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爱宋朝阅读答案-贾冬婷

发布时间: 2021-03-11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
贾冬婷
你最想穿越到哪个朝代?——在这个关于理想世界的乐此不疲的追问下,出现最多的答案是宋朝。原因很简单,宋朝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大俗与大雅,是最适合生活的朝代。
最直观的宋朝生活图景当然是《清明上河图》。它堪称北宋社会的“百科全图”,街道交错纵横,民居鳞次栉比,商铺百肆杂陈,商旅云集,车水马龙,徐徐展开了一幅12世纪初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繁盛的市井风俗画。
与此相对照的一幅场景,是《西园雅集》。如果说《清明上河图》集中反映了宋朝生活“俗”的一面,《西园雅集》则是“雅”的象征。在北宋被传为佳话的《西园雅集》,是当年众多文人雅士的宴游场景,包括苏轼、黄庭坚、米芾、李公麟、蔡襄、秦观等聚集在驸马都尉王诜府中,或吟诗赋词,或抚琴唱和,或打坐问禅,同时也形成了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西园雅集》是古代绘画史中的一个经典母题,后代画家多有摹本或仿作,也是宋人精神的一种延续。
某种意义上,“宋朝热”是姗姗来迟的。以往提起宋朝,往往说这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宋史专家、北京大学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邓小南说,这种认识框架基本是近代以来形成的,包含着当代人的民族情感和反观历史的体悟。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一大批海外汉学家以相对超然的心态去看宋朝,普遍认为,尽管从军事威力和势力范围来衡量,宋朝是个虚弱的朝代,但就经济和社会繁荣程度而言,宋朝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之一。
有意思的是,如果把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对折一下,宋朝正好处在中间点上。很多历史学家相信,在这个对折点的唐宋之交发生了一场“唐宋变革”,中国历史从“中世纪的黄昏”转入“近代的拂晓”。日本史学家内藤湖南在19世纪末最早提出这一观点,“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美国孟菲斯大学教授孙隆基进一步阐释:“在我们探讨宋朝是否是世界‘近代化’的早春,仍得用西方‘近代化’的标准,例如,市场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达、都市化、政治的文官化、科技的新突破、思想与文化的世俗化、民族国家的成形,以及国际化等。这一组因素,宋代的中国似乎全部齐备,并且比西方提早500年。”
邓小南强调从唐到宋“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社会变迁过程。都市景观的变化,最鲜明地反映了这一趋势。唐代长安城坊格局井然,“坊”是居住区,四周有围墙,有两门或四门供人进出。一般人不准凿墙开设私门,也不准朝着大街开设店铺;“市”是交易区,日中击鼓二百下开市,日落前击缸三百下散市。宋代都城开封和临安则废除了坊市分割,允许面向大街开店,与民居混杂毗邻。城市居民“坊郭户”第一次被列入国家法定的户籍管理分类。公元965年,宋太祖把宵禁开始时间推迟到凌晨一点,之后完全取消,出现了通宵达旦的夜市。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甚至评价:“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社会。”
“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趋势更深刻的背景,是一个新的阶层——士大夫阶层的出现。两宋时期偃武修文,需要一个更加庞大的文官体系。于是,通过科举制度,一大批出身更多元化的士大夫阶层,逐步占据了贵族留下来的真空。据统计,北宋时,科举出身的官员占了总官员的40%,而在唐代这一比例只有15%。处在国家和民众之间的士人阶层,也是文明扩张中的重要一环。在朝为官的毕竟是少数、更多受儒家学说熏陶的士人渗透到民间,通过家规、家礼、族规、乡约之类的规定,甚至通过祭祀以及仪式中的戏曲、说唱,将知识、思想与信仰迅速传播,从上层到下层,从中心到边缘。
今天的人们为什么爱宋朝?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所以,当我们向自身文化寻找,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的高峰,还是艺术与生活通融的生活美学源头,都当推宋朝。特别是宋代士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通过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一直为后世所追慕。
——原载《三联生活周刊》
1. 下列不属于今人“爱宋朝”的一项是( )(3分)
A.《清明上河图》在北京故宫“石渠宝笈”特展上的展出,曾引发了史无前例的观看热潮,每天都会有许多人为此顶着烈日排队6个小时。
B.2013年9月一只3美元买来的宋定窑刻花小碗拍到200多万美元,2014年苏富比拍卖会上“克拉克旧藏北宋定窑大碗”以1.468亿元成交。
C.“80后”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复制师王赫,选用中国山水画高峰——宋代山水画为哆啦A梦主角们的乐园背景,这一行为引发了“80后”的共鸣。
D.《东京梦华录》是孟元老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说宋朝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这种认识框架包含着当代人的民族情感和反观历史的体悟。
B.就经济和社会繁荣程度而言,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之一。
C.《西园雅集》与《清明上河图》相对照,《西园雅集》反映了宋朝生活“俗”的一面,《清明上河图》反映了“雅”的一面。
D.今人之所以爱宋朝,是因为宋朝是中国传统文化鼎盛时期,兼备大俗与大雅,是最适合生活的朝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宋是培养“士”气的时代,“士大夫”形象与概念开始变得清晰起来,《西园雅集》是北宋文人理想生活的具体呈现。
B.重文抑武是宋朝基本国策,所以,宋代的科举制度也臻于成熟,北宋时,科举出身的官员占了总官员的40%。
C.宋代经济非常繁荣,废除了坊市分割,甚至在公元965年出现了通宵夜市,“坊郭户”也第一次被列入国家法定的户籍管理分类。
D.儒学在宋代影响深远,通过家规、家礼、族规、乡约之类的规定,甚至通过祭祀以及仪式中的戏曲、说唱,将儒家思想迅速传播。


1. D 时间混淆,《东京梦华录》是历史文献不属于今人“爱宋朝”的原因。
2. C “《西园雅集》反映了宋朝生活‘俗’的一面,《清明上河图》反映了‘雅’的一面”错,原文是“如果说《清明上河图》……‘雅’的象征”,错把假设变为事实。
3. C 以偏概全,仅开封和临安两地废除了坊市分割;“965年出现了通宵夜市”错,原文中“之后完全取消”宵禁,“之后”时间并不明确。



相关阅读
1 材料一: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

材料一: 2019年12月27日晚,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首型5米芯级直径的大推力运 【查看全文】

2 春风怨阅读答案-张爱国

春风怨 张爱国 没有谁叫他来,也没有谁知道他为什么来。反正,他来了。 他甩开万重山,进入这块算不上开阔的山谷时,落日正圆。 打马西行时,黄河流急,长安城春风正催花千树, 【查看全文】

3 材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材料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以人类为价值本位的价值追求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就是努力实现生态正义。只有自觉追求生态正义,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价值 【查看全文】

4 《朋友圈》阅读答案-刘梦琳此小说以“朋友圈”为题,有哪些深刻意蕴?

朋友圈 刘梦琳 星期六上午,胡忠铭在床上翻微信朋友圈,刷到了部门主任郑美琪对一篇文章的转发和评论。 文章链接的标题是:曝光!渥太华一动物园强行让动物母子分离,辱骂、虐 【查看全文】

5 浮来一棵树阅读答案

浮来一棵树 我执拗地相信,眼前这棵银杏树与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一定有某种亲密而必然的联系。 四十多年前,在我家楼后,挺立着一棵银杏树,四下就这一棵树,看上去孤零零的。它 【查看全文】

6 《“白衣送酒”与赏菊饮酒》阅读答案-任梦池

唐代重阳诗中的典故白衣送酒,与崇拜陶渊明有关。据南朝《续晋阳秋》中载: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 【查看全文】