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11月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启现场登记,700多万普查人员

发布时间: 2021-01-26
材料一:
11月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启现场登记,700多万普查人员走入千家万户,逐人逐项登记普查信息。登记将持续至12月10日,随后开展普查数据处理、汇总等工作,2021年对外发布主要数据公报。
这次人口普查对象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对象相同,是指普查标准时点(2020年11月1日零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在境内居住的港澳台居民和外国人也属于普查对象,需要进行普查登记。
记者了解到,这次普查登记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等情况。这次普查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指标设置上大体相同,但也有些变化,主要是增加填报公民身份证号码。这主要是出于数据比对的目的,实现与公安、卫健等部门行政记录的比对核查,确保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
此次全国人口普查将采取电子化方式开展普查登记。普查的数据采集手段由以往普查的使用纸表登记,改为使用PAD或个人智能手机登记。普查员手持电子采集设备入户采集数据,普查对象也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自主申报。登记完成后实时直接上报数据,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有利于提高数据质量。
(摘编自陈炜伟等《正式点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启》,新华社2020年11月2日)
材料二:
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人口普查是摸清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及时开展人口普查,全面摸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最新情况,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状况,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完整详尽的人口信息既是制定和完善公共政策的基础,也可以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等提供决策依据。通过人口普查了解人民群众需求,将公共资源分配到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上,才能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推动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需要相应的战略和政策支持。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变化情况,有助于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摘编自殷鹏《人口普查关系国计民生》,《人民日报》2020年10月21日)
材料三:
为消除居民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采取多项技术措施加强公民隐私保护。在保护标准方面,按照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标准要求进行安全管理。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全面采用电子化登记,所采集数据则是实时上传至处理中心并全程加密,保证公民个人信息不在互联网通道泄露。有关方面考虑很周到,除了充分利用技术保障手段,同时仍有法规提供保障。技术和制度的双重保障,应该可以消除居民对个人信息泄露的担忧,相信绝大多数居民面对人口普查时,能够打消顾虑,积极配合人口普查。这对于确保人口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十分重要。
在公民个人信息频繁泄露的今天,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所采取的多种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技术手段,其价值不仅在于确保此次普查的质量,对其他部门、其他企业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也具有借鉴意义。如果相关工作中每个信息采集方都能高标准安全管理,实时加密上传信息,居民个人信息泄露现象将可望大幅减少。
(摘编自丰收《努力消除居民顾虑,让人口普查更准确》,《光明日报》2020年11月2日)
4.下列对人口普查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于2020年11月1日正式启动现场登记,登记完成后将进行普查数据处理、汇总等工作。
B.技术和制度的双重保障,消除了居民对个人信息泄露的担忧,有助于居民提供真实、准确的普查数据。
C.及时开展人口普查,全面摸清我国人口最新情况,将对我国经济、民生、人才建设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D.在普查员入户采集或普查对象自主申报后,实时直接上报数据,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有利于提高数据质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法国留学的中国公民小王还有一年才学成归国,因疫情影响未能及时回国,可以不参加第七次人口普查登记。
B.通过开展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在各方面的情况,有助于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C.一个地区有多少孩子要上学,上学难不难,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解决类似的问题,有赖于详尽的人口信息。
D.如果相关部门能借鉴此次人口普查中保护公民隐私的经验,因个人信息泄露而导致的网络诈骗事件将有望减少。
6.第七次人口普查较以往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3分)B 【解析】表述绝对,变未然为已然。见原文“应该可以”“相信”“绝大多数”。
5.(3分)A 【解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也是第七次人口普查对象。
6.(6分)①指标设置上增加了填报公民身份证号码,实现与公安、卫健等部门行政记录的比对核查。②采取电子化方式开展普查登记,可实时直接上报数据,减少中间环节。③采取多项技术措施加强公民隐私保护,有助于居民打消顾虑,积极配合。(每点2分)



相关阅读
1 浮来一棵树阅读答案

浮来一棵树 我执拗地相信,眼前这棵银杏树与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一定有某种亲密而必然的联系。 四十多年前,在我家楼后,挺立着一棵银杏树,四下就这一棵树,看上去孤零零的。它 【查看全文】

2 《朋友圈》阅读答案-刘梦琳此小说以“朋友圈”为题,有哪些深刻意蕴?

朋友圈 刘梦琳 星期六上午,胡忠铭在床上翻微信朋友圈,刷到了部门主任郑美琪对一篇文章的转发和评论。 文章链接的标题是:曝光!渥太华一动物园强行让动物母子分离,辱骂、虐 【查看全文】

3 春风怨阅读答案-张爱国

春风怨 张爱国 没有谁叫他来,也没有谁知道他为什么来。反正,他来了。 他甩开万重山,进入这块算不上开阔的山谷时,落日正圆。 打马西行时,黄河流急,长安城春风正催花千树, 【查看全文】

4 材料一: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

材料一: 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首型5米芯级直径的大推力运 【查看全文】

5 材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材料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就是努力实现生态正义。只有自觉追求生态正义,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价值 【查看全文】

6 《“白衣送酒”与赏菊饮酒》阅读答案-任梦池

唐代重阳诗中的典故白衣送酒,与崇拜陶渊明有关。据南朝《续晋阳秋》中载: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