言,有时是灵魂的呼告,有时欲说还休,有时小径通幽,有时荡气回肠,有时微语低茫……无论怎样一种打开方式,我以为,好的散文都能够照见山河和众生,有生命和生机,有文学的内宇宙和对这个世界的想象和虚构。
李陀、北岛选编的《给孩子的散文》里,两位有一个观点:“读散文就像穿越田野、无边无际,遍地花开。合上书打开书,我们眼前会展开更广阔的世界。”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所以给孩子的散文,要说该有怎样的面目,其实是涵括在好散文里的。我们对散文的追求,首要的,是要“有我”,要能表达作者的真人、真性情。往往好的散文写作者不都是专门的散文家,但他也许是文章家,是博学多才的杂家,因而常写常新。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
材料二
散文最为本质的属性,和小说相比更容易看清楚。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是通过描绘并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是“无中生有”,是虚幻中的真实。相比之下,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散文是在“有”之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开掘。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譬如一个年代中不曾存在的人物,一个人不曾经历的事件,一桩事件不曾产生的结果,一种结果不曾产生的影响等,这样的“无”,就不应该成为散文作品中的“有”。
但这并不意味着堵塞了散文虚构的管道。散文的真实性,其实有着足够的开阔空间和弹性,我们没有理由担心它会带来对想象力的束缚。譬如写到历史上的某个人物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冲突,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基于对人性、人情和具体的时代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写作者完全可以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进行一些场景的设置,一些细节的编织。这样的“虚构”,是对中断之处的接续,是对空白之处的填补,其本质是一种艺术提炼,当然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还有一类描写,也超越了具体的经验世界,如驰骋诗意的想象,抒发强烈的感情,上天入地,夸张变形,显然也属于虚构的范畴。但对于这样的手法,读者通常也都不会质疑其真伪,只做穿凿的理解。
当然,上述种种做法的前提是,这些情感之所依附、思想之所生发的事物,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真实性,便是散文虚构的边界,不能逾越。倘若无视这一点,向前大步迈进,放纵想象,置基本的事实于不顾,作品中关键性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缺乏依据的,那就是明显的越界,进入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文学样式的领域了。当一篇散文中过度地使用这一类的“虚构”时,便意味着散文的自我消解。
(摘编自《真实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
材料三
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的爱书家;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睿智的思想家。好的散文应该有学识、有见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所要的。很多人写散文很随意,所写多是我们习见的生活、共有的经验、共同的话题,超不出我们的想象。诗人卞之琳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
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文体,对此我不敢苟同。正因为现代散文已经相当成熟,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所以当下散文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传统的力量格外强大,既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厚遗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散文的变革创新形成了桎梏。所以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新的“八股文”,一些作者习惯于按照“套路”写,四平八稳,平庸无奇。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自媒体时代,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
在诗歌写作中有“口水诗”,在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口水散文”。如前所述,一些作者把散文看得过于随意,没有经过很好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他们的语言是苍白的、贫乏的。但也有一些作者,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或怪异,故作高深,不知所云。散文被称作“美文”,它的美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的。同时,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明白晓畅的,能以平易之文字传达深刻之思想,营造优美之意境。简而言之,好的散文是让人乐意读、读得懂的。我们提倡追求有难度的写作,但是绝不能制造“有难度的阅读”。
(摘编自《自媒体时代散文的突破与重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好的散文写作者可能是文章家,也可能是博学多才的杂家,但都不是专门的散文家,所以能常写常新。
B.散文的真实和虚构并不矛盾,如果要求散文所有内容都是真实的,那么就有可能创作不出优秀的散文。
C.一个散文作者如果能广泛地阅读和深入观察、思考生活,就可以创作出学识和见识都很高的散文作品。
D.散文的美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散文家要避免使用苍白的、贫乏的语言,应该极力追求语言的华丽。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文的真实性并不等同于照搬生活,在不“越界”的前提下,作者可以自由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虚构。
B.在创作中,故作高深、不知所云的散文,与过于随意、语言苍白贫乏的“口水散文”同样不值得提倡。
C.虚构是小说的本质属性,是“无中生有”,是虚幻中的真实,而散文则是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D.当下散文创作面临着突破自我的困境,这说明了现代散文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中有关散文“真实性”说法的一项是(3分)
A.余秋雨在散文《遥远的绝唱》中,详细描写了阮籍坐在牛车上吹口哨的情状和口哨独特的声音。
B.某作家创作散文《我的父亲》时,虚构了父亲因一场车祸而意外过世的事情,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
C.梅洁在散文《迁徙的故乡》中,记录了安阳镇移民在风雨之夜迁移的真实事件,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
D.在散文《这里真安静》中,作者虚构了日俘深夜在柔佛州山上偷运花岗岩石时的眼神和脸部表情。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在自媒体时代,散文可以从哪些方面寻求突破和重生?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6分)


1.B(A.材料一原文表述为“不都是”;C.“如果……就”,表述太过绝对;D.原文表述为“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的”,“华丽”不等同于“美”。)
2.D(因果倒置。原文表述为“因为现代散文已经相当成熟,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所以当下散文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
3.B(“虚构了父亲因一场车祸而意外过世的事情”不符合。根据原文“譬如一个年代中不曾存在的人物,一个人不曾经历的事件,一桩事件不曾产生的结果,一种结果不曾产生的影响等”可知。)
4.①首先将散文和小说对比,提出“真实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的观点。②接着再谈散文中也可以存在“虚构”。③最后指出,真实性是散文虚构不能逾越的边界。
(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5.①在思想开掘上,应该追求思想的深刻。
②在文体拓展上,应该打破藩篱,变革创新。(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
③在语言表达上,既要注重语言的美感,也要做到明白晓畅。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相关阅读
1 春风怨阅读答案-张爱国

春风怨 张爱国 没有谁叫他来,也没有谁知道他为什么来。反正,他来了。 他甩开万重山,进入这块算不上开阔的山谷时,落日正圆。 打马西行时,黄河流急,长安城春风正催花千树, 【查看全文】

2 材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材料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就是努力实现生态正义。只有自觉追求生态正义,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价值 【查看全文】

3 浮来一棵树阅读答案

浮来一棵树 我执拗地相信,眼前这棵银杏树与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一定有某种亲密而必然的联系。 四十多年前,在我家楼后,挺立着一棵银杏树,四下就这一棵树,看上去孤零零的。它 【查看全文】

4 《朋友圈》阅读答案-刘梦琳此小说以“朋友圈”为题,有哪些深刻意蕴?

朋友圈 刘梦琳 星期六上午,胡忠铭在床上翻微信朋友圈,刷到了部门主任郑美琪对一篇文章的转发和评论。 文章链接的标题是:曝光!渥太华一动物园强行让动物母子分离,辱骂、虐 【查看全文】

5 材料一: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

材料一: 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首型5米芯级直径的大推力运 【查看全文】

6 《“白衣送酒”与赏菊饮酒》阅读答案-任梦池

唐代重阳诗中的典故白衣送酒,与崇拜陶渊明有关。据南朝《续晋阳秋》中载: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